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19/02/2009
年報分析指出,我國能在短期內消除貧民窟的秘訣在於,國家機構經曆改革之後,政府帶頭成為主要的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的提供者,進而透過成立建屋發展局來統籌公共組屋的規劃與建築,並利用土地征用法來實施政策幹預,最終將惡劣的居住環境一掃而空,成為今日世界最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提及新加坡的研究個案中,它引述一名外國人對我國70年代市景的觀察:髒亂且擺滿小販攤檔的五腳基;晾著洗好衣物的竹竿無序地往窗外伸出;人口暴增使得原本僅夠兩個大家庭生活的店屋擠滿了50個人,而且得共用一個廚房和一間浴室,居住環境與貧民窟無異。不過,這已是不複存在的情景。年報解釋,對貧民窟改善行動的評估顯示,僅有針對性的幹預政策還遠遠不夠。沒有合理有效的土地規劃製度和基礎服務,沒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這些幹預性措施難以奏效。然而,新加坡卻做到能同時實行這三方麵的政策,因此成就了消除貧民窟的最成功範例。
新加坡的成功是異類
據世行分析,新加坡的成功可是異類,因為它是少數幾個能同時實行幾套居民融合政策的國家。“它的成功必須歸功於高速的經濟增長,並且自建國以來就有個非常專注的政府。加上它是個城市國家,也大大地促使幹預政策有效實施,這也間接提供了一個經驗,即城市化的成功需要全政府上下采取協調行動。”
年報說:“對一個貧困地區的城市國家而言,如果說有效城市化是促使新加坡經濟在整個七八十年代都取得每年平均為8%增長率的原因,這一點也不誇張。這需要的是市場機製與社會服務;基礎設施的戰略性投資,以及為居民改善住房條件等多種因素的結合。”
世行是在去年底發表厚達400頁的《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並透過用三維觀點看待發展、塑造經濟地理及再次權衡政策辯論等三大部分去深入探討世界發展失衡這個被它形容為當前最棘手的挑戰。
本報上個月也報道了世行學者來新加坡參加這份年報的研討會時,對我國發展所做的觀察。他們當時指出,由於我國有強大的國家機構、良好的基礎設施及恰當的政策幹預,使得城市化進程非常快速。但是,如果我國與馬來西亞能進一步促進經濟一體化,將能獲得經濟規模與專業化的效益。
有別於許多麵對城鄉發展鴻溝問題的國家偏向采用政策手段來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年報發出的信息卻是世界過去兩個世紀發展經濟的經驗已顯示,經濟增長從來不可能取得平衡,不同地區出現收入和生產的差距在所難免。如果過早地實行人為幹預,將對發展形成消極影響。
但是,如果決策者在製定政策時能在公共製度、基礎設施和針對性幹預措施這三方麵考慮周全,將對本國經濟地理的重塑大有裨益。盡管經濟增長依然不平衡,但是整體發展卻將具包容性,而惠及全民。
:
http://www.zaobao.com/sp/sp090217_505.shtml
原文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