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純音樂專輯《楓橋夜泊》---送遠芳闌珊 by 書童

(2008-04-18 05:54:46) 下一個
<>
<>
<>


中國交響樂團演奏《楓橋夜泊》



Close01.Girls from Mt.Allshan阿裏山的姑娘
Close02.Songtseyala鬆則亞拉
Close03.Soliloquy At Cold Mountain Temple楓橋夜泊
Close04.Riddle-Guessing Song猜調
Close05.Moon Reflection on the Twin-Spring Lake二泉映月
Close06.Peacock Fans lts Tail孔雀開屏
Close07.Journey beyond Xikou走西口
Close08.Overture no.1第一交響序曲
Close連續播放



<>
<>
<>





中國交響樂團演奏《楓橋夜泊》
中文名稱:楓橋夜泊
資源類型:MP3!
發行時間:2005年
專輯歌手:中國交響樂團演奏
地區:大陸
簡介:

專輯介紹:

  撰文:加雷德·薩克斯(錄音師及製作人)
荷蘭音樂頻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很榮幸地推出名為“Channel of China”的中國音樂錄音係列。我們在這裏使用了當今全世界最新最先進的錄音技術將中國最優秀的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呈獻給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這個係列裏有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中國傳統經典曲目,也有用西洋樂器演奏的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一個富有多彩、精致和高品位文化的國家。“Channel of China中國音樂係列”將給世界各地的聽眾奉獻上風格各異,體裁豐富的中國音樂,從古老的獨奏樂器琵琶到大型交響樂隊;從1000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古曲到當今中國著名作曲家的音樂作品。

  音樂頻道最先推出的《楓橋夜泊》(當代中國經典管弦樂作品專輯,由李心草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演奏)《十麵埋伏》(章紅豔琵琶獨奏)《空山鳥語》(於紅梅二胡獨奏)等三個專輯是在位於北京市中心比鄰天安門廣場的北京音樂廳錄製的。由世界頂級音箱老大B&W亞洲代理香港寶華公司為這次錄音提供了B&W公司旗艦係列的805監聽音箱及發燒線材之王荷蘭萬登豪音響信號線製作公司提供了最頂級的錄音用線材(備注:專門為錄音師加雷德先生特製的麥克風信號線)。

  這批錄音是中國本土首次使用最新的DSD錄音製作的SACD唱片。這種新的錄音技術讓追求最佳錄音音效和想通過聽唱片感受現場演奏的中國音樂聽眾和發燒友在聆聽雙聲道立體聲和多聲道立體聲錄音重播時高高地上了一層樓,去領略那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曲目介紹

  01 阿裏山的姑娘
  阿裏山位於中國台灣省嘉義市向東72公裏處,曾為台灣重要林場,如今則是馳名中外的森林遊樂區;此地地勢高亢,空氣清爽宜人,夏季氣溫較平地低,故素以避暑勝地聞名。阿裏山山脈屬玉山支脈,西臨深穀與小塔山對峙,東有祝山、對高嶽隔著陳有蘭溪遙望玉山主峰,北有如削的大塔山巍立,南以萬歲山、水山、石山延至玉山前峰。阿裏山涵蓋範圍雖大,但一般所指為沼平公園一帶(海拔2274公尺)的阿裏山森林遊樂區。阿裏山景觀多元,春可賞花、夏能避暑,秋冬觀日出、看雲海,一年四季皆有可觀,高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更號稱阿裏山五奇。

  居住在阿裏山的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阿裏山的姑娘》就是其流傳最廣的民歌,被改編成各種演唱和演奏版本,這裏的管弦樂版本是由中國著名作曲家鮑元愷先生編配的,選自他編配的《台灣音畫》專集。

  鮑元愷,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現任天津音樂學院作曲係教授,台灣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是中國國務院列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其作品包括交響音樂、清唱劇、聲樂套曲、歌曲、芭蕾舞音樂和影視音樂,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創作獎,並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香港、台北,以及巴黎、柏林、倫敦、多倫多、紐約、洛杉磯、悉尼等世界名城演出四百餘場。他以中國傳統音樂同西方藝術形式相結合的交響係列《中國風》(包括獲得中國首屆金鍾獎的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京都風華》、《戲曲經典》、《華夏童謠》、《台灣音畫》等七個篇章),在各地華人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同時也在歐洲、北美和大洋州贏得了異國聽眾的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台灣《中國時報》、《聯合報》、美國全美廣播電台NPR以及歐洲《泰晤士報》與《赫爾辛基日報》等曾多次對鮑元愷的藝術成就進行報道或專訪。

