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佛的真相(十九)學佛的基礎與中心是什麽

(2008-08-31 09:40:34) 下一個

學佛的真相(十九)學佛的基礎與中心是什麽


  發了上兩篇以後,有朋友就有了疑問,甚至反感:照您這麽一說,不成了學佛隻是少數人的權利,大部分人都被排除在外了嗎?
  當然不是。
  上兩篇說的隻是禪宗部分,是說禪宗隻是適合少數人的修行方法,而公案,是少數人的內部教程。對大部分人來說,未必有用,或許有害。拔苗助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而過早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害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對公案的錯覺,隻是因為文字的簡易,似乎沒有專業名詞的障礙,加上某些無知文人的推波助瀾,才使我們產生了誤會。很無奈的是,那麽多人以不知為知,然後以訛傳訛,又耽誤了太多人對佛法的認知。

  前麵早就提到過,釋迦牟尼在成道之時,說過一句話: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句話裏有三個重點:一是我們大家跟釋迦牟尼佛的基礎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二是我們因為某些心理生理上的問題產生了障礙而不了解這一點,是我們“自障”;三如果想認識到真理,是需要自己“證”明的,別人沒有辦法送給你,依賴別人也是沒有用的。
  所有的修行方法,最終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的學到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絕對不可能有偷懶的辦法。也許有時候可以借助別人的力量讓自己多明白點兒,少走些彎路,但如果你以為能一直混下去混到底,那隻能是自欺欺人。
  所以,真理就擺在那裏,不是誰的專利,也沒有特權階級,需要的隻是你自己去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
  當然,這個尋找與解決的過程,是需要方法與程序的,是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個客觀規律,管你是誰,佛也好,菩薩也好,神仙也好,鬼也好,人也好,兔子也好,都要遵循。在客觀規律麵前,所有生物都平等——眾生平等。

  佛學有句話叫“三根普被”,講的是每個人情況不同,應該按照自己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所謂“科學即方法”,方法適合,事半功倍,方法不適合,事倍功半。我們需要好老師,就像運動員需要好教練,他們不是一定要比我們天資好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有經驗,能幫助我們找出或者選擇適合我們的方法,使我們少走彎路。
  這樣的老師或者教練,在佛家,被稱之為“善知識”,就是好老師的意思。每個人都可能是我們的善知識,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地方做我們的老師,所以孔夫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而佛家則講,“眾生皆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在“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拜的老師什麽人都有,上至國王宰相,下至妓女乞者,都可能是他的老師。這與我們中國文化裏的“貴人”概念也可以相通,“命遇貴人”,不是一定要大富大貴,而是在某個時刻下能幫你的人,或許隻是一個街邊的流浪漢,隻要他在關鍵時刻比如有車要撞到你之前拉了你一把。
  所謂三根,就是接受程度不同,有的人反應快些,是上根利器,有的人反應慢些,則是因為以前不夠用功,需要多加強基礎學習。這很公平,有因必有果,多下功夫的人,當然水平高些。水平不同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以前用功的程度。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我之所以反對大部分人學禪,不是不鼓勵他們學佛,也不是隔絕他們的向上之路,而是因為學禪需要上根利器,需要很雄厚的基礎,看看我前文中舉出的例子就知道了,那些學禪的人,有著多麽厚實的基礎,而我們今生是根本來不及去補課然後跟他們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了。
  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學禪並不是最適合的辦法。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先打基礎,再求進步。沒有好的基礎,學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是空中樓閣——這個成語,就是出自佛經裏的一個故事。
  這個基礎,在佛學裏,稱為“福德”,而釋迦牟尼佛常常強調,學佛,最重要的,是福德,“福德第一”。
  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多半兒都喜歡在辯論裏、在概念裏、理論上搞來搞去,很少有人願意在基礎上下功夫。這很自然,基礎工作既枯燥又無聊,還不知道哪輩子是個頭。哪裏象某些人以為並且鼓吹的,看看月亮啊吹吹風啊,玩點兒文字遊戲自作聰明,一下子就“悟”了那麽舒服。
  可惜,世界上怎麽可能有那種不勞而獲的好事呢?
  記住一點: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絕對沒有天上掉餡餅一說。  
  福德的基礎,不是打完了就算了,就可以一直進行下一步了,而是要無時無刻的繼續,是之謂“資糧”,而糧食,是我們一直要吃,這頓不吃下頓就餓的。如果從因果律來說,福德就是我們修行就是我們得到智慧的因,而智慧與解脫就是我們得到的果。沒有福德的基礎,所有所謂的修證都是白搭。

