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長樂也

像雄鷹一樣在水中飛翔
個人資料
正文

全麵對付金融風暴特別報導: 麵對金融風暴求生術(圖) 世界周刊

(2008-10-19 19:41:25) 下一個

《專題1》麵對金融風暴特別報導(一)
投資人篇 怎麽少了一頭牛?!

 

這是日前股市大跌後,華爾街菁英們早上上班離開渡輪碼頭的景象,如今他們垂頭喪氣,可是投資者擔心「我們是否還沒有跌到穀底…」。 (美聯社)
國會通過7000億救市,但股市仍狂瀉。(法新社)
編按:自「二房」風暴以來,全球金融一蹶不振,股票直瀉如溜滑梯,道瓊指數跌幅破曆史紀錄,在哀鴻遍野中,投資人膽顫心驚,不知股市何時探底,底有多深?各國政府救市,救得回嗎?需時多久?也有人批貪婪的華爾街是最大禍首,為何受害的升鬥小民要掏腰包為其善後?在麵對這人人受害的百年金融巨災,本期《世界周刊》策畫《麵對金融風暴》特別報導,由投資人及記者執筆,分別作現狀分析,訪問金融專家、心理學家及各階層人士,以不同角度的四篇報導,為讀者提供或有助益的信息及建議,敬請垂察!

筆者可不是社會主義的追隨者,我認為我有兩頭母牛的話,我會賣掉一隻,然後買頭公牛來生小牛,為什麽你們這些人搞的爛攤子,要強迫我給你們一頭我的母牛來解決你們的問題呢﹖

你是不是像我一樣,準備打開計算機查看退休金401(k)之前先頓一頓:「嗯…希望不要得心髒病才好…」於是采取預防措施,先去找一片可以稀釋血液的阿斯匹靈,倒一杯開水吞下,深呼吸,才動手開機。然後,你從椅子上跳起來,哇哇大叫:「不得了﹗辛苦那麽多年,現在四分之一的退休金都不見了﹗」

打開《世界日報》,頭條新聞是「退休帳戶大虧,2兆蒸發﹗」──當然,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退休金被咬了一大口的人,兩兆美金裏麵包括了所有擁有401(k)的人,但是,如果我這個選擇「保守互助資金」的人已經損失了四分之一,那麽,那些選擇「活動互助資金」的人就可能損失更慘了。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聯準會主席柏南基(Ben Bernanke)又來一個「雪上加霜」:「…我們現在還沒有跌到穀底…。」

好得很,我打開電視,看到加州的什麽官員到華盛頓DC去「要錢」,因為他們州內歲收不足,付不出教師、警察、公務員的薪水,──他們的大力士州長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 之所以當選,不隻是因為他是電影明星,有群眾魅力,還因為他很節省小氣,是有名的「財經保守主義」( Fiscal Conservative)者,不像前任州長戴維斯(Gray Davis),浪費公帑,走以前把加州的財務搞得亂七八糟,隻差沒把他辦公室的椅子也拿到當舖裏去賣了﹗

我關掉了電視,回到計算機前麵,麵對我的是雅虎上一條來自Newsweek的新聞:「美國好幾州不能付自己州內的帳單」,其中失控最大的就是加州,22%(222億)的帳單付不出來,接下去是亞利桑那19.9%(22億),內華達16%(12億),羅德島9.8%(55億),紐約9.8%(55億),阿拉巴馬9.5%(7億8400萬),最後是馬裏蘭州,缺差7.2%(11億)的款項才能維持平衡。

聯準會主席柏南基是對的,我們還沒有跌到「穀底」。

第一張倒下的骨牌

許多人碰到危機的時候最本能的反應是要知道「為什麽」。如果,這是一個很單純的問題,譬如,你走得好好的突然摔了一跤,神魂找回以後,就會去找摔跤的原因是什麽。也許,路上的石板被樹根翹了起來,你沒看見而跘倒了﹔也許,你高跟鞋的跟斷了一支,使你失去平衡。但是,如果問題來得突然,又非常複雜,你就不太能夠馬上找出原因了,但是,你在氣頭上,思想不清楚,就很容易找一個「代罪羔羊」,好把肚子裏麵的氣發出來。這個「代罪羔羊」可能是「罪魁禍首」,但也可能根本不是。這種經驗我們都有過,而如果我們怪錯了人,隻顧出氣而沒有找到問題所在,那麽,不但我們的問題解決不了,還可能使問題更加惡化,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這就是為什麽「能夠明察秋毫的人,就不會打噴嚏。」──對不起,我這隻是說著好玩,不過,我想你知道我的意思。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如今造成「全球」經濟大亂的原因是什麽。美國新聞界作「新聞偵察」時,常說「跟著錢,找線索」( Follow the money),就像獵狗一樣,要抓到獵物,就得用牠們靈敏的鼻子,跟著小兔子或小狐狸的味道跑,才追得到牠們。如果牠們光是站在原地叫,那麽什麽也追不到。

現在大家都有點目不暇接,以前站得穩如泰山的李曼(Lehman Brothers)倒了,美林(Merrill Lynch)被買走,華克維(Wachovia)有兩個公司在搶(Citigroup和Wells Fargo),連AIG都保不住,9月時還隻要向政府貸款850億,10月居然又要加350億,一共1200億﹗這些不都加到我們這些納稅人、甚至我們的子女身上嗎﹖──但是,我現在要求你不要看那些「層出不窮」的東西,先想想,是誰先倒下來,才把這些一連串的骨牌順序推倒的﹖──答案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這一對龐大的房屋貸款姐弟組織。

到底誰是「房利美」,誰是「房地美」﹖

「房利美」(The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簡稱Fannie Mae)」和「房地美」(The Federal Home Mortgage Corporation) (簡稱Freddie Mac)」都是「混血兒」,它們是半政府、半商業的房屋貸款公司(G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房利美」是姊姊,是1968年創立的,它發行股票,像一般的商業公司,卻在聯邦政府的保證之下。「房地美」是弟弟,是在1970年出生的,基本上它的性質跟姊姊一樣。這一對姐弟本身並不「直接」貸款給購買房屋的人,它們所做的是做的是「購買」那些直接貸款給購屋者的銀行或貸款公司的貸款。

這一對姐弟組織賺錢的方法是,它們可以向任何人借錢,包括國外的機構,不少外國機構為了得到商業上的優利,會以極低的利息借錢給「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對姐弟再以較高的利息把錢借給美國國內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它們所賺的就是這兩個利息直接差價。所以,它們和一般公司差不多,基本上,應該是以營利為目的,唯一不同的是,如果一般公司經營不善就得倒閉、吃官司,但是這一對半商半政的姐弟如果經營不善,聯邦政府就得出來接它們的「爛攤子」,然後,聯邦政府再課美國人民的稅,用來「收拾」這兩個姐弟的爛攤子。換句話說,誰是「收拾爛攤子的倒黴鬼」﹖你不用東看西看,對!就是你和我,我們這些納稅的人﹗

「兩房」的生長過程

照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的看法,美國是一個以「清教徒工作道德」而致富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人有自己作主的權力。

如果追尋其原因,就要回到1970年代卡特總統的「展望」,他主張,每一個美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房子。當然,卡特是民主黨,他有社會主義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這個「應該」到底是什麽涵義呢﹖

卡特總統的社會主義沒有行通,事實上,在他下台之前,美國房屋貸款的利率高到16%。卡特之後是共和黨的雷根總統,他在任期內,大減所得稅,還錢於民,經濟蒸蒸日上。

「房」家兩姐弟真正開始出問題,是在1990年代柯林頓在任的時候,柯林頓是民主黨總統,雖然他並不像卡特那麽社會主義,但是,在他的任期內,「房」家兩姐弟長大了,於是,它們的好朋友政治人物開始以他們的權力地位施加壓力給那些向「房」家姐弟貸款的銀行和金融機構,要求他們「鬆弛他們對購屋者的標準」,好讓許多低收入的人都能夠擁有房子。

