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轉帖: 緬懷國際設計大師Pak Jaya Ibrahim

(2016-09-04 17:16:27) 下一個

 Pak Jaya Ibrahim在雅加達家中不幸摔倒,走完了他67年的傳奇人生。他是近二三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室內設計師之一,他將Indonisia的設計帶入國際視野。安縵酒店,清邁Chedi,上海璞麗,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Design sense you can only get after you make many mistakes and you learn what not to do and what way to progress.——Jaya Ibrahim(設計感覺隻有在你犯過很多錯誤以後才會找到,那時你就會知道什麽不該做,怎樣做才會進步。) 

  建築設計師Jaya Ibrahim生於印度尼西亞,旅居英國達二十年,1992年返鄉。自幼深受印度尼西亞爪哇(Java)文化熏陶,加上西方教育的洗禮,養成Ibrahim將東方與西方元素融合的獨道見解與功力,並且被視為印度尼西亞當代最為傑出的室內設計師。 

  Jaya Ibrahim的設計生涯開始於英國倫敦,為Anouska Hempel公司工作了10年。1992年,Ibrahim回到祖國印度尼西亞,同John Saunders合作開辦了自己的公司Jaya & Associates,提供建築設計、室內裝修和相關產品的設計服務。公司完成的重大項目有巴厘的雷吉安酒店(The Legian)、雅加達的Amanjiwo酒店和Dharmawangsa酒店。他是《Architectural Digest》雜誌2002年1月號評出的“設計百強”之一,曾被列入“印度尼西亞最具創造力的50人”。   

  Jaya Ibrahim的風格是偏愛使用自然材料,在他所設計的酒店中是見不到大理石或者是很具跳躍性的色彩。設計中,他喜歡運用平衡對稱的手法,注重對意境感的追求。對於度假村,特別是避世酒店的設計是Jaya的最為精湛的。從酒店經營者的角度,他的所設計的酒店更適宜房間數量較少,注重人群較少的高品質私人酒店。對於氣氛的營造,是Jaya一直強調的。 

  Ibrahim的設計曾刊載於Architectural Digest,Interior Design等著名的建築刊物,以及Java Style,Tropical Asian House和Tropical Asian Style等書籍。







  JAYA,一個來自印尼,以創辦人命名,並結合東南亞風情和西方文化的國際設計品牌;本地的Capella酒店陳設,就是由JAYA一手包辦。曾被“Architectural Digest”評選為世界100位最佳設計師,JAYA國際設計公司的創辦人Jaya Ibrahim,暢談他對品牌的熱忱。

  不同酒店要有不同風格

  經常出國,入住不同酒店的人們或許會這麽想:酒店的室內風格都千遍一律,無驚喜可言,更別說歸屬感。由JAYA負責設計的酒店、餐館甚至住所,卻在平凡中,增添了一份獨特的味道。Jaya(Jaya Ibrahim的簡稱)為聖淘沙Capella酒店設計概念時,主要希望入住酒店的住客可以透過房間的大窗口,充分感受聖淘沙島上的宜人風景和熱帶風情,所以設計中充分利用大窗口,讓窗外綠油油的景色成為最美的圖畫。

  該酒店隻是JAYA負責的其中一個五星級項目。他負責的酒店遍布全球,包括彷如走入時光機,位於北京的頤和安縵。在那裏,房間的設計汲取了中國古代美學及帝王時代的影響,全部的家具和配飾都采用傳統材料手工製成。地麵鋪的仿製金磚、開放式的天花板,全散發出優雅、古樸又神秘的氣息。這一切,都是Jaya崇尚中國文化和中國風格的表現。

  他說:“我要客人一踏進酒店,心裏就湧起‘我真的在中國’的興奮。”











  被問及他的靈感來源,他說周圍的環境就是他靈感的泉源,而這也是他最初設計的方向和宗旨。他透露,每接一個案子, 他都會先到酒店實地觀察,看看周圍的環境和實地研究。他認為,與其從滿足客戶的需求出發,他和團隊更注重從實地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中得到啟發。

  北京的頤和安縵、新加坡的Capella酒店正是以此為藍本的成功力作,前者帶出中國古典氣質;後者帶出現代殖民地風格。

  他深信不同酒店應該要有不同特色。“雖然都是在為酒店房設計概念,但這些酒店都在不同國家,各有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各有不同的環境和特色,因此才會衍生出不同的設計概念和風格。”