  
  現在最流行的,一部分是忽悠一下看起來境界超群的禪宗,一部分是聽起來聽不懂看起來看不懂但是神秘玄乎的密宗,還有就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看不起也不相信的淨土宗。
  除掉把佛家當信仰認真學習的人,大部分社會上的人,或者主要的知識分子,還是把佛學當成了一門哲學,一門學問,一套理論。
  佛家當然有很多理論,而且不隻一套,每一套都夠我們折騰一輩子的。
  很多人,不管是學者還是學佛者,就在理論的研究與探討裏皓首窮經,孜孜不倦,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最後還是在探討詞句中糊裏糊塗的離開世界。
  學者呢,就找出來很多矛盾之處,然後說,佛教理論是有問題的。學佛的呢,就會迷惑,哎呀,這裏那裏有問題,不對啊。
  嗬嗬當然有問題難以自圓其說,釋迦牟尼佛早就說過了大原則:不可思議。
  自圓其說,就是邏輯上沒有問題。
  不可思議,就是沒辦法用邏輯完全說明白——如果我們明白邏輯推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可以理解一點兒佛的意思。
  生命的真諦,是不能用邏輯來分析,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的。
  現在的所有理論,都是“權說”,方便法門而已。
  用數學來比喻,或者就像早期計算圓周率使用的辦法,切線法,越來越接近真實的圓周,卻永遠不能真正代替,除非你到達極限。
  佛的說法,讓我們明白了思維的極限和語言的極限,也是對認識論的一個界定。
  那麽,我們已經知道了所謂理論的極限,我們還在那裏為了語言表達問題,或者邏輯問題爭什麽呢?
  用語言打敗語言麽?
  人家早說了那是韭菜,我們卻在那裏爭來爭去:“你說那是青草是不對的。”“哎呀,誰說那是青草了,我明明說那是茄子啊。。。”“茄子不是蔬菜,不能那麽比。”“茄子怎麽會不是蔬菜呢,你太矯情了,再說我說的是西紅柿不是蔬菜,你錯了。”
  哦,賣糕的。
  人家早就給出答案了,我們就是不肯看見,是假裝?還是故意?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既然佛知道怎麽說都說不清楚,他為什麽還要說?而且一說就說了幾十年?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嗬嗬當然不是,如果我們都能想到的問題,而釋迦牟尼佛卻想不到,那他就不是佛了。道理很簡單,我們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麽聰明,佛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麽笨。
  釋迦牟尼佛那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他的目的就是:不是通過他的描述講清楚,也不是希望你天才橫溢想明白,而是告訴你學習方法、試驗方法,讓你自己象他看到真相時一樣,也看到真相。
  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重點,不是對世界的描述,不是對真相的解釋,而是教你自學的方法,是讓你按照他教的方法,自學成才,自己成佛。
  你隻能和他一樣,成了佛,才能真正明白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本質。
  我們要做的,不是學習佛的說法,把他的說法背下來,試圖全部搞明白,而是效仿佛的做法,使自己變成跟他一樣。
  這個自學成才的過程,就是“修證”。
  
  所以,單純搞理論,偏離了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也不可能到達他希望我們達到的水平。
  釋迦牟尼佛,不是搞理論悟道的,而是通過自身的修證,得到所要結果的。
  如果我們不去學習他習定的過程,不去真正的實行,讓自己的身心都做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水平,而隻是看他悟道以後說出來的那些道理,為了那些不知是第二義第幾義的說法吵來吵去,有什麽用呢?
  大家都知道的“心經”裏不是說了麽:五蘊皆空、空中無受想行識、無意識界、遠離顛倒夢想。

  修證的過程,就是轉化身心的過程,如果我們的身心不能轉化,那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有理論,都沒有實際的意義。佛所說的所有道理,最終都是要歸結到實際應用上來,才能凸顯理論的價值與意義,否則,隻能作為擺在書架上的一堆紙,於人於世何益?
  理論,不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而已,如果理論不能聯係實際,不能幫助指導實踐,那就失去了研究理論的意義。
  理論上搞的再多,如果沒有實證上的配合,也不過是第六意識上的事,到最後也還是一場空而已。達摩祖師說,修行的重點,是“二入”,理入與行入。而理入,也並不是天天研究教理,隻琢磨誰對誰錯,而是要“正思維”。那些理論,都是語言或者思維的層次,沒有實證為依托的話,可以說是都錯,也可以說是都對——對於一個沒有修證的人,理論除了可以吹牛,還有何用?
  最終,所有的佛學理論,都是要歸結到對世界的改造,對生命的改造上來,否則,也還是空對空,有它跟沒它,都沒什麽差別了。

  
  佛法裏有句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指出了學佛的中心。
  聞,就是學習,思,就是思考,修,就是修證。
  學佛最終是要“證得”,才談的上一切。而證得的方法、途徑,就是這三樣。
  聞與思,學習與思考的結果,就是正知正見,差不多是禪宗的“悟”的結果。悟後起修,才能不走歪路,才能征得。
  那麽證得以後呢?是不是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自己的成果,“涅磐”休息了?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衲子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佛陀的言教、禪坐、念佛(憶念的念)、戒律 在佛陀時代就有。

做早晚課、做法事 這些具體事相,會依時代和國度而有不同。

淡無忌 回複 悄悄話 佛陀方法中有沒有需要誦經、做早晚課、禪坐、做法事,戒律,等等種種儀軌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