問題是,很多東西是一鬆弛就再也拉不緊了。事實上,小布什在2001年一上台時,就發現「房」家兩姐弟有問題,而準備閱查它們的內部運作,偏偏來了一個九一一恐怖分子攻擊,整個國家受到很大的衝擊。恐怖分子攻擊紐約世貿雙塔的原因不隻是因為它們是美國成功的標誌,也因為那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打擊美國的財經本來就是恐怖分子的大目標之一。

在受到美國內陸空前最大攻擊以後,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為了鞏固經濟的穩定,一直把利率壓得很低。這雖不是房屋市場繁茂的唯一原因,但是,總是一個「順水推舟」的因素。然而,房屋市場的看好(或「泡沫」)並不是造成「房」家兩姐弟垮台的原因。

筆者曾經在9月28日的《世界周刊》上用《如果你有兩頭母牛》的例子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同。在社會主義的環境裏,政府會把你的一頭母牛拿去,給你那沒有牛的鄰居。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裏,政府會叫你把當中的一頭母牛賣掉,而把錢拿去買一頭公牛,這樣,牠們會生很多小牛,而如果每個人都給政府一桶牛奶,那麽政府就有很多錢來造橋建路了。雖然美國是自由經濟的國家,但是,其中有許多人相信的是平頭點的社會主義,而「房」家兩姐弟就是社會主義所生下來的孩子。他們的使命並不是「養小牛」,而是「把你兩頭母牛中的一頭給沒有母牛的人」,在後者政策的影響下,許多沒有預料到的問題都開始成形了。

到了2003年的時候,財長史諾(Treasury Secretary John Snow ) 要求整頓「房」家姐弟所呈現令人憂心的問題時,巴尼法蘭克(Barney Frank)(民主黨-麻州,當時的監督成員,現在的監督主席(Chairman of th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說:「房利美和房地美都很健康,他們在這些年供給許多低收入的人房子,我覺得,政府應該更加鼓勵,讓更多低收入的人能夠從它們得利。」

2005年的時候,葛林斯潘忍不住了,嚴肅的提出警告,但是,又被參議院打了回去。等到2006年,民主黨在國會、參議院都成了多數,小布什成了所謂的「跛腳鴨子」,什麽政策也行不出來,那個時候連門也沒有了。

「忍者房貸」害死人

在那些社會主義的政治人物多年來不斷要求「房」家兩姐弟鬆弛放貸標準之後,房屋擁有者的健康情形越來越糟。2007年8月10日的《今日美國USA Today》標題《危險﹗房屋貸款的崩塌──可預料,也可預防》中報導﹕「這種狂醉式的房屋借貸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那些借貸公司甚至自己誇口,說他們借出去的是『忍者房貸(Ninja Loan)』,就是『不需收入,不需工作,也不需資產』(No Income, No Job, No Assets)也都能擁有房屋。」

事實上,對「房」家姐弟來說,那些給低收入越多「忍者房貸」的公司,越是他們的「好顧客」,因為,它們雖然是半政半商混血兒,但是,他們的「政治基因」遠遠勝過他們的「商業基因」,那些得到「房屋擁有權」的人,大部分都成為民主黨的忠實投票者。客氣一點說,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無法論斷的問題,到底是民主黨人故意培養這麽兩個機構,好用來強健他們的政治機器呢?還是,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隻有那些有心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黨人自己才知道問題了。

就在「房利美」和「房地美」從嬰兒階段長大到現在40歲和38歲,有點發福的時候,沒有人向美國人民警告他們所信任的政治組織已經漸漸改變性質了。這就像你丟一隻青蛙在一個冷水鍋子裏,然後按鈕轉到低溫,這時,青蛙在鍋子裏麵遊泳,根本不覺得熱度漸漸在增加,直到後來,熱度不能忍受的時候,青蛙才知道小命危險了。──我們現在正是處在這樣的情況下。

問題是,這些搞政治的相信社會主義,但是,筆者可不是社會主義的追隨者,我認為我有兩頭母牛的話,我會賣掉一隻,然後買頭公牛來生小牛,我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資本主義,為什麽你們這些人搞的爛攤子,要強迫我給你們一頭我的母牛來解決你們的問題呢﹖──歐巴瑪的副總統候選人在接受訪問的時候卻說:「這是你表現『愛國』的時候了……。」

在這個「房」家姐弟搞出來的爛攤子之下,我現在已經搞不清楚我的房子究竟值多少錢了。如果你要懂國會和參議院所搞出來的「房貸保釋」是怎麽一回事的話,讓我用一個實例來講給你聽﹕

我的房子是20萬買的,付了4萬塊做本金,所以我還欠16萬,我的利率是4.5%,而我每個月規規矩矩的付我的分期付款。我鄰居是個「低收入」的人,在「房」家的勢力下,他得到了一個「忍者房貸」,就搬進了一個跟我一樣的房子,一塊錢本金也沒付。據我所知,他已經6個月沒付分期付款了,銀行催他付款他付不出,於是,他就放棄了他的房子,幹脆搬回他爸爸媽媽家去了。現在,那些政客逼政府通過保釋「房」家姐弟的債務,居然要「請」他搬回那個他付不起的房子,並且還把他的房價降到15萬,又把他的利率降到3%。

我覺得很不公平,我也要求同樣的待遇,但是,回答是:你「不符合標準」,因為你沒有「被法拍(foreclose)」房子,仍然是「有屋階級」。所以,我仍然需要照樣付我原來的分期付款,而我的房價因為這些「忍者房貸」大大的跌價,但是,我還是欠銀行16萬﹗

這是什麽世界﹗─啊!是了,這是「社會主義」的世界﹗以前中國人說我們自己是「睡獅」,結果被八國聯軍打得七零八落。現在,本來美國的資本主義成了「睡獅」,居然讓那社會主義的聯軍打得大家「少了一頭牛」。(/司馬不遷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專題2》麵對金融風暴特別報導(二)
現狀篇 風暴不歇大眾叫苦無門


 

年輕人發現退休儲蓄帳戶大縮水,雖說是長期投資,但仍抱怨不如把現金花了劃算。(法新社)
9月底至今壞消息不斷。近期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與今日美國報經常以頭版報導此類新聞。 (趙仁方攝)

在經濟前景不明的實際,推薦購買房地產基金,從而擁有一些實際的資產,確實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因為當前的信息均顯示,房地產市場並沒有觸底,回升反彈尚待時日。

不久前與一位退休前是小學校長的美國朋友通電話,這位退休人士目前住在紐約史泰登島,除了退休必須的401(k)計畫外,是那種平時不考慮如何在股市上投資賺錢的一族。兩人電話聊天中幾乎是滔滔不絕,但是一提起股市的最近表現,老先生唉聲歎氣不停。想象得出,他一定一邊說話,一邊直搖頭的說,Oh,My God! It’s terrible ! I even don’t dare to look at my 401(k) plan。(哎,天哪裏!簡直慘極了!我都不敢看401(k)帳戶了!)於是隻好感覺轉換話題,不再談論倒黴的投資市場。

另外一位走出校門沒有多久的年輕人也發現,今年4月份在一家著名基金業者剛設立的退休儲蓄帳戶羅斯IRA,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損失了約12%的資產,雖說這是長期投資,但卻不斷抱怨還不如就把這筆資金當現金花了劃算。

事實上,這一老一少的痛苦代表了大多數美國人目前的痛苦,充分反映了目前華爾街危機對普通人的影響,難怪被喻為投資大師的巴菲特在股市9月底大崩盤後說,美國目前麵臨經濟珍珠港(Economic Pearl Harbor)的威脅。

能學巴菲特嗎?

