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興趣與專業上的成就

(2008-02-14 12:38:49) 下一個

看到有成就的人,就會聯想到這個問題,一個人是按照原始的個人興趣和性格來選擇專業;還是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先建立理想和設立目標 (如果兩者正好相符,則不在討論話題之內),在奮鬥中逐步培養高層次的興趣, 哪種更利於在專業上做出成績呢

可能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兩種情況的成功者都存在。 在美國社會裏,一個機會比較多一點的國家,按照興趣選擇專業占多數。有一種說法 You do better what you like.”  正好碰到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有一位學生,從小酷愛樂器。 他是個double major 物理和音樂。 在音樂係學習一些聲學知識時,他很多東西懂不徹底,就回頭來選修物理課程。 可是繁瑣的數學物理公式讓他學得非常吃力。 這時原始的興趣已經被隨之而來壓力取代,幾乎想放棄,隻能靠著責任和毅力前行, 經過了一段“黑夜奮戰之後, 他終於看到了科學帶來的光明,懂得了很多聲波頻率,共振,傳播的知識之後,又進入了由升華後的興趣帶來的美好境地。 現在他自己設計的樂器,音響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也碰到了另外一例。 一位著名的癌症專家,他的情況正好相反。年輕時他父母勸他學醫, 他簡直是”懷恨在心”, 不但沒興趣,還極端討厭醫學,就這麽糊裏糊塗,帶著壓力和痛苦邁進了醫學的殿堂。 讀完了專科之後(其中的酸甜苦辣就不用贅述了,特別是用第二語言-英語完成),他開始行醫, 成為頗有知名度的癌症專科醫生。 不久辭掉了在大醫院當高薪代夫的職位, 來到有實驗室的學校,邊看門診邊做實驗,每天至少工作10多小時。 從未看過電影,連續劇,很少有娛樂時間。 他說,雖然手下要負責300多個癌症病人,但現在不覺得這是壓力和勉強,與讀書的時候感覺不同,而是有強烈的興趣。 有一種想找到好的治療方法的好奇心,也知道用什麽方法去做實驗,去探索,隻是感到時間不夠用。 這種靠逐步培養出來的興趣與責任心,社會效益,個人的能力及知識麵, 自身價值都有明顯的關聯。  

無論是原始的,簡單形成的興趣,或是長期培養的興趣, 想用於專業發展上, 都必須經過去超越興趣的艱苦過程,需要靠眼光,毅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經曆一次提升興趣的陶冶。這個過程或許發生在興趣的建立之前,或者在伴隨和鞏固原有的興趣之中。 這是在選擇專業時需要深思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