  1993年,鮑元愷應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赴美國七城市訪問講學。1994年至2000年七次赴台灣擔任客座教授、世界華人征曲比賽評委和交響樂團藝術指導。1996年2月2日在北京和台北同時舉辦其作品〈炎黃風情〉的兩岸同步音樂會。1997年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邀請赴東南亞訪問。2001年赴歐洲訪問,並在瑞典和芬蘭舉辦其作品交響組曲《台灣音畫》的專場音樂會。

  02 鬆則亞拉
  《鬆則亞拉》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丁曉裏先生專門為中國交響樂團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音樂主題中融合了藏族民間舞蹈“堆諧”,樂曲直接改編於羅念一的歌曲《洗衣歌》,曲調膾炙人口,風格活潑熱烈,充分表現了節日歡快喜慶氣氛。

  丁曉裏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其父是著名的軍旅文化活動家丁裏先生,母親是一位素質優秀的歌唱演員。丁曉裏是一位愛國主義作曲家,他的音樂富有濃鬱的民族氣息和強烈的愛國激情,即便是如《荷花賦》、《鈴之舞》這樣聽起來比較輕鬆的作品也是借景抒情,蘊含著極深的愛國情懷。在丁曉裏的主要作品介紹中,《梅嶺三章》、《黃河隨想》、《大三峽》、《中國心》、《周恩來》、《永恒的豐碑》、《大閱兵》與《軍魂》等無不飽含了他自然和真誠的愛國之情。

  03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是作曲家讀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同名詩歌後獲得靈感而寫的音詩,音樂很好地表現出了原詩中刻畫的那種孤寂、悲愁的心境。為了更好地欣賞此曲,我們不妨再來回顧一下原詩的內容和意境。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①對愁眠。
  姑蘇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①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②姑蘇:今江蘇蘇州。
  ③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裏楓橋東。

  《楓橋夜泊》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刹鍾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鍾,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鍾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鍾卻是事實。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鍾為異,故有“夜半鍾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徐振民,1934年生於山東煙台。少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先後學習鋼琴、小提琴,後來又學習和聲與作曲。195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師從蘇夏教授學習作曲,從陳培勳教授學習配器、從劉烈武教授學習和聲,從段平泰學習複調,從蘇聯專家阿拉波夫學習曲式學,此外羅忠鎔教授也給他很多教益。195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1958年奉調前往南京,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任教整整三十年。1988年回到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作品有:鋼琴協奏曲《渡江交響詩》、幻想序曲《雪裏梅園》、音畫《邊寨音畫》、音詩《楓橋》、音詩歌《京陵懷古》,交響序曲《華夏頌》等等。

  04 猜調
  這首幽默詼諧的雲南童謠以“繞口令”式的節奏表現了姐妹問答對歌的活潑情趣:“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麽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麽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海中間;銀線長長街前賣,絲線長長妹跟前”。樂曲以木管樂器的明亮音色和弦樂撥奏的輕快節奏突出顯現了旋律的戲謔氣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雲南民歌《安寧州》的優美旋律。

  05 二泉映月
  弦樂曲《二泉映月》是吳祖強根據民間藝人華彥鈞(阿炳)的同名二胡曲改編而成。“二泉”是無錫市的一處遊覽勝地,坐落於惠泉山,全稱“天下第二泉”。以一潭絕妙的泉水吸引四方遊客。當年阿炳經常在此操琴賣藝。此曲以景抒情,描寫了詩一般優美、恬適的意境,樂曲靜如潭水又湧似山泉,冥思伴以泉聲,動人心弦。至於其中所表達的是何種思緒,任聽者自去體會。吳祖強改編時借助了和聲、複調及弦樂隊傳統配器方法,並在樂曲結構上略加調整,在保存原曲意韻和風格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優美,令人陶醉。