與退休校長通話後沒有幾天,跨黨派的國會預算處(CBO)主管在眾院作證時說,在過去的15個月,包括政府與民間退休基金與401(k)等私人退休儲蓄帳戶在內,全美民眾退休帳戶投資損失高達2兆元,相當於大約損失20%的價值,僅過去3個月的損失就高達10%,再次印證金融風暴對普通老百姓的打擊。一些民眾表示,由於退休儲蓄資產大減,將不得不延緩退休,工作更長的時間,來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

今年以來,特別是9月與10月股市一直猶如雲霄飛車大幅波動,對於股市投資者來說,他們知道存在的風險,因此對虧損或許會有心理準備,但是通過諸如401(k)等計畫將資金投入較為安全的共同基金市場(Mutual Fund)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這種下跌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在過去的約20年當中,過去較不為人所知的投資工具共同基金因為其極小的風險而逐漸流行,受到大眾的青睞,估計全美約有8000萬以上或者說半數以上的家庭通過各種方式擁有共同基金。而此次股市9月29日重挫,被視為經濟晴雨表的道瓊指數崩跌逾777點,不但創下當時最大收盤跌點紀錄,而且範圍之廣,一向被視為低風險的共同基金也未能幸免於難。

最近許多擁有退休計畫的同事與朋友紛紛詢問,在當前的市況下,到底應該如何打理自己的投資?通常專家的建議大多是所謂處變不驚或將資產分散,不要將所有的投資放在一個籃子裏,或者就是逢低承接,這些建議說起來容易,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卻有許多困難。

例如在目前整個大市下滑的情況下,到底將資產分散到什麽地方,就很難定奪了。此外,現在確實有許多公司的股票確實已經劇跌到市值之下,提供了逢低買進的機會,但普通人能不能向億萬富翁巴菲特那樣敢於進場則另當別論了。巴菲特不但有勇氣,但他更有雄厚的資金作後盾,即使此次投資失敗,對他來說沒有什麽了不起,他還有其它資產,可以東山再起,但其它大多數人可能就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了。再說,巴菲特此次投資高盛(Goldman Sachs)50億元,三天之內大賺10億,可是他獲得的是長期特別股,普通投資者隻能望「股」興歎;最後,股神30億元入主多元化巨擘奇異(GE)當日與第二天,均沒有扭轉GE跌勢,如果跟隨大師行動,普通人能甘心承受這兩市的損失嗎?而他購買的同樣是GE優先股,也不是普羅大眾力所能及的事情。

總而言之,巴菲特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按圖索驥完全的模仿與照搬則是不可能、也是完全做不到的,要不然這個世界上就不會隻有一個巴菲特、一個股神了。

分析師失去方向

據著名的市場調研業者李普公司(Lipper)的最新信息,在剛過去的第三季度,87%的共同基金均在下跌。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約93%的共同基金失血,使得許多依靠這些基金作為退休來源的投資者迷惑不解。無論是投資大公司、品牌公司或者中型企業,或者投資國內股市或全球市場,投資公用事業或者商品市場,投資股市與債券,大多數的共同基金均跌跌不休,慘不忍睹。難怪一些投資專家驚呼,恐懼心理早已經超逾華爾街,衝擊到了Main Street!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最可靠的投資策略,也無能為力,幾乎沒有地方可以藏身。紐約DWS投資公司的副董事長弗魯契就是其中一位。他說:「三季度可謂憂懼的一季,我認為大多數在理性市場可能有效的所有投資手段,如多元化或者資產重新組合,基本上此時都失去了效率。」

全球最近連續上演「黑色星期一」股市災情,不但普通投資者不知所措,就連一些分析師也失去了方向。聯邦投資公司的市場策略師杜賽爾說:「無論政府或者聯準會怎麽說,市場彷佛找不到立足之地,仍然在未知領域摸索。不知道這種狀況將會如何結束。」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即使被認為最安全的貨幣基金(Money Market)共同基金也出現問題幾乎內爆,因為一家著名業者在投資虧損後,宣布股價貶值。在7天之內,投資者從貨幣市場撤走了創紀錄的1690億元資產,聯邦政府不得不同意在一定時間內擔保該基金。相關信息顯示,今年來共同基金一直在撤資,僅三季度在全球與美國共同基金市場,投資者抽離的資產高達893億元,離開投資於債券的共同基金資產為191億元。

信心危機最嚴重

受信用緊縮危機影響,投資者擔心債券也會倒帳,隻好紛紛尋找下一個安全避風港,將資產轉入國庫債券與現金帳戶。專家表示,三季度、特別是9月的特點是脫離股市、脫離債市,轉向避風港。這種狀況主要是信心危機造成。公眾對股市、經濟與政治領袖等方麵的信心大跌,因此帶來的威脅超過了金融風暴本身,就連宣布尋求連任,以幫助振興經濟的紐約市市長彭博也表示,華爾街最大的危機是人們的信心危機。

進入第四季度,政府7000億元紓困方案已經成為法律,但投資者懷疑其效率,金融市場表現也乏善可陳,作為經濟晴雨表的道瓊指數不但在眾院通過該方案是報之以下跌,而且10月6日周一盤中狂瀉800點,創下當時最大盤中跌點紀錄,最後以跌約370點作收,7日道指狂瀉508點,至7日止,按衡量5000公司股值的道瓊Wilshire5000綜合指數計,9月約2兆2000億元帳麵價值從市場蒸發,不翼而飛。

專家表示,市場是否好轉,則取決於該紓困法的執行能否有效,如果救市成功,信用市場緊縮得到緩解,則投資者信心可能得到提振,市場才可能穩定。此外,投資者也一直密切關注聯準會、以及歐洲中央銀行等是否放鬆銀根,因為這波金融危機受累的已經不隻美國,已經演變成了全球的災難。

終於包括聯準會在內,英格蘭、歐洲、加拿大、瑞士與瑞典等全球六大央行8日聯手降低利率。日本銀行雖然沒有降息,但表示支持,中國也宣布放鬆銀根。然而這一重大舉措,在加上一些央行持續挹注巨額市場資金,以支撐飽受本世紀最大的金融危機衝擊全球金融體係。但是,遺憾的是,這也沒有阻止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憂懼,歐洲主要股市當日繼續大跌,華爾街股市一度回升,但最終還是欲振乏力,道瓊指數再降189點,為當日交易劃上句號。遺憾的事,次日股市再次狂瀉,道指重挫約679點後,跌破了9000點。

不過,正如任何一次金融危機與股市崩盤一樣,即使情況如何糟糕,即使所有的投資策略都已失去效果,投資者仍然願意獲得一些建議,至少也是一絲安慰。那麽在當前無法知道經濟是否會陷入深度衰退或者何時回升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否真的一籌莫展沒有辦法了嗎?至少華盛頓時報在訪問一些專家後提出了下麵的信息,就權當參考。

認真反思的時刻

投資專家表示,現在應該是人們認真反思與發揮才智之際。首先,不要讓共同基金的名稱欺騙自己。有些基金可能標榜是「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但實際上其表現更如「公用事業」(Utilities)基金。投資者應該仔細閱讀有關基金的說明,搞清楚自己投資的是科技基金、還是金融服務或者是公用事業基金,了解這些基金十大持股為何。

在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目前要研究共同基金與獲得招股書並不難。除了所投資的基金有財報外,網絡上也有許多信息,現在也許真的到了仔細閱讀招股書、了解基金的目標是否與自己的投資標的一致的時候了。

加州默克共同基金的投資者默克說:「如果當前的股市讓你憂懼萬分,夜不能寐的話,這可能意味著你的投資可能風險確實太大。這時候,就要高度警覺,多問經紀人一些問題,諸如這個貨幣基金到底是怎麽回事等等,如果對結果不滿意,最好的選擇可能就是將資金退出。」

但是其它專家也提醒說,也不要過分追求所謂的安全。在通貨膨脹利率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現金為王的說法再次受到青睞,但要知道現金也會貶值。即使是擁有最高收益率的定期存款,也難與通貨膨脹率上升同步增長;而短期國庫債券收益率升幅則非常有限。追蹤共同基金表現的晨星公司一位分析師說,如果純屬因為恐懼心理作崇而行事的話,通常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因為即使是國庫債券,目前也沒有什麽支付。

不要忘記基本麵

另外一位投資策略師也表示,要記住在當前的大氛圍中,你所想得到的每一種股票、債券、每一個行業都受到衝擊。即使你投資的基金仍然為負增長,但可能比其它要強。「目前應該看的是相對表現,而不是絕對表現,」專家如是說。