  亦古亦今,亦中亦西

  正如頤和安縵總經理Mark Swinton所說:“Jaya擅長把古代的魅力帶到現代的文明。”

  他這種亦古亦今,亦中亦西的風格,其實和他的成長背景有關。母親是爪哇公主,父親是公務員也是外交官,從小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南部城市日惹特區長大,家境富裕,自小隨父母周遊列國,也在外婆的影響下了解爪哇文化。之後,他到英國留學,修讀社會學、經濟學和會計學。

  後來,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當會計,身體裏的藝術基因和冒險精神正引領他走向設計這條不歸路。1990年,英國麵臨金融危機,迫使他回返印尼家鄉,而這也恰逢印尼酒店業逐漸發展的黃金時代。

  隨著印尼社會逐漸轉型和開放,印尼巴厘島成為亞洲熱門景點。西方設計師也順勢以符合本土色彩的風格為當地酒店設計和裝潢。這無疑讓當地人看到設計賦予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也提高了當地設計師的需求。

  當時,新晉設計師都以大酒店集團的全球品牌風格和概念為設計籃本,而 Jaya卻反其道而行,寧願扮演能發揮影響力的角色也不盲目跟從。他的最初代表作,皆是印尼的酒店--位於巴厘島的The Legian Bali、雅加達的The Dharmawangsa Hotel 和中爪哇的Aman Jiwo酒店。

  1995年,他為母親特別設計了一個新家—Cipicong。他設計此家的唯一想法是:“不為某個朝代或風格而設計,而為找出美麗和寧靜。”而此想法也成為他接下來筆下的酒店和住宅的設計理念。他說:“住在這裏的人要感覺自己是自在地享受人生。”

  他的堅持,也是他給予品牌的不二法門。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在保留和堅持最原始的根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進步。此原則不但表現在他們的設計原理中,也在其工作操守和公司文化上。也正因為此不變的原則,而造就了JAYA品牌所擁有的最高誠信和保證。

  北京頤和安縵:“曲徑通幽”頤和園

  定位為“city resort”的安縵酒店集團在北京落戶,大門設在頤和園東門,由兩頭石獅子守護著,一貫沒有招牌,路過的人總好奇往裏麵瞧,卻猜不出這是一家頂級度假村酒店。酒店選址與頤和園為鄰,可謂獨一無二,它甚至有一個神秘的通道能直達頤和園,住客能在遊客大軍攻占頤和園之前,進入園區。酒店私家園林的布局、明式家具的住家風格,並為住客創造一個安心入住的環境。 





  頤和安縵向傳統中國取經,並深得中國傳統的精髓,設計師Jaya Ibrahim根據中國傳統建築的樣式修繕了酒店內的百年老房,並在酒店內種植了不少和頤和園相同的樹木,讓整體環境更能融為一體。酒店內的大部分家具都是明式風格,因采用上好的木料和木工,包括一些珍貴的楠木等,所以家具硬朗樸實,線條流暢,地上鋪著呈石青色的傳統金磚,這種名貴磚石經過反複燒製並打磨而成,表麵色澤光滑,敲打金磚還能發出金屬的聲音,地下還裝上地暖。 

  正如其他安縵酒店一樣,頤和安縵把低調當成一種風格。因此,酒店新建的主樓依照原址保留的百年四合院風格建造,並設有多口門窗,空間的采光和通風都很好,窗門配上木質的卷簾,窗外的風景變得隱隱約約,如水墨畫中的渲染,正如古代中國文人推崇的含蓄美。三進四合院最深處是一個荷花池,池中有戲台,晚上就有藝人演出京劇和民樂等,在秋天的夜晚,殘荷夜色良辰美景,讓住客全然忘記了身外那個21世紀處處都是簇新建築的北京。 





 

  杭州安縵法雲:渾然天成的江南古村落

  安縵法雲開業至今引無數“anman junkie”( 安縵癡)已紛至遝來。這個靜謐的原生態村落讓身處其間的住客,體驗到被放空與淨化心靈的感受。 

  低調而奢華的安縵法雲酒店由杭州靈隱寺附近的一個古村落改建造而成,建築風格和內部設計都致力於采用古法,塑造出一個原生態的文化居所。設計師Jaya Ibrahim表示:“這個村子已經很美了,所以我要做的,隻是盡量保持它原來的樣子”。安縵法雲與靈隱景區本身交織在一起,在這條貫通酒店的偏僻道路上,不修邊幅的度假者可以望見迷路的遊客、出訪的僧人以及往來的居民。在這條石板路的兩邊,綠油油的大樹與灌木掩映著土黃色和白色的牆壁,那些好似鱗片一樣烏黑泛灰的瓦片,在綠色中間隱藏著自己的身影。 