  吳祖強,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教育家。先後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曆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院長及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他與杜鳴心合作的舞劇《魚美人》及參與並負責集體創作的舞劇《紅色娘子軍》音樂,對中國現代舞劇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將中國民間音樂、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隊相結合,改編創作的弦樂曲《二泉映月》、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深受聽眾喜愛。

  06 孔雀開屏
  根據何大傻作曲,湯凱旋配器的廣東音樂編寫而成,全曲充滿華麗的色彩。樂曲由四個從輕到重的顫動的和弦開始,這使人感到似乎是孔雀翠羽的抖動。然後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一個極富廣東音樂特色的旋律引入本曲的主要部分,這部分的旋律在鋼片琴和豎琴閃爍的背景上,由各級樂器輪流交替地奏出。這同一旋律又以不同的配器和調性構成本曲的對比部分,在音樂逐漸高漲後進入再現,這是本曲高潮。我們似乎感到孔雀開屏時那種甚為燦爛的五彩繽紛的情景。隨後樂曲逐漸加快並進入尾聲,這時氣氛也更加熱烈。最後,樂隊在和諧而顫動的和弦上以一個起伏極大的走句結束全曲。本曲作於1979年,1984年7月,中央廣播交響樂團在北京首演,土耳其指揮家,希克梅特·西姆謝克(Hikmet Simsek)指揮。

  羅忠鎔,男,中國著名作曲家、理論家、教授,博士生導師,1924年生於四川省三台縣, 1942年在成都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開始學音樂, 主修小提琴, 1944年, 轉入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繼續學小提琴, 這時期, 還同時師事譚小麟教授學作曲。1949年,他又師事丁善德教授學習對位法, 並自修了作曲理論和相關技術。1947年,羅忠鎔創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邊喲好地方》。這支歌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各地。此後,他便從小提琴演奏逐漸轉向作曲。1958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慶祝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序曲》,接著,他於1958-59年創作了《第一交響曲》。這兩部作品都由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在北京公演後, 獲得很大成功。1985年,羅忠鎔擔任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教授,同年獲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學者獎學金,被邀請到西柏林從事創作和其它音樂活動,並在西柏林舉行作品音樂會。1988年,他出席了在紐約召開的具有曆史意義的“中國海峽兩岸作曲家座談會”。2004年,羅忠鎔獲中國音樂金鍾獎“終身榮譽獎”。

  07走西口
  《走西口》講述的是過去生活在黃土高原貧瘠地區的人們背井離鄉,西渡黃河口出外謀生的故事,流行於山西、陝西的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內容相近,曲調卻有很大差異。這裏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調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樂曲以如泣如訴的弦樂音色和細膩落錯的複調聲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對情人依依不舍的離愁別緒——這裏有纏綿悱惻的喃喃私語,更有肝腸欲斷的生離死別。

  08 第一交響序曲
  《第一交響序曲》是關峽根據所作歌劇《悲愴的黎明》音樂的旋律精髓,於2003年12月重新結構而成的。序曲音樂以充滿人性化的音樂表述方式,注重人的心靈及情感訴求、調動管弦樂手段用以營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圍,滿懷激情地頌揚了改寫中國曆史進程無怨無悔奉獻人生的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風範,並結合時代特征升華出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樂曲的主要旋律曾被用在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配樂中而廣為傳播,家喻戶曉。

  一、片頭音樂的結構為帶引子的複三部曲式(A B A):
  引子:弦樂隊波浪起伏的音型做背景,四支園號同度的號角聲從低到高、由弱至強,隨後小號、長號和大號以相隔一拍的卡農式進入,激越的號角聲和定音鼓的強悍加入使樂隊的音響強度不斷增長,描繪出一幅中國革命曆程中先輩們前赴後繼、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A部分:
  a: 弦樂從高音區級進下行、伴隨著四度、六度音程跳躍構成的寬廣旋律富有歌唱性,用以謳歌經曆過恢弘時代的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b: 由鋼琴為領奏樂器,旋律抒情委婉,樂隊織體簡約平緩,以敘述經曆過艱難人生的無怨無悔之情。

  a: 動力再現部分由宏大的交響樂隊鳴響出恢弘的、激情澎湃並具有史詩般的音樂。寬廣的旋律傾訴著對艱難人生的詠歎,三支嘹亮的小號吹奏著挺拔向上的對位旋律在訴說著生命中的不屈精神。