盡管分散投資與多元化策略的效率受到質疑,但專家表示,在市場大幅波動之際,這仍然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對於身在美國的投資者來說,目前的多元化,已經不止於股票與債券,投資組合中應該包括房地產、商品、基礎設施、道路與機場的建設等。

此外,在每一次股災之後,總有許多勇敢的投資者進場逢低承接,購買廉價股票,如果能夠判斷正確,買到「價廉物美」股票自然很好,但是要記得在購買這類股票的時候,不要僅僅是因為價格低下就入手,千萬不要忘記其基本麵。

不過筆者認為,在經濟前景不明的實際,推薦購買房地產基金,從而擁有一些實際的資產,確實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因為當前的信息均顯示,房地產市場並沒有觸底,回升反彈尚待時日。但一些分析師表示,該行業已經重挫,所剩無幾,幾乎沒有什麽可以再損失的了,因此可以進場挑選一些。當然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雖說投資有一定的規律,但更多的時候,卻是非常不理性的,與博弈並其實沒有兩樣,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自己知道。(本報記者/趙仁方)

《專題3》麵對金融風暴特別報導(三)
專家篇 進場或出場 老少路不同

美國股市下跌引起人們的擔憂。圖為老少行人在納斯達克市場辦公樓下觀看股市行情。(美聯社)
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擴散至全球。為此,全球七國集團財政部長齊集華盛頓參加金融會議,商討如何解決金融危機。(美聯社)
麵對這樣的局勢,大眾如何應對呢?著名的華裔理財專家江平隻有一條建議:這是做長期投資的時機……也有的專業人士持不同的看法。華代瑞德金融公司(Waddell & Reed Financial)的基金經理蔣戰鵬認為,因為美國過去借債太多,現在要還債了……

美聯社報導,10月6日至10日的一周是美國股市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周,「不管從下跌的點數還是百分數來看,其跌幅都創下曆史之最。」隨後市場出場大幅震蕩。人們對此反應不同。有人認為,美國可能由此陷入經濟衰退,也有人相信美國證券市場會反轉。

普天壽金融公司(Prudential)理財顧問劉陽說:「許多人感到恐懼,因為不知道危機嚴重到什麽程度、能夠持續多長時間,也不知道是否需要把錢從退休帳戶裏拿出來。」有人壽保險帳戶的人擔心保險公司可能會延長付費時間,甚至懷疑現金價值是否保險。有人還問:「保險公司倒閉怎麽辦?」

麵對這樣的局勢,大眾如何應對呢?著名的華裔理財專家江平隻有一條建議:這是做長期投資的時機。被金融時報評為全球投資基金經理第一名的華裔基金經理鄧琨認為,人還要活,經濟會恢複過來,因此沒有必要太擔心。PNC銀行財富管理部門的高級基金經理張蕊認為,這不是世界末日,市場會回來的。「現在跌得厲害,將來漲得也厲害。」正道投資管理顧問公司總裁鄭博仁稱,「全球股市的底部快觸到了」。

另外的專業人士則持不同的看法。華代瑞德金融公司(Waddell & Reed Financial)的基金經理蔣戰鵬認為,因為美國過去借債太多,現在要還債了。「這對國家和個人都是一個長期而痛苦的過程。」有的專業人士指出,年屆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應該投資保證回報的產品。如果手頭沒有維持半年以上生活的現金,應該出售股票。「目前是現金為王。」

美國經濟前景堪憂

蔣戰鵬管理的共同基金主要投資亞洲市場。這位不久前從紐約調回中部堪薩斯州的基金經理稱,證券市場大幅下跌,共同基金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要還貸,所以美國的經濟會很低迷。」他對美國市場的中期走勢持悲觀態度。

他說,10月6日(星期一)道瓊指數收在9955.50點,相當於1999年3月15日的9958.77點。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在過去10年中獲得的收益化為烏有。他估計,美國股市很快會有一個反彈。「它或者在下周,或者在未來什麽時候,那時也許是賣出的好機會。」

為了還債,美國政府隻有多印鈔票。「美國隻能這樣,因為不可能無限製的借款。」因此,從長期來看,黃金價格還要上漲。現在,大家都把全球的資產賣掉,,來美國購買美國的國債,短期內美元會升值。他認為,因為印錢太多,美元將來就會貶值。

他看好人民幣的增長潛力,但認為人民幣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升值。「過去每年都升7%至8%。」他說,中國貿易一直保持盈餘,能夠支撐人民幣的升值,「因此,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不大。」他估計,美國市場可能會低迷很多年。「日本市場就下跌很多年。」在經濟蕭條中,投資者也有投資機會。美國市場不僅有個反彈,還會上下顛簸,但是,短期內最好持有現金,等到將來買便宜貨。

普通投資者一定要學習金融知識,如果沒有一點金融知識,就會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市場變化太快,散戶玩不過機構。」因此,要著眼於長期的投資。當然,有些人擅長個人交易,就可每天交易。個人投資者要確定自己的目標,例如,如果確定將來退休後才用,股市一兩年的波動無關緊要;如果很快就要退休,那麽股市的波動就要關心了。

投資策略因人而異

蔣戰鵬說,分散投資、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都是有效的投資策略。不過,有人善於天天進行交易,有人看圖示買賣也能賺錢,有人善於判斷長期趨勢,可以買交易所交易的中國指數基金(ETFs)。有人預計生物科技長期發展,可以長期持有這類股票。他說,目前投資界並未創造新的投資理論和投資模式。「投資收益要看購買什麽產品。」

目前,許多人的分散投資是分散得不夠。例如,有人把錢分散投資在股票和股票型共同基金上,實際上沒有起到分散的作用。分散的意思是,資金分別投資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上。例如,一部分資金買股票,一部分投資在債券上,還有一部分放在黃金、能源上。各個類型中又可分為不同的小類型。例如,債券有短期債券和長期債券、國內債券和國外債券、政府債和公司債之分。投資黃金可以購買黃金共同基金。黃金與美元、股票關聯性不大,可以起到避險的作用。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策略就是長期投資。「但是,你一定要看準公司。」如果看不準,長期投資的效果並不好。例如,如果1998年投資日本股市,投資者就會虧損。從指數上看,美國股市又回到10年前的狀態。如果10年前投資美國股市,多年投資收益幾周內化為泡影。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就是購買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現在,這類股票很多。如果現在買,賺錢的機率比較大。」普通投資者一定要看準東西再買,不要跟風,盡量長期投資。一定要分散風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如果現在30多歲,就要分析30年以後什麽最值錢,就買什麽。

學習股神價值投資

紐約正道投資管理顧問公司管理3000萬元資產,並提供投資谘詢。公司總裁兼首席分析師的鄭博仁稱,如今全球股市,血流成河,看上去很恐怖。「選股致富的好機會,就在我們眼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不要賣,現在不是賣出時機,而是選股時機。「全球股市的底部快到了。」

該公司的投資哲學是「人貪我懼,人懼我貪」。他說,這個理念來自巴菲特。「人們現在的心態不好,我們的心態要反過來。」做投資一定要平心靜氣,要能夠計算企業的價值,要選高質量的股票。股市可能還會下跌,但找到底部並不容易。「現在股票很便宜,我們開始買進。」

該公司的客人至少投資10萬元,華人和其它族裔的都有。他說,「如果賺錢,公司可獲得20%的盈利分成。」如果資產下降,公司不收錢。他的選股標準是,公司今後5年不需要資金。「如果不能讀懂金融報表,就不應該自己選股票,而是交給專家。」他說,市場下跌30%,共同基金下跌30%至50%,而他們的投資組合僅下跌12%。

他認為,此次的金融危機是華爾街人冒險的結果。「這些人高估自己的智能,拚命借貸。」華爾街聚集許多教授、博士和金融專家。他們根據曆史上的資料設計投資模式。貸款利率下降,房價上升,破產率下降。「因此,曆史上房地產的破產率很低。」但是,房價上升,風險就會提高。結果,這個模式栽了。

