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有一種疼的感覺”

(2012-10-03 16:18:37) 下一個



  “疼!”

  “我有一種疼的感覺。”


  昨晚跟朋友聊天,說起怎麽就能憑一句話判斷出一個人是真懂假懂,我笑:其實很簡單,各行各業都一樣,內行看外行,都是很簡單的。比如你的手被火燒了,你“哎喲”一下就把手縮回來,我問你:怎麽了?你怎麽回答?

  疼。

  對啊。你會不會跟我說:我有一種疼的感覺?

  她笑了。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很簡單,但是我們的大腦,一定會往複雜裏加工,這是本能。如何用控製好大腦又不被大腦所控製,是生命的一大課題。

  放在世間法裏,如果馭下而不被下所馭,也是古今一大難題。連被某人譽為古往今來最牛董事長沒有之一的毛澤東,都悲歎此事,別人就更別提了。

  

  說遠了,回來。

  你問一個人桃子什麽味兒,吃過的人,會告訴你:甜。

  沒吃過的人,也許聽別人說過,也許在書上看過,也會說甜,但語言口氣一定不同。

  聰明的人會文過飾非,百般狡辯。可惜旁邊的人看的清清楚楚,而局中人則惘然不知,還覺得自己無比聰明,裝的很好。——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次我在偽飾自己的缺點時,老師微笑不語,師母旁敲側擊提點我,我自己心裏其實也清清楚楚問題所在,也知道他們看的明明白白,卻照樣維護掩飾,而不能坦坦蕩蕩——大家都清楚自己也清楚,依然做不到,做老實人何其難也!

  智慧的人,則會大大方方老老實實:不知道。——敢承認自己不懂的,鮮矣。

  好了,如果一個人在回答你這個問題的時候,是這麽說的:那是一種類似甜的味道——你會做何感想?

  這個例子其實不夠好,我們可以回頭再看開頭那個例子,兩個回答有什麽不同呢?


  一個真正明白的人,會根據自己的感覺,說自己的實際經驗,說的都是大實話。一個不明白的人,不管怎麽說,始終隔了一層。而且,越是不明白的人,越喜歡說理論,因為沒有實際經驗,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能虛晃過去。

  如果你問一個人桃子的味道,他回答你:這個桃子的味道啊,一二三四五,孔子這麽這麽說,老子那麽那麽說,莊子如此如此說,我師父這般這般說,我爺爺那般那般說。。。

  你覺得他是吃過還是沒吃過呢?



  一個很“了解”音樂的人,給你講述交響樂“英雄”,會告訴你:作者、時代、背景、原因、什麽樂團、誰指揮、幾個樂章,注意那個黑管那個大提琴等等。

  另外一個人,這麽說:“那一下子,仿佛打中了我心底的某處柔軟的部分,我一下子懵了,我不知道怎麽形容,這麽說吧,我仿佛一下子從光明掉進了漆黑,什麽都看不到了,隻有心底的那個聲音那點兒回響,我的靈魂無處依著,我很緊張,又不願意離開,想永遠在那個感覺裏,我舍不得離開,但不行,下一個聲音來了。我很痛苦告別這個,但馬上我就發現我錯了,原來,還有更美好的在前麵等我。哦天啊,他真是天才,他讓我覺得離開了他的音樂,就覺得世界索然無味,哦,不,世界因為他更美好了,他改變了世界。他重塑了我的生命!我的鼻子,哦。。。”

  您覺得哪一個更懂得音樂?

  第一個人,說不出第二段話,第二個人,說的出第一段話,但他還會願意那樣描述音樂嗎?——真的音樂,是心與心的交流,不是大腦與大腦的交鋒。

  不隻是音樂,所有藝術,不隻是藝術,所有事物,到了真正實質之處,都是如此。

  隻要在任何一個門類裏走到此處,就會明白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真正意思,要不然,都是門外漢。

  問題來了,你能說第一個人第一段話不對嗎?

  他說的都對,可能每個字都對,但很可惜,我們不能說他懂音樂,我們隻能說他懂音樂“學”。

  而一個真懂音樂的人,一聽就知道誰跟自己是不是一路人,誰是學問家,誰是音樂家。

  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

  “開口即錯”,真懂了,怎麽說都對,說錯了也對——比如即使他把大提琴說成了小提琴,犯低級錯誤,他依然是音樂家——但外行一定聽不懂,每個字都明白,就是不知道人家在說什麽。

  想懂音樂,不是去看書,不是去學理論,而是去真練真聽,看一輩子書,跟大師討論一輩子,不去聽音樂,也不會真懂音樂。

  


  想懂人家在說什麽,隻能把自己拉高到能聽懂的水平,而不是要求人家降低到自己的水平。

  比如我們不能說:貝多芬啊,你的英雄我聽不懂,你把英雄改改,改到“致愛麗絲”的水平,讓我聽的懂——要不然你就不是大師,就不配做大師,就是不懂音樂!

  比如我們也不能要求達利或者畢加索把他們的畫改成我看得懂的,如果我看不懂,隻能去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而不是抱怨責怪畢加索,甚至說畢加索水平不行,畫不出我能看懂的畫,或者覺得我一個從來沒有畫一幅畫,隻看過“世界繪畫史”、“畢加索傳”、“畢加索和他的女人們”等書的人,卻是真懂畫的人。

  我也不能要求畢加索:你要畫一幅我懂的畫,要不然你就不是好老師,不是好畫家!——我們為什麽總是習慣於要求別人,卻忘了反思自己呢?


  古聖先賢說:“反求諸己”。

  每個人的提升,最終必然要從內在發生,我們總是在外界或別人身上找原因,對自己毫無益處。

  其實,真理很簡單,我們總是習慣於接受“我的真理”,而不是“宇宙的真理”,就麻煩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