  B部分:
  是樂曲的中部,在鼓聲狂躁的敲擊之上,銅管奏出方才第一主題的變奏,所有的聲部都在緊張的行進。

  鬥爭與希望對比交織著,然而鼓舞的力量從來沒有放棄過。

  恢複到暫時的平靜後,異常柔美的小提琴獨奏開啟了一種可能,一個個樂器聲部逐次加入,仿佛鑲嵌在廣袤天空的星辰,一個一個地閃爍,星光瀑布直落人間,最終綻放到一個令人震懾的光明。

  木管聲部與弦樂聲部依次與小提琴交織,展現出一幅甜美、穩定的安寧景象,充滿著勃勃生機,蘊藏著無限的力量與希望,並令人回憶起曾經奮鬥的榮光。

  A(再現部):
  樂曲又回複到最初那段感人至深的著名主題。氣勢恢弘的樂隊交響,在激情燃燒中將“崇高”永恒鐫刻在信念的碑文上。

  關峽,當代中國著名作曲家,生於1957年6月,河南開封人,滿族。1985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在校時以大提琴狂想曲獲美國“齊爾品”作曲比賽二等獎,《第一弦樂四重奏》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比賽二等獎,引起音樂界的關注。關峽在青年時期就寫出了《圍城》和《我愛我家》等高品質、成熟的電視音樂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近幾年,他創作的大型情景交響音樂《木蘭詩篇》、大型民族歌劇《悲愴的黎明》、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音樂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關峽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團長、中國東方歌舞團副團長、現任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青年音樂家分會副會長、中國電影音樂協會特邀理事,中國文聯授予關峽為“中國當代百名優秀文藝家”之一,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授予關峽“最傑出藝術家獎”。

  中國交響樂團
  中國交響樂團(CNSO)中國交響樂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交響樂團,是中國最優秀的職業交響樂團之一。其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的中央樂團,1996年重組後更名為中國交響樂團。

  中國交響樂團由國內一流演奏家組成,他們訓練有素、技藝精湛,其中不乏國際比賽獲獎者。曆經幾代音樂家的努力,使樂團演奏水平始終保持著最優秀的傳統。中國著名音樂家李淩、李德倫、韓中傑、嚴良堃、秋裏、陳佐湟、湯沐海等為樂團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交響樂團成功地演奏、演唱了大量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近、現代的中外交響樂作品,其中許多作品由樂團在中國首演;樂團的音樂會實況經常通過廣播、電視向世界各地播放;樂團與法國唱片公司、菲利浦唱片公司等合作錄製了許多唱片向全世界發行;中國交響樂團經常在國內進行廣泛的巡演,足跡遍及全國(包括港、澳、台地區)的40餘座城市,為弘揚中國交響樂作品及介紹外國交響名篇做出了曆史性的卓越貢獻,使樂團贏得了億萬聽眾的愛戴。

  許多在世界享有最高知名度的音樂大師同中國交響樂團進行了合作演出或藝術交流。其中,指揮家包括:奧曼迪、卡拉揚、小澤征爾、迪圖瓦、馬祖爾、斯拉特金、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以及作曲家兼指揮家潘德列斯基、舒瓦茨、莫瑞斯等。演奏家包括:大衛·奧依斯特拉赫、梅紐因、斯特恩、斯科達、穆特、阿格裏奇、馬友友、麥斯基、沙漢姆、王健、朗朗、李雲迪、林昭亮、佳克米尼、林德曼等。指揮大師迪圖瓦於1997年指揮中國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後激動地說:“看到中國有這樣一個高水平的交響樂團,確實令人感到驚喜,中國交響樂團很有潛力, 一定會成為世界上令人矚目的優秀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在多次世界性巡演中出訪了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樂團以令人信服的藝術表現和獨具特色的中國神韻贏得了各國聽眾的高度讚譽。美國報界稱:“中國交響樂團在世界音樂舞台上是當之無愧的成員。”倫敦《泰晤士報》稱:“中國交響樂團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樂團,有著充滿生命力的聲音。”歐美同行更是驚歎在他們的世襲領地—交響樂王國中“又發現了一個偉大的樂團”!

