雨滴

熱愛生活和科學。
正文

21世紀的父母,你們準備好了嗎?-zt (圖)

(2007-12-01 17:48:10) 下一個

王伯慶父女在美合影 本書序言:21世紀的父母,你們準備好了嗎? 伯慶對他的女兒一直很低調。和他交往這麽久,很少聽他提及女兒的情況。2002冬天跟伯慶在中國相遇,閑談中才知道他的女兒王可被哈佛錄取了,讓在座的朋友們吃一驚。我本人在中國接受的大學教育,在美國接受的博士教育,現在英國任教,有機會親身體驗到中,美,歐洲的教育文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如何培養人才是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於是我就開始追問伯慶的教女體會。過了不久,伯慶給我寄來了一個電子書稿,也就是現在這本書――《成長1+1》。 這是一本紀實性小說,記錄的是21世紀最初兩年一個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孩子的中學故事。但它涉及的教育問題意義深遠。仔細閱讀華裔孩子王可的成長經曆,我們可以看到什麽是新世紀對中國教育文化的機會和挑戰。 對我來講,這本書讓我思考了兩個問題,其一,什麽是21世紀的人才。其二,作為父母,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這樣的人才。我認為21世紀的人才至少應該具備哈佛大學錄取本科新生的三項要求:學習成績,課外活動與性格修養。 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有誌向,信心及良好的自律力。他們自信又謙遜,善於溝通又不隨大流,具備獨立的個性及自尊,有獨立思維的能力,有愛心,具備社會責任感和良知。他們關係時事,具有國際化的眼光。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伯慶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從不強迫孩子學習,因為‘學習是她自己的事’。他甚至‘從不過問孩子的家庭作業,隻讀一讀她的學校報告 ’。這種為父之道恐怕在很多中國家長看來似乎有些放任自流。但我認為伯慶教會王可的是成為一個21世紀人才所需要的核心素質。 首先,伯慶教育她刻苦勤奮,盡力去作一件事的重要性。他讓孩子認識到‘隻要全力以赴,沒有做不成的事’,有誌者事竟成。他同時教會她自我管理能力。書中說 ‘有條理,有自律力,有動力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人生會大不一樣’。 同時,伯慶教育她要自立自強,學會自己處理難題,培養她堅強的性格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她‘學會接受失敗,承受失敗’。伯慶要求女兒為自己選美去募捐,有意對她進行性格訓練,學會‘謙卑。與人交往,學到了忍耐與堅定’。 另外,伯慶教育她處理壓力的方法與態度,在工作與興趣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把握好做事的度,學會放鬆。還教她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要她在努力中學會放鬆,盡享生命之美。他要求女兒‘有良知,關心弱勢群體和社會公益’。‘堅持真理,不隨大流’。 孩子如何形成一個完整,健康與良好的人格,才是父母應該教會子女的東西,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課。伯慶能夠使自己的女兒具備這些素質完全取決於他吸收了中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從教育理念上,伯慶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母,用王可的話講,我的父母沒有‘成天要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或斯坦福,他們不強迫我走華人天才少年的路,他們隻想讓我在學校好好學習’。他們隻希望孩子盡力,並不給她額外的壓力。 他首先是女兒的一個朋友,一個幫手,一個參謀,一個教練,而非一個老板似的家長。他們一起鍛煉,一起聊天,作朋友,幫助她分擔苦惱並解決問題。他管理孩子的方法平等而民主。對孩子充滿信任與鼓勵。大多數時候,他充當的隻是一個幫手的角色。給予她關愛及不遺餘力的鼓勵。對於伯慶來講,教育子女是一件人生樂事。 從教育方法上,伯慶利用了中國與美國教育文化的長處。美國教育文化的優點是充分鼓勵個人創造力,培養獨立的個性與自尊,利用各種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全麵發展,形成完整的性格。中國的教育體製鼓勵自律與刻苦,訓練嚴格。伯慶吸收了兩種教育文化的優勢來教育孩子。人才不分國界,教育亦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吸取中西教育理念與方法的長處去培養21世紀合格的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王可的故事為此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 作為伯慶這種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成果是,王可成為一個自信自強,真誠正直,可愛善良的孩子。她不僅學業優異,而且性格健全。她關心他人疾苦,充滿愛心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她處事冷靜與從容,同時還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雖然在美國長大,卻了解與摯愛中國文化,這一點難能可貴。 王可的文筆流暢感人,活潑可愛,幽默機智,我連讀兩遍,不忍釋卷。王可具有同齡人鮮見的成熟與睿智,她對問題往往有獨到的看法,書中常有雋語湧現。小王可寫給她父母的那封信深深打動了我。那封信真情流露,切中要害,作為一個孩子,她竟深知為父母之道。這封信可以視為新世紀子女對父母的宣言,建議每個父母都應該認真讀一下,想一下。 中國父母對教育的重視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部分。孟母擇鄰而居,三易其地。每個中國父母都對孩子殫精竭濾,嘔心瀝血。