現在,人們對名大學和大公司迷信。「如果考入名校,他們就會高估自己;如果再進入大公司,他們會更高估自己。」實際上,理解次級貸款,需要讀300多份文件。「他們根本不讀這些文件,就靠模式計算。」因此,對華爾街人不能迷信,不要陷入他們的圈套。

專業人士輸給市場

10月13日的財富雜誌(Fortune)發表作者伯傑(Jon Birger)的文章說,讓人憂心的是,管理資金的專業人士並未看準這個市場。按照晨星公司的統計資料,在9月17日的市場下跌時,在9100家共同基金中,僅有5家分散投資的美國共同基金在當年獲得正回報。當市場反彈時,僅有3家基金今年的回報達到10%或以上,一些「美國最好的基金經理」卻先後翻船,有的基金甚至下跌35%。

正回報基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不碰銀行股票。例如,芝加哥郊區的基金經理福瑞斯特(Tho- mas Forester)專門投資消費者的品牌,如華爾市場等。心地價值基金(Heartland Value Plus)因「在正確的時間內買賣石油公司的股票」而獲利。帕那薩斯小型公司基金(Parassus Small-Cap)的65歲基金經理被稱為「反做之王」。其投資標的為房屋建築。「我的每個分析師都說不要做」,但他照做不誤。

福瑞斯特的最愛是軟件巨人微軟公司。他認為,微軟公司應該還有一個巨大的上漲空間。他購買微軟股票的另一個原因,是9月23日公司宣布實施一個5年的股票回購計畫,並提高每個季度的分紅。

心地價值基金投資的兩家離岸鑽井公司分別為鑽石離岸鑽井公司(Diamond Offshore Drilling)和諾博公司(Noble Corp.)。殼牌石油(Shell)和雪夫龍石油(Chevron)花大價錢聘請它們在深水勘探石油和天然氣。隨著世界經濟的放緩,這兩家公司的股價今年分別下降20%和16%。但是,當石油價格一天內上漲16元到每桶120元時,這兩家公司股票在9月22日僅微微動了一下。兩家公司的股票價格也比較合理,鑽石的市盈率為14,而諾博僅是9。結果,兩家公司在2009年的盈利將分別增長22%和26%。

今天,現金的確是天王。那些手頭握有大量現金的公司在與過多貸款的公司的競爭中處於強勢的地位。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最近收購陷於資金困境的能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作者認為,「這些公司才值得價值投資」。人們不可能按照上述做法再次中標。但是,審核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就能夠減少損失,並可從新的機會中獲利。現在是按照簡單的財務計畫就能獲利的時機,這比選擇一隻好股票或好基金更有價值。

不要放棄投資股票

伯傑提醒,不要失去對股票的信心。從數字上看,股票的價格處於曆史新低。作者建議,保持基本的資金分配比率:60%投資股票,30%是債券,另外10%放在現金上。但是,年齡不同,投放的比率不同。25歲的小夥子應該持有的股票比率要高於62歲的投資者的比率。後者優先考慮的事項是財產保護。

在任何情況下,購買股票都是一個好的選擇。標準普爾500指數在過去10年中處於最低點,過去12個月中其市盈率為15,分紅收益是2.3%,收益率是6.5%,比10年期的國庫券的3.8%要高。因此,股票遠比債券有吸引力,股票市場現在的定價相當合理。

定期調整所持股票。嘉信理財的投資策略師說,這個聽起來很像「吃蔬菜補充維他命」一樣老套,但是,它的確是一個有用的工具,隻是投資者沒有用。如果投資者不能忍受熊市下跌20%,他們就不應該把所有的錢放在股票上。

把資金轉移至市政債券(Munis)上。如果對國庫券的收益不滿意,可以考慮將固定收益的資金換成市政債券。市政債券上的利息收入不交聯邦收入稅,在大多數的州不交州收入稅。現在,10年期的AAA等級的市政債券的平均利率是3.96,比10年期的國庫券利率3. 80%要高。如果想購買債券基金,可以購買美國世紀免稅債券(TWTIX)基金,其收益率是3.91%,而且回報穩定。

如果在課稅的投資帳戶中買賣股票,持有的股票可能低於原來購買的價格。作者建議「賣掉這些失敗者,申報資本虧損」。這些虧損可以從一個稅收年度延到下一個稅收年度,而且可以持續地延續下去,去抵消市場反彈時帶來的獲利。

家庭財務需要計畫

蔡氏財務谘詢管理公司的業務是為個人、家庭和小型公司提供財務谘詢和獨立投資管理帳戶。公司創始人蔡彬如曾經任摩根史坦利投資顧問,兩年多前成立這家管理公司。他說,獨立投資管理帳戶是近年來華爾街流行的一種帳戶,但紐約華人僅有一、兩家。目前,他管理的資產「有幾百萬元」。

他認為,華人有個概念,就是要進行長期投資。從稅法角度講,一年以上為長期,一年以下是短期。但是,投資的長期定義不同,可以是2年,也可以為5年。「但是,在目前下跌的市場中,長期投資不行。」各行業有所不同,行業恢複先後秩序不同,因此,不是什麽行業都可以長期投資的。「許多人在這上麵吃虧。」

目前,美國的失業率是6.1%,明年可能達到8%,所以夫妻兩人可能有人失業。因此,他們要留6個月的生活費。「這些錢要存在資金市場上,什麽都不要做。」他說,華人最喜歡借款購買股票(margin),在這個時候最危險。在2000年股市泡沫時,很多華人因此賠光。

很多華人從來不看自己的投資帳戶,認為投資顧問會看,但很多顧問不做這事。市場在不停地變化,因此要看看自己的組合是否合適。他認為,稅收帳戶內的損失就要出售,把抽回來的錢再進行投資。但是,有的人不認錯,賠錢也不賣。「有的股票不可能回來,再等沒有意義。」

他說,華人主要是投資股票和共同基金,對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不了解。他說,這種基金可以長期投資,「如果能夠持有5年,將來可以賺大錢。」但是,如果想兩個月就賺錢,不要投資這種基金。

退休人士安全第一

劉陽認為,未來的美國社會保險根本無法滿足嬰兒潮時代人的退休需要。在經濟危機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是退休的人和即將退休的人。這些人應該購買有終身保障的產品,使自己的退休生活無憂。

目前,移民美國的人增加很快。「在過去10年間,美國人口從2億增加至3億。」有人估計,下一個1億人口不要10年就能達到。現在,一般退休的人每月可從政府拿到800多元,但是,將來退休的人就可能沒有這麽幸運。因此,他們要自己設法解決退休後的生活。

九一一後,美國許多保險公司都推出推出一種保證年金(Guaranteed Annuity),這種年金可讓人們大膽投資,又能保障收益。「每月都有固定現金進入個人的帳戶。」但是,許多人華人並未購買,現在很後悔。例如,一位65歲的台灣人來到美國後,投資始終不順。他去佛羅裏達海邊買房子,結果大水一漲,房子沒有了。他想以房養房,貸款付完後,保險公司不保了,房子無法出租。幾年前,他出售一棟房子,獲得40萬元,希望靠這筆錢養老。

他希望將來每年有1萬元的生活費用。除了領取的社會保險金外,他還需要拿出20萬元購買這種年金。但是,他隻拿出10萬元,其餘的30萬元拿到證券公司投資。「現在,30萬元隻剩20萬元了。」因此,劉陽建議,退休的人一定要先保障退休後的生活。

她的一個女客人是位郵局的退休人員。劉陽最初建議她購買這種擔保收入的年金,但是她被股票經紀人說動,把21萬元全部拿去買股票,希望大賺一筆。結果,21萬元變成19萬元。「她每天上網看指數。指數一跌,她就像被針紮一樣。」後來,她退出股市,購買這種年金。「她現在根本不看股市,睡覺很好。」

困難時期要有現金

劉陽說,現在許多公司裁員,因此家裏要有半年至一年的生活費。「這些錢一定不要入場。」如果還在股票上,就要趕快賣掉,拿到現金。目前,股市下跌很凶。因此,一定要等到經濟複蘇的信號出現後再入場。

