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前晚去女兒的學校看學生們的演出,女兒在一所女子學校, 看完演出我被這些女孩子的才華和幽默感征服, 以前我總覺得女子學校是有點無聊, 女孩在一起不就是說三道四,boring,所以老二說不想去姐姐的學校,要去混合學校,我是很支持,可看了這些女孩們的演出,有很多感慨, 最重要還是看所學校是不是給孩子們機會去發展自己 , 去女校, 孩子變得很獨立,敢去嚐試, 因為沒有性別歧視可言,同時女孩們還是很淑女的, 是培養新女性的地方。孩子的學校是比較典雅的那種,可又不是那種老保守,非常鼓勵女孩子們去想,去做, 常邀請一些成功的女作家等來學校講課。
快到演出禮堂,女兒跑來提醒我,媽,你要從她們中間走過, 哇, 讓我很吃驚, 女孩們畫了彩裝, 穿戴打扮很入時,在禮堂前夾道歡迎每一位來賓, 那可不是乖乖地甜甜地朝你笑就算了,每來一個人,女孩們就會高聲嘩啦啦的尖叫,歡呼喝彩雀躍,女孩一起鼓掌唱歌歡迎她們的家人來看演出, 非常特別的迎賓,少女式的熱情浪漫 成為讓我永生難忘的一次看戲。
其實這場演出也是孩子學校的傳統:每年學校學生編演一出戲來批評諷刺學校,老師, 同學,演出忘了以後,大家要去一位同學家Party 過夜,瘋到底!演出剛開始, 我沒覺得有什麽好笑,都是說她們學校的事, 沒有那種回應,後來慢慢地被吸引了: 在她們學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俱樂部, 有一場景是講學校非洲俱樂部,俱樂部活動時間啦:四個女孩穿得非常隨便,鬆鬆垮垮, 迷彩服,運動服,就是學那些非洲男孩的打扮,懶懶斜坐在椅子上,一手撐著下巴,腳伸得巨長 誰往她們身邊過,肯定要摔幾個跟鬥, 四個白人女孩在討論路德金的《I dream》,還有非洲音樂,說話慢慢吞吞,帶著濃濃可愛的非洲口音, Hi five 擊掌的事後,比討論的時間更多,反正是懶洋洋的(很佩服女孩子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 ;不一會兒,幾個真的打扮很入時的非洲女孩往俱樂部過, 她們很好奇地發現怎麽怎麽非洲俱樂部都是白人啊,就問俱樂部拿幾位女孩:你們不是黑人啊,白人女孩說我們是啊,白人女孩問黑人女孩:你是不是非洲裔啊,非洲裔女孩氣氣地說《我當然是啊!》雙方在鬥嘴,這時誰的手機響了,接電話的白人女孩不得不用純正的英語回話,弄得大家笑翻, 佩服這些孩子這麽小就有這麽強的幽默感, 劇本對話都是出自她們之手。
另外讓我很開心大笑的是,這幫女孩把老師的頭像放大做成麵具戴著, 然後在跳搖擺舞,讓坐在我們旁邊的老師捧腹大笑, 因為那些女孩子帶著老師的頭像麵具, 邊跳舞,邊學歌星們摸摸身體, 有時故意讓男女老師攀肩搭背的,笑S 了,最後演出中, 女孩們還善意地批評校長,家長,就連學校守大門的,賣飯賣咖啡的大媽,圖書館的都不放過來,全部調侃但都不是惡意的攻擊。
氣氛非常好,西方的孩子就是在這種教育中被鼓勵去批評和挑戰權威, 另外也是學校內部增進交流和溝通的一個好辦法,學校的師生關係會更融洽,同學也會很團結地去做一件事
最近朋友帶孩子去參觀一位著名的女子學校,回來她跟我說,學校的校長說了這麽一番話:我希望你們的孩子在學校學習期間,盡可能是作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盡早發現她們的自我......這真是讓人吃驚,盡管自己在外多年,可骨子裏還是東方的,一聽到這種與東方文化所推崇的價值(集體至上,權威至上)相反的觀點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很難說誰的最好,但是有一點是清楚地,至少我覺得西方的教育還是順從人性人道的, 讓孩子們能表裏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