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這個題目有點大,還是說說我今天看到的一些事吧:
早上:教堂
早上晨練後,沒吃早點就和女兒們去教堂了,今天也是女兒和我在 Bookshop 的值日。
那就去教堂解決早餐吧,那有免費的咖啡,茶各種餅幹任你挑(有點占小便宜哈!), 走去咖啡茶水台,剛到台前, 一位叫 Amy 的英國女士就迎上來問好, Amy 問我要是咖啡還是茶,
我說《咖啡, please 》。
Amy 是殘疾人,右手終端沒有發育好,短而且手掌發育沒展開,右手掌就是一團肉和四個短短的手指頭,可是如果你不在她身邊,你不會發現她是殘疾人,她站得是那麽挺拔健康,麵帶笑容, 不亢不卑,非常有尊嚴。
《好,咖啡!》說著她非常熟練地手一壓裝有煮好咖啡氣壓壺,嘩地一聲, 一杯熱熱的咖啡遞來你的手裏。
《謝謝Amy!》, 沒有必要多羅嗦什麽, 就把她當正常人看待,一聲謝謝就好了,Amy也肯定希望大家對她和別人一視同仁。
不是第一次見這位女士給大家倒咖啡倒茶了,第一次見她是在教堂的 bookshop , 她正在收錢機前麵賣書收錢。
正常情況下都是社會照顧殘疾人,在這裏情況倒反過來了,說實話每次她給我倒茶倒咖啡時,我心裏有點難受,都有點下意識地想去摸摸看看我的手腳還在不在好不好, 確實有些不習慣受殘疾人的幫助,
每次喝著她到的咖啡,自己心裏都會想:還有什麽好說的,學她Amy 多做好事。
今天站在 Amy 身邊有一位小帥哥,我就問 Amy :是你的孩子 ? Amy 很高興地介紹《對,是我兒子》, 真的很帥,長得好像電影《英俊少年》裏麵那位可愛的男孩:藍藍的眼睛,微微金黃的頭發,非常有禮貌,他隻告訴我他叫什麽名字,今年13歲了,和媽媽一起來教堂當義工。
我就說了:謝謝你們,好高興認識你。 難道我還要問他:有沒有上重點中學?喜歡什麽科目?成績好不好?有沒有學樂器?要爬藤嗎?將來當律師,醫生,還是會計師?
下午:中文學校
從教堂回來趕緊中飯,很簡單:沙拉,煎奶酪,麵包,半小時搞清楚, 然後開車去中文學校。
今天的中文學校是學生們的才藝表演和頒獎大會,上半場是集體的每個班都出節目,下班場是個人表演,節目開始之前校長宣布事項:節目演出的時候,大家不能隨便走動,不能站起來,保持演出會場安靜,也要尊重台上的演員們。
今年的節目很豐富,小孩們的中文真得很溜,今年很多老外大人小孩來學習,中文說的不是一般的好,有說繞口令的,朗誦,唱歌,唱很多過去的兒童歌曲《找朋友》,《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高年級有唱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 《甜蜜蜜》, 下半場有樂器表演,都是非常出色 , 成人班一群老外和華裔自編自導的小品節目真是很有水平,說超過春晚裏水準都不在話下, 馬上能感覺中西思維和創意的不同。
今天是周日,明天小孩們都要上學的,大家都希望早點回家,可接下來還有學期末發獎狀呢,盡管今後幾星期還有幾堂課,還是提早頒獎,因為有的孩子放假早要外出度假。
有的一演出完就離開會場,頒獎時會場開始開始到處有走動的了,得獎的家長激動,走到前麵去拍照,沒得獎的要趕著回家了,獎項很多:最大進步獎,優秀獎,書法獎,朗誦獎,需要點時間,會場開始亂了, 有的孩子幹脆站凳子上了, 有小嬰兒哭鬧,大人喊,主持節目老師好在聲音不錯,比較詼諧幽默,否則早沒淹沒了。
最後主持的老師說:還有畢業生獎,是給中文學校畢業生, 他們一直從小這麽讀上來的,請大家再等 10 分鍾, 會場基本失控, 隻有不多的的人,以及有關家長學生還在那
俺家老二啥獎也木有,老三得優秀獎, 不奇怪老二喜歡逃課,老三叫她逃課她都不會幹的。 老二早就有點不耐煩擅自帶老三出會場了,手機短信問我在哪,我說:坐在後麵啊,你趕快帶妹回來幫清理會場。
最後主持節目的老師說:如果大家還有點時間,就請幫助清理一下會場,像是懇求大家一樣。中文學校老師都是業餘時間做的,很操心辛苦,花費他們很多業餘時間。其實清理會場也沒做什麽,就是把凳子疊起來,撿起地上的垃圾,都是些扔在地上的飲料盒,食物盒。
早上教堂的咖啡和下午中文學校的才藝表演看到的, 我不由自主在想:人活著到底是精神地活呢,還是技巧地活呢? 知識才藝很重要,如果沒有精神,花那麽多時間學那麽多才藝又是為了什麽?
技巧育人還是精神育人?或者說育人是先打基礎還是先學技巧?我們讓孩子學這學那的,花費父母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中國父母辛苦一輩子為了孩子的精神是溶於血液中,不學即會的,小時候我哪會想到自己也是這麽做母親的。算下來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也就是十幾年,父母最能影響孩子的也就是最初10年, 後麵孩子都是聽別人更多
也不是說技巧育人不好,不懂那個是西瓜哪個是芝麻了,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技巧也許可能會幫助讓孩子在職業上取勝,但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很不如意,孩子們能比Amy她更笑看人生嗎?
以前忙孩子智商,現在忙孩子情商,最近又冒出很多五花八門的《商》,一輩子都在忙《商》,我們小時候有什麽《商》啊,21世界養育孩子的方法與20世紀,19世紀,18世紀就這麽不同嗎? 唉,父母這麽賣力幹神馬呢,給他們一筆精神財富會不會省我們些力氣啊?想孩子有出息,養育孩子甚至還要為他們積蓄買房, 而我們有沒有想過給孩子一筆精神財富呢?精神財富又在哪裏呢?
怎麽做,我也不知道,也許繞一個大圈,還是要回到從前,回到今早, 從Amy 和她兒子給我倒咖啡更能得到簡單的啟示,中庸一下: 芝麻西瓜各有味道,生活都不能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