不同年齡的人要求不同。如果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股市上虧點無所謂,因為他們還有大把時間。但是,四、五十歲的人投資就要保守了。如果是60歲以上的人,一定要投資保證收入的產品。

她有一個來自馬來西亞女客戶,「她身體健康,沒有參加單位的醫療保險計畫。」她以為自己有個20萬元的小金庫,可以高枕無憂。不久前,她從馬來西亞回來,生病住院。「住院費花了19.8萬元。」她的小金庫一下子空了。

她說,有的華人看到房市下跌,想趕緊買房子。他們認為,紐約華人房市不會下跌。劉陽說:「不跌是不可能的,隻是跌的程度和早晚不同而已。」她說,股市要先跌,房市比較滯後。因此,房市的機會未到,她勸客人要耐心等待。

她認為,抓住現金最重要。她估計,信用卡公司可能會出問題,因為美國人借錢太多,根本還不起。美國有許多百萬富翁,市場一跌,一下子錢就沒有了。因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記住,現金就是金子。」

幾條經驗值得學習

張蕊是PNC銀行財富管理部門的高級基金經理,這位主要為富人理財的華裔經理說,其百位客戶中大多數是美國白人,管理的資金約2億元。她說,在此次危機發生前,她就早已減少金融股,增加現金比例,故業績比市場的表現要好。她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要分散投資,不要把資金集中在少數產品上。她說,這個分散不是指數量大,如幾十支股票,而是指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不要追熱門股,更不要集中資金去追。前幾年,新興市場和能源行業很好,但是,危機一來,它們受到的打擊最重。

選擇高質量的股票。投資者一定要做功課,認真選股,與專業人員交流。她舉例說,嬌森公司(Johnson& Johnson)是久經考驗的好股票。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有實力,但因為整個市場不好,公司股價下跌20%。「股價下跌是市場情緒所致,不是公司不好。」

堅持長期的投資目標。投資者根據自己的目標,將資金做好分配,如多少股票和多少債券。但是,在市場危機時,人們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因為短期的痛苦太痛了,他們就把長期的目標忘了。」有的人把證券全部變成現金,就犯下大錯誤。現在出來,就會失去將來上漲的機會。

發現自己的承受能力。許多人沒有經過這樣的熊市,以為自己能夠承擔風險。前幾年,美國股市很好,許多人認為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強。但是,這次金融危機以來,他們開始緊張害怕。「這時,他們知道究竟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風險,選擇什麽樣的投資組合。」

不要輕易退出市場。她說,現在很難判斷究竟市場會怎樣走。過去,人們認為政府拿出7 千億,市場就會好轉。結果,市場還是下跌。後來又有人說,幾個國家同時降息,市場定會好轉,但是,降息後市場仍然不行。她說,有人做過統計,在1963年至2004年40年間,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回報率為10.8%。但是,如果錯過最好的1%時機,回報率隻有3.2%。「今後幾個月可能提供這樣的時機。」(本報記者/韓傑)

《專題4》麵對金融風暴特別報導(四)
心理篇 經濟刮寒風 心理別凍傷!


心理醫生建議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握的麵向,別被無力感占據。(美聯社)
當今壞消息一則接一則,消費者坐立難安,財務壓力難以解除。(法新社)
「人們有巨大的失敗感。」Levy醫生表示。「有些人甚至希望他們真的心髒病發或中風了,就有不用拿錢回家的好理由了。」……「每個人都在求救。」

股市暴跌,財產大蒸發,金融巨人一個個倒下,民眾的壓力節節攀升,快到臨界點。次貸風波、銀行並購,大企業紛紛不支,許多人眼看自家財產一夕大縮水而寢食難安。金融危機已影響了每一個人,造成的痛苦及衝擊可比「九一一事件」,人人都難置身事外。

投資大師巴菲特預言這隻是經濟蕭條(depression) 的開始,加重了人們的恐懼,憂心1930年代的噩夢重演。而精神醫生也注意到人們憂鬱、焦慮的情緒上升。

9月底《今日美國》「憂慮金融,國民壓力衝高」一文,呈現當今壞消息一則接一則,消費者坐立難安,而財務壓力不是個人能快速解決的。芝加哥心理醫師Nancy Molitor觀察表示,行醫20年來她沒見過這種狀況。「人們要不是過度反應,做不佳的決定,就是反應不足而什麽都不做。」但9月的美國經濟尚未惡化成目前的慘狀,各類專家也沒料到近日快速的「大崩盤」情況。如今惶恐度日的人,恐怕更不止於此。

曼哈坦家庭醫生Albert Levy的病人都是上東城的富人,這陣子他可慘了,日夜不斷接到快崩潰的病患電話,其中包括一對夫妻的連環扣:48歲的太太在星期天電話求救,說她丈夫剛心髒病發作,正在急診!而她自己才在蘇黎士銀行大裁員波中受害。然後,先生打來了,抱怨胸痛劇烈,希望醫生能去醫院陪伴。然後急診科醫生打來,兩造討論後發現,先生並非心髒病發,隻是急性焦慮發作,或者消化不良!

「人們有巨大的失敗感。」Levy醫生表示。「有些人甚至希望他們真的心髒病發或中風了,就有不用拿錢回家的好理由了。」

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商學教授感歎,「美夢已經破滅」,「人們的希望被帶走。」這波經濟亂象,民眾不隻感受置身風暴的恐慌,更有看不到風暴盡頭的危機感或無助感。

「每個人都在求救。」一家全國性雇員顧問服務的總監Ann Clark說。她主管的ACI Specialty Benefits 經曆「九一一」後最大的詢問量。關於財務的困擾,比往年同期多了85%。以往秋季時,大夥的擔憂都是年底假期間,旅遊、送禮造成的壓力,而現在「人們根本不想聽到關於假期的事。」

各行各業都心碎

華爾街風暴中,各行各業,不分老小,情緒多少受到波動。俄亥俄州55歲的老先生Rick Shultz,他替通用汽車經銷商賣命多年,本來已經半退休了,忙著和太太設計他們的夢幻養老屋。但現在因為投資大幅貶值,他隻得重回職場。更令他們心碎心碎的是,得把屋子賣了,因為他們得搬到便宜一點的地區去。老先生承認他哭得比太太還慘。

另一位老太太則是被銀行並購嚇著了。賓州的Thomas Tilden是個庭園設計師,他除草除到一半,接到他80歲老母驚慌的電話。她的大半老本在美林證券的經紀帳戶(brokerage account) 內,她深怕錢會消失,已經衝去銀行,領出大把現金,「以防萬一」。而他兒子則是花了快半小時,才讓她平靜下來。

波士頓的單親媽媽Tonya Macklin的處境更慘。她雖然一周7天無休、兼兩份工,但去年她還是付不出房子的花費而申請破產。沒多久後,她因為疲勞過度,而住院7天!現在Tonya常失眠,她每晚祈禱上帝能讓事情有一天能好轉。

加州一名財務顧問,最近每天花10個小時安撫她150位客戶。而且,就像「九一一」事件之後一樣,她接到許多精神科醫師轉介的客戶。一位50歲先生把所有的資產都兌現。她表示,一般而言會說服客戶不要采取這麽激烈的行動,但該客戶在房地產慘賠,「股市崩盤是讓他崩潰的最後一擊。」

即使是生活無虞的人,也可能產生非理性的恐懼。一位科技界人士,害怕一朝醒來所有錢都飛了,而他得住在紙箱裏。他說「如果不管市場上的亂象,我日子過得好好的,但這些事耗盡我的精力。」另外,也有人開始賭博。或是太太因為必須在家管30年後重返職場,把氣發在先生身上,而不想和他恩愛。