  中國交響樂團指揮—李心草
  1994年畢業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曾師從著名指揮家、教育家徐新教授。當他剛剛20歲時,就已與前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國內著名樂團成功合作了馬勒、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西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大型作品,並與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合作演出了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和中國歌劇“原野”。

  1993年11月,代表中央音樂學院參加了“首屆全國指揮比賽”,並榮獲第一名。1994年起,受聘於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團,出任常任指揮。並成功的演出了“吉賽爾”、“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羅米歐與朱麗葉”、“仙女”、“唐基柯德”、“戈佩利亞”、“紅色娘子軍”等中外著名芭蕾舞劇。1996年,受指揮大師雷歐普德.哈格教授的邀請赴奧地利,並在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深造。1997年,在法國舉行的“第45屆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中榮獲第二名。同年,作為哈格大師的助理指揮,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訪華演出。1999年秋,他率中國交響樂團在“99東瀛行”日本巡演中,與陳佐湟共同擔任指揮,取得了很大成功。2000年初,被評為“影響中國21世紀的100位青年”之一。

  作為當今樂壇最活躍的青年指揮家之一,他的足跡已遍及國內外。除了與國內各大樂團合作,還經常與法國裏爾國立樂團、貝桑鬆歌劇院、哥本哈根愛樂樂團、提沃裏管弦樂團、維也納青年管弦樂團、約翰內斯堡愛樂樂團、開普頓愛樂樂團、南非室內樂團、韓國KBS樂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芭蕾舞團等合作。並相繼成功的演出了歌劇“蝴蝶夫人”、“弄臣"、“茶花女”、“波西米亞人”、“托斯卡”、“阿伊達”等歌劇。在一係列演出中,展現了他在豐富的曲目中廣泛的適應以及對作品風格的準確把握,他對德奧經典作品以及中國當代作曲家作品的闡釋尤其令人稱道。李心草現任中國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及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錄音師、製作人—加雷德·薩克斯
  加雷德·薩克斯(Jared Sachs)出生於美國波士頓,早年就讀於美國奧柏林音樂學院和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主修圓號演奏。畢業後,在阿姆斯特丹廣播交響樂團等樂團擔任圓號演奏員達15年之久。他經常隨樂團為各大唱片公司錄音。1987年,他開始在飛利浦唱片公司擔任錄音監製和錄音師,同時還為寶麗金公司(今天的環球唱片)等著名古典音樂廠家做後期剪輯和母帶製作。很快,薩克斯的錄音得到了同行,特別是音樂家們的推崇。小澤征爾指定薩克斯先生擔任他的夏季音樂節首席錄音師。在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家的大力支持下,薩克斯先生和妻子於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取名Channel Classics。迄今為止,薩克斯先生已經錄製了250多個項目,錄音和後期全由他一人完成。1996年開始,薩克斯參與飛利浦公司研究DSD錄音技術和SACD唱片技術開發。2001年,他的唱片公司出版了世界第一張DSD錄音的SACD唱片,從此CHANNEL CLASSICS唱片公司的唱片一律以DSD(飛利浦與索尼聯合開發的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先進的錄音方式)錄音方式錄製,隻以SACD格式發行新的唱片。目前,在全世界,具備了DSD錄音的唱片公司不到10家,就連聲名顯赫的古典音樂唱片幾大廠牌也還沒擁有自己的DSD錄音設備。薩克斯先生擁有的DSD錄音設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型號,軟件永遠是最新的版本。從2001年到2005年2月薩克斯先生已經出版了40張DSD錄音的SACD唱片。

  北京音樂廳簡介
  北京音樂廳隸屬中國交響樂團。其前身是始建於1927年的中央電影院,1960年經改建作為音樂廳啟用。1983年,在我國老一輩著名指揮大師李德倫、嚴良堃親自主持下,北京音樂廳在原址破土重建,成為我國第一座專為演奏音樂而設計建造的現代風格的專業音樂廳。它坐落於北京西長安街南側,北麵與景色怡人的中南海毗鄰,西臨繁華的西單商業街,向東遠眺,宏偉的天安門廣場,蔚為壯觀。