  Ibrahim深入鄉村小巷,走訪了杭州周邊村落、茶園和寺院,設計時力求大小細節都能高度一致。酒店的建築仿造舊日杭城周邊的民居而建,沒有雪白的牆壁與精致的庭院,顯現出杭州民俗文化中粗獷野趣的一麵來——略顯烏黑的木製牆壁、歪歪扭扭卻依然牢固著的大梁,還有用石頭搭成並用黃泥蓋著瓦片的圍牆。在細節上,酒店也為了舒適的緣故做了改造,比如窗戶就用上了精致的格子窗棱,想必再過幾年,應更有舊日民居的氣勢。據說其中許多細節之所以能還原到如此,實在是因為找到了幾位懂得古法的匠人,特別是一些泥牆的修繕,是要用泥與稻草混合,並要間雜些糯米增加粘性。 

  酒店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簡單,家具也是仿古的細巧家具,再墊上精致的棉麻包裹的軟墊子。據說酒店內的西餐廳,也總是因為主人固執於中式的裝飾而讓許多住客誤認為中餐廳,幸好高腳杯與刀叉依然閃亮。複古的元素還體現在酒店使用的竹節鑰匙圈+門牌號+鑰匙,來取代電子門卡。而房間內整體的燈光都比較暗,隻在必須要用到照明的地方才會使用燈。燈的功用被退回到蠟燭的年代,仿若穿越至18世紀的自然古村落。 





 

  上海璞麗酒店:都會桃源的世外感

  地處靜安公園附近的璞麗酒店嚴格秉承讓客人獨享專屬、私密、寧靜空間的理念,將度假勝地的感覺巧妙地融入現代都會空間,從而打造出國內首家定位為“都會桃源”的奢華酒店。 

  璞麗酒店的室內設計是由傑出的澳洲設計公司LAYAN DESIGN GROUP 聯合世界聞名的印尼JAYA & ASSOCIATES室內設計公司及屢獲獎項的澳洲燈光設計公司THE FLAMMING BEACON共同打造整個酒店的公共地區、客房及景觀設計。設計借由材料的運用,巧妙地將中國文化融合其中, 使新、舊感受並列且同時呈現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風格。 

  匯聚中國古老元素與現代工藝科技的璞麗酒店使用了通常被用在建築外牆的上海灰磚作為內部裝修建材之一,營造出建築的特殊美感與功能,酒店大堂的特殊地磚是由北京紫禁城修複工程地麵建材的同一廠家所提供,並耗費很長的時間專為酒店精心製作的。這是設計師善用如今少用的傳統建材作為空間永恒典範的又一構思。 

 

 

大堂狹長通道的左側,一牆之隔的地方,別出心裁地設置了一個書廊,書架高過頭頂,想要看,還得找工作人員幫忙。為了營造閱讀的溫馨感,設計師還在書廊裏放置了一個火爐,冬季即可點燃。火爐上放的一塊牆麵由一種特殊材料貼麵而成,這種特殊材料名叫魟魚皮麵板,有些像蛇皮,摸上去很光滑。這種皮質材料在1920年代的上海很流行,有錢的年輕人把它用在鏡架、錢包和手袋和其他飾物上。文學氛圍蔓延到大堂的每一個角落,每張青石桌麵上都擺放著一兩本小巧易讀的書,像手繪的小人書《劉姥姥進大觀園》和《鴛鴦抗婚》。 

  藤藝在酒店裏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三樓的“靜安餐廳”餐桌桌麵都包裹了藤麵,所有的客房樓層走道牆麵也都覆蓋了藤麵,這種古老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酒店的冰冷感。每間客間都有很強的通透感,浴缸往往設在臨靠窗戶的位置,泡澡時可以一覽戶外景色。酒店秉承讓住客獨享“雕琢奢華”的理念,客房內的布置完美演繹了現代風格與複古主義的和諧相融,精心點綴其間的件件藝術擺設,更時時豐富著感官體驗。在每間客房內部隨處可見的龍麟紋木雕屏風與鑄銅洗臉台再度驗證了設計師刻意交織古今與中西於一體的設計巧思。

http://citiais.com/jlfmrw/12669.j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