小孩也不能幸免於難。紐澤西州有個小男孩擔心他再也上不起私立小學,晚上不敢睡覺。也有6歲小女孩,聽到爸媽為錢吵架,大哭不止,原來她誤以為家裏要斷糧了。

那麽華人又如何反應、自處呢?其實並不是每個華人都憂心忡忡。據觀察,華人的態度和個人經濟狀況和理財方法關係最密切。多位受訪華人對當前景況反應迥異,有人自覺置身事外,甚至有口袋空空、零投資的年輕人,阿Q地開玩笑:「股票就讓它跌,跌死那些有錢人!」而傳統行業的生意人,覺得生意還是得作,腳步一樣踏實。也有矽穀科技人,捱過產業泡沫化,自覺過盡千帆而沉穩以對。

華人保守借貸少

多位精神醫師和華裔民眾同意,華人一向重財,而移民的美國夢就和買大房、開好車等財富累積相關。「財富就象征生活的安全感。」但實務麵而言,由於華人理財方式較保守,總愛存些現金,消費型態也不同,卡債較少,而借貸行為較少也較保守。需要借貸也可能不經由銀行,而求助親友或標會。所以,實際上受到的影響可能沒那麽直接。

年初被李曼兄弟裁員的華裔Eddie (化名),還未在紛紛擾擾的金融界找到新工作。友人表示年近40歲的他,本來在公司為管理階層,沒想到在公司倒閉之前就得麵臨失業。失業期間,有時他也非常沮喪,夫妻也難免發生摩擦。他簡短地說「我現在不想談這件事情了。」

任職於小型營銷公關公司的魏小姐(化名) 不擔心被裁,但擔心公司財務;身為老板得力助手的她,在緊張的氣氛下,變成老板和客戶的「夾心餅幹」。她透露,有錢作廣告、辦活動的企業減少,公司業績下滑。一手創立公司的女老板「壓力超大」,開會常說:「現在狀況差,財務的事情不需你們擔心,但希望你們全力配合。」

公司對外則和客戶的衝突白熱化,魏小姐就有個新任務─去當「炮灰」。「我先去被罵、擋一擋,要不然老板也受不了他們。」原來,李曼兄弟和AIG以往是該家客戶的重要讚助商,讚助商沒了,客戶募款困難,刪減活動預算,轉而向公關公司砍價。客戶遊說:「大家合作多年,都是朋友,共體時艱嘛。」老板則私下怒罵,「神經病!我要是發不出薪水了,怎麽當朋友啊!」

看股票就想吐血

魏小姐明顯感覺到「辦公室一片愁雲慘霧」。老板上網看股票,總「哎呀!」一叫。魏小姐自己也被套牢,直說「我不敢上計算機看,一看就想吐血。」

此時,她在家鄉的父母可是抓緊時機,想把她勸回台灣發展。她總以「我沒空講這個啦,忙上班」應付。雖然,她感覺美國經濟3、5年內好不了,但她認為經濟低迷是全球性的,美國隻是相對嚴重。「動蕩的時間,以不變應萬變」。

「九二九」股災當天,道瓊暴跌778點,為近20年單日最大跌幅。蘋果計算機股價重挫17.5%,科技業跌幅最大。在蘋果擔任網站工程師的華裔Thomas Han表示,那天同事都很震驚,紛紛討論原因。

蘋果和許多高科技公司提供員工購股計畫 (ESPP) 和認股選擇權 (Options),員工對於股價可是有切身之感。Thomas說「股票每天上上下下,都是surprises,當初升到120元是驚喜 (good surprise),現在跌破100元是驚嚇(bad surprise)。」

約30歲的Thomas中學時全家從台灣移民北加州,太太也是台灣人。股票讓資產大縮水後,太太叮嚀得勒緊褲帶(buckle down),注意生活預算。他們現在比較少上餐館。往年感恩、聖誕節會去旅遊,今年他們已經決定要采取「在家度假」(Staycation)。這個新詞結合 「待在家」「stay (at home)」和「度假」「vacation」為許多家庭過節的新經濟主張。

夫妻多年的換新屋計畫也被打亂,他們想換房子很多年了,兩人愛去看房。今年房價超低,看了更多,有些讓他們非常心動。但想到現在把名下的舊房賣掉的話,價錢一定慘,就決定再等一陣子。

Thomas的父親在庫比蒂諾做了幾十年的房產經紀,最近幾個月賣房市場低迷,雖然租屋和法拍這兩個不同的市場增加,但賣房業績下降,父親感受到壓力。「灣區的房地產是過去近20年間最慘的時候了。」Thomas認為。在1990年代初的衰退後,第一次受此重創。他注意到近月內庫比蒂諾出現許多法拍屋,聽說聖荷西或中央穀那邊更多,而父親本來有退休之意,現在打算做完今年再說。

麵對大環境混亂,Thomas認為幸而他和太太的理財偏向亞洲的傳統方式。他們有房產、現金儲蓄,所以比較不擔心。他雖然心疼手中股票縮水,但也考慮要趁低點進場。他有許多同業,大部分資產都在股市裏打滾,「那他們就會比較擔心。」總之,他認為「一切都看有沒有儲蓄」。

救市也要救百姓

對於救市方案,他思索後說,「我想政府除了救華爾街,也要幫幫像我們這樣的賦稅老百姓、中產階級。」他總結,「我不是經濟專家,不知道什麽方案最好,但是總該有些措施(來改善現況)。」

經濟差,勞工首當其衝。華裔醫生張豔琳,在聖雲仙醫院的多位病患中了解,今年紐約州、中西部有許多成衣、食物處理工廠倒閉,有些零售店主業績下滑6成。許多失業勞工既沮喪、焦慮又害怕。他們煩惱家裏不隻有小孩要照顧,還有老一輩要養,背負著「讓家裏可以上飯」的壓力。他們是先去找別的醫生,抱怨失眠、頭痛、疲累,才被轉介過來,原來一切病痛都是心理造成的。

反觀紐約市從事超市零售業的黃先生,對金融危機不怎麽憂心。他1、2個月前才在法拉盛開了新店,為名下第6家。來自福州的他邊替商品上架,表示他在超市業做了10多年了,經曆過不少,所以不太擔心。也不會覺得籌備新店期間,運氣不佳碰到多事之秋,「畢竟都是計畫好了。」

「1990年代開始那時、『九一一』後經濟都不好,也是過來了。」他回憶道。尤其「經濟不好,飯還是要吃的」。「以往大家可能一個禮拜去餐廳吃一次,現在可能都不去了。」譬如去他超市,就算買個大龍蝦10幾元,比餐館裏吃花費就少多了。物價上漲,外食人口減少,餐廳業也苦了。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從台來美10年,30多歲的Teresa,捱過信息業泡沫化,麵對這波危機,少了年輕時的憤怒和慌張,多了自省和沉穩。她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Teresa目前在矽穀某消費科技龍頭公司作網站工程師,2001年「.com 泡沫化」之際,她頂著南加大計算機工程碩士,剛來矽穀1年,打算大展鴻圖,計畫好2年後買房。沒想到碰上信息業泡沫化,股票暴跌,諸多高科技公司消失,本是天之驕子的信息業,一下子變成前途未卜。

「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情緒波動之大,自己覺得很好笑。」她那時人生一下被打亂,「感覺好像得癌症一樣,直想『不可能、不可能、不應該這樣!』」她大歎時運不濟,認為自己「做了所有對的事,但在錯的時間」。

同舟共濟別吵架

當年的她,也會氣得和先生發生衝突。「因為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第一個反應常會生氣!」但冷靜想想,「美國不景氣,所以我和先生吵架?」自己笑說:「這樣不合理嘛!」因為大家都是受害者,應該要同舟共濟。往後她就會自我警惕,跳出吵架的循環。

她回憶,以前沒想過可能天有不測風雲,也就忽略凡事要有B計畫(backup plan)。8年來,她見過灣區的大起大落,「知道什麽事都有可能」。她也同意儲蓄是影響反應的關鍵。上次教訓後,許多灣區人學會「鬆鼠型態」─儲蓄、觀望、小心。以此態度,經濟衝擊隻會是「今天的壞消息」,但隻要自己「keep alive」撐下去,和時間比賽,總有雨過天青的一天。她也感覺現在「一動不如一靜」,本來想買個油電混合車,但還是擱置這個想法。投資和儲蓄她都保守以對,譬如把錢存到風險較低,當地的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