  近半個世紀以來,北京音樂廳作為國際專業音樂廳之一,是樂壇精英施展才華的理想舞台,曾有眾多國內外音樂大師在此一展才華,他們是:梅紐因、斯特恩、小澤征爾、馬友友、斯科達、多明哥、卡巴耶、劉詩昆、殷承宗、傅聰、林昭亮、呂思清、王健等;北京音樂廳作為中外音樂百花爭豔的藝術殿堂,為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增進與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音樂廳作為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一方淨土,為豐富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高雅藝術做出了貢獻,並培養了難以計數的音樂愛好者。

  2003年,北京音樂廳重新裝修,於2004年12月31日正式複業。改建後的北京音樂廳可容納1024位觀眾。其外觀更具現代感,外牆由淺灰色玻璃幕牆組成晶瑩剔透的玻璃形體,尤其是夜間音樂廳內部燈火輝煌,看上去像一個蘊藏美妙旋律的玻璃音樂盒。演奏廳內采用了一係列現代化的建築聲學措施,獲得良好的音質、頻率特性和適度的混響時間以及均勻的聲場分布,以其明顯的廳堂聲學優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使其成為國際音樂藝術交流的重要演出場所。

  說說DSD 錄音與SACD唱片(超級音頻CD)

  DSD是錄音方式,SACD是唱片格式。普通CD上不可能裝載DSD信號,我們看到的普通CD上印有DSD,要麽是愚弄無知的消費者,要麽就是將PCM的錄音用來在DSD AD轉換器上過一下,然後再下轉成16比特/44.1赫茲的Wave文件(不轉成此格式文件,CD機就讀不了)。SACD則是原封不動地裝載DSD錄音的原始錄音文件格式。SACD之所以誕生,正是因為普通CD無法裝載DSD音頻信號。很多大唱片公司將PCM方式的錄音以SACD發行,不過是一種商業伎倆。這樣說來,真正的SACD必須是DSD錄音的,否則就是新瓶裝老酒。DSD錄音存儲下來的文件可以下轉成PCM供普通CD使用,效果比原始錄音是PCM的錄音好。Channel Classics公司SACD使用的是4.7G的DVD盤片,碟片上鍍有三層完全獨立的音頻信號:(1)5.0多聲道DSD音頻信號(2)2.0聲道立體聲DSD音頻信號(3)2.0聲道PCM普通CD Wave音頻信號(由DSD音頻文件下轉來的PCM音頻文件)。當你購買SACD時,一定要搞清楚是什麽方式錄音的,是DSD還是普通PCM。Channel Classics公司錄音師之所以沒有使用5.1聲道(即:多一個重低音)是因為他錄製的多半是古典音樂而非電影音樂,加雷德認為,低頻信號該在錄音時通過麥克風的擺位獲取,在重播時通過音箱的擺位重播,這樣就很自然了,完全沒有必要無中生有搞一個超低音。他認為在音樂會現場是聽不到那種器材玩家喜歡的誇張低音的。

  超級音頻CD新一代的音頻

  為了全麵改善PCM(脈碼調製)數字音頻技術,獲得更好的聲音質量,則需要有新的技術來替換。因此飛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決定推出一種稱為超級音頻CD (SACD) 錄音和重放的標準。

  SACD是一種多層混合碟片。一層保留了傳統的“紅皮書音頻”即16bit/44.1kHz CD標準,因此碟片可以仍舊可在標準的CD播放器上播放;另一層是高密度層,碟片可以在SACD播放器上播放,能提供2聲道(立體聲)和多聲道(可多達6聲道或環繞聲),具有極高的音頻質量,頻率響應從0Hz到100kHz,而動態範圍大於120dB。高密度層也可用來儲存文本、圖片和視頻信息在播放時重現多媒體的形式。

  除了音質方麵的改善外,SACD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版權管理方式,其版權識別方式是有一種可見的和一種不可見的數字式水印同時存在。它是一種可用於媒體保存的理想介質。