中國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往往可以做出重大犧牲。但是,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材的關鍵是充分接受合理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從王可的故事可以看出,父母之道在於平等,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和孩子成為朋友,理解孩子的情感,傾聽孩子的聲音。絕不放棄對孩子的信任和信心。不斷開發孩子的潛能。對他們要充滿關愛,讓他們愉快地生活,熱愛生活,同時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關注他們多方麵的發展,尤其是人格的發展,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和愛心。我始終認為,人格的健康與完整是教育的核心。孩子能否長成一個身心正常,具有良好品質的人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孩子的成功始於父母。作父母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無師自通的事。教育孩子先從教育自己開始。不合格的父母永遠無法教育出合格的孩子,所以,要想培養出21世紀的人才,先學會作一個21世紀的父母。我想在此用王可的一句話呼喚中國的父母:“孩童時代隻有一次,我們期待和父母共同經曆這一美好時光。做個父母不困難,難的是抓住機會成為偉大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努力去做嗎?” 精彩章節摘選:(第十章): 當我想到家庭,不是想到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奧林匹亞的家,而是想到在四川雅安,在中國的家。那是我的外公、外婆,我最親的小姨、最喜歡的表妹、我的四舅和我不那麽親近的表哥生活的地方。媽媽其他5個兄弟姐妹分散在四川各地,大多數都已經多年未見了,她甚至從來沒見過我五姨。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有多少個表兄弟姐妹,更別說叫出他們的名字了。美國人聽到這一點,經常會大驚失色,我也經常覺得心裏一陣難過,還會覺得羞愧、內疚,不知道為什麽。 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我爸爸這邊的親屬我就知道得很清楚,因為他們都住在成都。我寡居的奶奶真是個特別的人物,出身於買辦家庭的小姐。她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60年前的嬌小姐了。她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編者注,這裏被她爸爸掐掉了一句。 總的來說,雖然我知道應該一碗水端平,但是我就是更喜歡外公、外婆。他們在我幼年的時候撫養過我,那時起,感情就深深地紮根了。 我跟媽媽一起去雅安。我每次去都有點緊張,因為兩年了,變化可能會大得難以想像。外公警告我媽媽說,她可能再也認不出老房子了,因為周圍已經完全改頭換麵了。為什麽會變化如此巨大呢?我想起枝葉繁茂、樹陰濃密的桑椹樹,多刺、速生的灌木叢中點綴著芬芳的吊鍾花,葡萄藤、稻田裏不知疲倦的蛙叫,唧唧不停的蟬鳴。 雖然路上的大部分時間我都睡過去了,但是一進入雅安,我就清醒了。我注視著窗外熟悉的景色。大片大片、蔥蔥鬱鬱的稻田向遠方無限延伸過去,農家小孩坐在路邊,伴著他們的牛羊。我苦笑地想起所有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式圖景——這就是一個完美的例證。 (申請哈佛大學的短文): 當我5歲來到美國時,我讓自己相信:一個華裔移民在美國的幸福就是匯入主流社會。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我的黃臉蛋--我取了英文名字,吃比薩餅,看卡通片。當然我還是華人。身為華人,無非意味著我沒有艾德娜嬸母做好吃的點心,沒有像嬉皮士一樣發酷的父母。 其實,我根本不認識中國的七姑八姨,而且我的父母太古板。在我追求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我拒絕認同父母那些悲劇性的經曆,作繭自縛地陷入良心平安的無知之中。我壓下任何把自己和中國聯係在一起的潛意識,因為我想成為一個完全的美國人。然而,這種渴望沒有消失,時常在我的心中掀起漣漪。 當我進入少女時代,這種懸念變得揮之不去。如許多美國人一樣,我因為無法給自己定位而掙紮,我這個美國蘋果派困惑了。我不知道怎樣平息這個掙紮,直到我讀到了亞曆克斯·哈裏的掙紮。我終於理解,“發自骨髓的呼喊”和“無法擺脫的孤獨”產生於我對民族文化的無知之中。 我是哪一種人類?如同一個被收養的孩子渴望發現她的生母,我想發現自己的民族,它藏在過去、藏在我的家庭生命和許許多多的華人之中。我不斷地詢問父母,閱讀大量的中國曆史和文學。我現在理解了為什麽我爸爸在文革中被迫失學;為什麽他的父親在文革會被迫自殺;為什麽我的媽媽會被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為什麽她的母親會被送到鄉下去勞動改造。理解這些悲劇使我知道自己的獨特性,我的文化繼承的重要性。它們不再是環繞我心中的幽靈,而是力量,這力量造就了我的今天。我的傳統不是羞恥而是光彩。 我的文化意識讓中華在我心中活起來了。當我再次去到中國時,我不再是一個花錢的美國旅遊者,而是中國人群中的一員。我訪問了鄉下,活在現實之中,續上了我的中華文化。我的歸依。我現在為自己文化傳統感到極其驕傲,它給了我雙倍的未來。 我珍惜學習,比起中國學生來,我有自由的課堂討論、美麗的設備和免費的高中教育;我珍惜物質,因為我有了中國農民世世代代都沒法得到的東西;我珍惜生命,因為我的家庭和許多中國人曾經因為艱難而早逝。我要實現做為一個華裔美國人的潛力,去建設中美之間了解的橋梁。我不再是一個懷有偏見失去方向的孩子,我是一個了解自己、決心堅定的年輕女性。 我愛自己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人民和曆史——他們是我的文化,我的人民,我的曆史。美國是我的收養母親,把我養大,中國是我的生身母親,她總是在笑看我。通過增加我的美國經曆,深入了解我的中華文化,我希望多彩的將來和偉大的方向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