麵對危機,這次她的反應是「不氣了,但無奈」。她感慨中產階級真悲哀,「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玩金錢遊戲;而其它人像小螞蟻,辛苦累積的財富,一夕之間被衝掉。」

處理情緒防抑鬱

風暴正隆,不知何日方休,民眾該如何處理惶惶終日的危機感,和惱人的不確定感呢?多位精神醫師、社工表示感到憂鬱、焦慮在所難免,但要注意情緒處理,以防抑鬱成疾。他們齊聲建議「注意自己可掌握的事情,珍惜所有,而不過度專注於自己無法控製的事情。」此為在慌亂中找安定感的法寶。畢竟,外麵風暴怎麽吹,自己要撐起強韌的傘,保護心理健康,不著涼生病。

紐約市心理健康協會亞裔外展教育主任羅潔建議:「麵對現在這種艱困的環境,就是要『守』。」有工作的就好好做,守住飯碗;要守住積極態度,還要守住身體健康。

積極的態度是負麵情緒的轉化劑、把持心靈健康的樞紐。有人會問「狀況這麽糟,要怎麽積極樂觀呢?」持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學位的羅潔答,要了解大環境的影響,是自己無力改變的,絕不要有「壞運氣是因為自己不好,受到天譴」之類的負麵思考。隻要想想自己並無法控製股票會崩盤、經濟要破產、甚至天會不會塌下來的問題,所以轉而省視自己現在的狀況如何,才能理性冷靜的麵對。必要時,求助於理財專員、顧問。

聖雲仙醫院的行為健康科醫生Eugene Tomkiel表示,人有了基本的穩定,才可能有安全感。譬如,若是一個人來求診,驚慌失措地說,他的房子資產全被扣押了該怎麽辦?當然會先轉介到社會安全機構,至少幫他找到暫時的棲身之所。維持心理健康另一法則是:不要把心事悶在心裏,要和親友抒發心情。「Talk it out」是健康的情緒處理方式,就像大禹治水,要有疏通的渠道。一味壓抑情緒,拒絕和人溝通,就像一再把堤防加高,終有一天會潰決,而那時已一發不可收拾。張豔琳醫生表示,「許多華人羞於和家人坦白,必要時要找醫生說。」

但抒發並不等於恣意的發泄,情緒垃圾快滿出來的時候,枕邊人似乎是最方便的垃圾場。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家中經濟有問題時,夫妻失和特別多,然而,在非常時期,其實更需要和伴侶憂患與共、互相扶持。若將憤怒的情緒宣泄在無辜的先生、太太身上,反而毀了最能以了解當「百憂解」,以包容當避風港的親密關係。

轉移注意多運動

行為健康科醫生Tomkiel還建議把注意力移到可以掌握又有建設性的方麵,譬如多和家人相處、興趣或運動。身體就象是心靈生活的園地,要健全心理,身體更要好好照顧。注意飲食均衡,要有充足適量的休息。羅潔說「千萬不要像有些華裔一樣,心情不好就徹夜打麻將、賭博、或賴在家中看錄像帶、DVD。」

另外,也要認知現在大環境千變萬化,「不是一個工作做到退休」的時代。失業的人若找到工作後,也要未雨綢繆,可能在能力所及中,去進修、兼第二個工作等等。「別把雞蛋全放在同個籃子裏。」

像風雨中的小草,人是有韌性的。人的身心可以承受一定壓力,但若是打擊很強或壓力持續很久,期間心情沒調解好,累積負麵情緒,就可能壓抑成疾,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中「憂慮症」 (Clinical Depression 或 Major Depression)、或「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是最常產生的病症。

張豔琳醫師叮嚀大家注意憂慮症和焦慮症的症狀。注意一個人生活、性情忽然改變的部分,譬如:包括亂發脾氣、過度焦慮、失眠、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不想起床、對本來喜愛的東西忽然興趣缺缺、常作噩夢、記性不好等等。當然人多少有時會有以上狀況,社工建議若是這樣的狀況持續兩周以上,或是「已妨礙到正常生活機能,就應求診」。另一種對危機嚴重的「反應」是反而「沒反應」、「麻木」了。最糟的症狀就是想自殘或傷害別人。

此外,心理出問題,常拖生理下水,憂鬱或焦慮可能導致頭暈、頭痛。許多人長期為這種頭痛所苦,就醫多次,照X光、看診都找不出原因,就可能是因情緒不佳,影響腦部化學物質分泌失調而造成。躁、鬱也會造成免疫力降低,而更容易感冒、生病,生病又可能加深壞情緒,造成惡性循環,所以,焦慮、憂鬱不容小覷,情緒管理不容輕忽。

經濟創傷後遺症

聖雲仙醫院行為健康科耆老心理健康專員林瑪莉蓮(Marilyn Lam),接觸過多位華埠貧窮老人,許多有憂慮或焦慮傾向。他們都靠每個月加起來幾百元的社會福利金、救濟金和糧食券度日,物價上漲,他們越過越辛苦。有位老太太膝下無子女、孓然一身、常失眠,常常打電話給親友哭訴。至於焦慮症患者,出門後就一直擔心自己沒帶鑰匙,或是瓦斯、爐火沒關,而一再回頭查看,這樣的病症容易讓家人覺得失去耐心,也忍耐得很辛苦。

羅潔認為,憂鬱症和焦慮症之外,經濟生活的巨大變動,也有可能造成「經濟創傷後遺症」。一般而言,「創傷後遺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 的觸發點為重大創傷:目睹戰爭或慘劇,如南亞海嘯或九一一事件,被施暴、強暴、遭遇重大意外變故等等。創傷後遺症的人走不出來,會在腦中重演悲劇的那一幕,也會有強烈恐懼、失眠等其它多項精神失調的症狀。

羅潔認為,一個人若一夕之間破產,失去所有,可能日後會有「經濟創傷後遺症」。但他人可能會想「錢沒有了,再賺回來就有了。」正因如此,「經濟創傷」容易被輕忽。

受訪的多位精神醫師、和華裔臨床社會工作者表示,目前還未感受求診人數因為金融風暴而明顯增加。他們推測一方麵可能因為近期受創大的是有錢人,都向私人醫生求診,一方麵則是因為仍在「反應期」。另一方麵也因為華人不會想到求助心理醫生,而拖延求診。人在遭遇變動、危機時,會出現「反應期」,可能還在驚嚇中,還沒完全接受事實,或著忙於思考如何「止血」,躁鬱等情緒還未累積,浮出。「反應期」長短因人而異,也許1、2個月,也許半年或更久。

因此,「社會上有經濟大變動,要特別注意!精神問題很少馬上顯現。」羅潔回憶道,「就像『九一一』事件半年後,撥打心理安康熱線電話的民眾才明顯增加。各官民單位在災後焦頭爛額地忙完緊急處理後,才正視憂鬱、焦慮、創傷後遺症的嚴重性,各官民單位才開始教育社區。」

中國人對看精神科或心理醫生還是常裹足不前,但專家說,心靈若生病了,哪裏還能繼續工作、好好生活呢?畢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就算經濟刮台風,心情可別下梅雨。

★紐約市心理健康協會與市衛生局合作設立「心理安康一線牽」熱線,紐約市中文免費熱線: 877-990-8585 。英文熱線:800-LifeNet ( 800-543-3638 ) (若有急迫危險,則打911。) 電話為匿名,社工會按照求助民眾工作或居住的地區而轉介市內各精神服務院所。必要時也可應要求派緊急流動小組,到府了解。詳情請見http://www.mhaofnyc.org/2lifenet.html

★紐約聖雲仙醫院(St Vincent Hospital)的行為健康科門診,除預約服務外,尚可以不需預約Walk-In。詳情上網站www.svcmc.org,可選擇中文版。

★紐約市居民,也可上網查找下載「Asian American Health & Social Services Guide」或「亞裔健康和社會服務指南」檔案,內有各種實用的醫療、社區資源服務信息。(本報記者∕範時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