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瓦格納《Faust Overture 浮士德序曲》

(2011-06-07 05:15:47) 下一個



瓦格納這首《浮士德序曲》寫於1840年,這是他於1839年,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後,受到強烈的感動,因而寫下的,所以這首序曲多少受到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影響。

這首序曲是歌德《浮士德》的第一部,根據原本構想,瓦格納其實是想寫成交響曲的,這序曲是構想架構中的第一樂章,因此可以猜想,在原構想中,瓦格納想透過交響曲的三或四樂章,將《浮士德》完整鋪陳。

但後來僅隻呈現序曲的短小曲式,應當跟他同時期還創作《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而他當時顯然對歌劇的興趣遠遠大過交響曲有關。

因著在《浮士德序曲》中音樂主題變形交織的才華,使我忍不住懷疑,若瓦格納將之改以歌劇形式寫就,會不會是《浮士德》改編成的眾音樂中,最偉大的一曲?

瓦格納這首曲子因其他歌劇創作而擱置著,十二年後,李斯特才首演這首序曲,李斯特於首演這首序曲後又三年,完成了《浮士德交響曲》,所以瓦格納這首序曲對李斯特的交響曲,絕對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係譜:貝多芬 - 瓦格納 - 李斯特。

最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人懷疑現在我們所聽到的瓦格納序曲,是被李斯特更動過的,這最明顯的表現在序曲再現部中,那些上下滑動的小提琴音型,已變形成木管樂器輕浮像在嘲諷的跳躍斷奏,這無法不讓我們想到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中的梅菲斯特主題。

從李斯特跟瓦格納因李斯特的女兒而結下的愛恨情仇,來看《浮士德》在兩人之間的交互影響,真的是蠻有趣的事。

在瓦格納這首曲子中,最重要的音型是小提琴先上、而下的滑動,這上與下的音型,又被瓦格納以奇巧的變形,變成兩個主題,交織在其他音樂主題中,它們製造出激動的情感,但當它們再變形成短促的跳躍斷奏,又變成一種對其他情感的嘲弄。

類似像這樣的主題變形、交織、發展,充斥在全曲中,雖然曲式隻是短小的序曲,卻看得出它絕對擁有可以發展成大型交響曲的彈性。

也因為各個音樂主題充滿變形,儘管是類似奏鳴曲的形式,但不能稱之為嚴謹的奏鳴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它對李斯特以交響詩形式完成《浮士德》,是有所影響的。

此外,就是序曲起始時的低音主題,它遲緩沉重,像老年;和憧景期待略帶憂傷的高音主題,在兩個主題之後,是類似兩主題變形、構成情感既延續又創新的第三主題。在這期間,那先上、而下的小提琴一直製造著豐富、激動的情感,交織於期間,直到一聲戲劇性的鼓聲,才結束序奏,開始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可是奏鳴曲式主題的發展,其音樂動機已在序奏中完成了,因此奏鳴曲式,根本就是序奏音樂主題豐富的發展與變形。其音樂情感的高峰出現於再現部,音樂主題一邊呈現著激烈的戲劇化的情感,一邊以木管樂器製造著輕浮嘲謔般的斷奏。

En:

The Faust Overture is a concert overture composed by German composer Richard Wagner. Wagner originally composed it from 1839-40, intending it to be the first movement of a Faust Symphony based on the play Faust by German playwright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Realizing that he would not finish the planned symphony, Wagner revised the piece from 1843-44, incorporating ideas from the other planned movements, and creating instead a single-movement concert overture. He made a final revision in 1855.

http://news.sin80.cn/classic/o/Wagner_Faust_wwv5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