  直接流數字編碼技術(DSD)

  DSD技術是用來錄製SACD的音頻。DSD是以1-Bit來表示采樣率為2.8224Mhz音頻波形,是從前通用的數碼錄音PCM錄音采樣率的64倍。因此可以使得SACD獲得前所未有的音頻質量,它的重放還原質量是其它任何數字或模擬音頻無法比擬的。DSD以其超級的靈敏度100%地錄製下麥克風所能收到的任何信號(包括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如細小的自然泛音),錄音時,麥克風的信號進入DSD AD轉換器,生成DSD數字文件後存在電腦硬盤裏,這些信號最後通過無損壓縮技術鍍刻在SACD碟盤上,重播時通過SACD機上的DSD DA解碼器100還原成模擬信號,即:錄音時收到多少信號,此時還原多少,完全100%還原。這就是DSD和SACD的完美和珠聯璧合。可以這麽說,陳品SACD就可以作為錄音公司的壓碟母盤。相比之下,PCM錄音則不能完全收入麥克風收到的信號,很多細弱和超低頻及超高頻的信號完全丟失,這就是為什麽說數碼錄音聲音堅硬,這還是當錄音信號通過PCM AD解碼器時丟失的信號,當CD播放機播放時,CD上的數碼信號通過光頭讀取後由CD機上的PCM DA解碼器解碼,這時信號丟失更嚴重,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錄音棚裏從電腦上直接聽PCM的WAVE音頻聲音比唱片上好的原因,因為這時少了CD這個丟失信號的環節。DSD錄音和SACD完全克服了PCM錄音和普通CD的致命缺點。XRCD也罷、HDCD也罷都是在後期處理和DA上玩雕蟲小技,他們再怎麽玩在播放時都是PCM DA出來的 16比特/44.1信號。令人心痛的是DSD作為封麵裝飾濫用了,幾元錢的CD上也自稱是DSD技術,令人啼笑皆非。SACD本來是為了裝DSD信號的,結果就連世界著名的幾大古典唱片公司也拿去裝載甚至是70年代的錄音,他們的做法是:有道德的可能會將早期開盤帶錄音直接輸入DSD-AD解碼器,讓後生成DSD音頻信號裝入SACD,這時我們還可以通過SACD聽到錄音師們在錄音棚裏聽到的開盤錄音效果。惡劣的則是將PCM的數碼錄音通過DSD AD轉換成DSD音頻信號寫入SACD。

  DSD錄音技術讓集成了模擬錄音生動優美的音色和數字錄音的高信噪比。SACD則是忠貞不渝地100%存儲和100%還原了DSD錄音。有了DSD錄音和SACD,我們可以不再嫌棄數碼錄音那不悅耳的音色,也不用再去折騰密紋膠木唱片(LP),通過忍受聽炒蠶豆般的背景噪音為代價去苦苦品味那動人的模擬聲。

COLOPHON 製作群體
Production Channel Classics Records bv
出版 荷蘭音樂頻道唱片公司
Producer C. Jared Sacks/Zhang Hong Yan
製作人 加雷德·薩克斯/章紅豔
Recording engineer/editing C. Jared Sacks
錄音/剪輯 加雷德·薩克斯
Assistant editor Hanying Feng
剪輯助理 馮漢英
Cover photo and design POLOARTS Entertainment Co., Ltd.
封麵設計 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Additional photography Channel Classics
照片 荷蘭音樂頻道
Liner notes Su Li Hua Zhang Hong Yan
中英文文案 蘇立華 章紅豔
Technical information 錄音設備
Microphones麥克風 Bruel & Kjaer 4006, Schoeps MK2 Digital converter 數碼轉換器 DSD Super Audio / Meitner
Pyramix Editing / Merging Technologies
Monitoring 監聽音箱 Bowers & Wilkins 805 www.bwspeakers.com
Cables 麥克風信號線 Van den Hul * www.vandenhul.com
Recording location錄音地點 Beijing Concert Hall 北京音樂廳
Recording date 錄音時間 2005.8



資料來自網絡,點擊曲目試聽
書童04/12/20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