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朋友電話,一邊吹著風,一邊笑談。
夕陽下的沼澤地,泛著七彩光芒,遠處森林蔥鬱幽深,如青山壁立,近處蘆葦隨風起伏,如海浪搖曳。人處風生水起,心在有無之間。
如此之美的大自然裏,談一些很搞笑的東西,似乎是有些褻瀆了。
朋友說起網上的事情,擔心我會受影響,我笑,怎麽會啊,看那麽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看眾生顯相現形,不是很開心麽?
於是給朋友舉了個例子。
比如你說:這個西瓜真甜啊。
他就勃然大怒:你怎麽能這樣對待西瓜呢?你怎麽能不知道西瓜是圓的呢?你怎麽能不知道西瓜是綠的呢?你怎麽能因為這個西瓜是甜的,就隨便論斷所有西瓜都是甜的呢?我昨天吃了一個就是壞的你怎麽說呢?你怎麽能這麽不負責任的曲解西瓜呢?你這樣做怎麽對得起那麽多喜歡吃西瓜的人呢?你這樣怎麽能對得起那些辛辛苦苦種西瓜的人呢?你這樣說怎麽對得起人類的知識呢?你這樣做怎麽對得起人類的良知呢?
嗬嗬,你能說他們說的不對嗎?不能吧?人家說的挺在理兒啊。都是“偉光正”的道理啊——可是,可是,怎麽聽著就這麽奇怪泥:)
如果你學乖了,下次說西瓜改成這樣:嗯,這個農民伯伯辛苦種出的西瓜又大又圓又好又綠啊,我咬了一口,這口真甜啊——等我去醫院測試一下看看我的味覺沒有問題,我就可以報告說西瓜的味道了。
這樣說還是不行地,人家一定還是會富有崇高正義感的勃然再大怒:難道別的瓜就不甜了嗎?你這麽強調西瓜什麽意思?你說這瓜大什麽意思,小瓜怎麽辦啊?你不是說都平等嗎,為什麽不宣傳小西瓜呢?萬一別人看了以為小西瓜不好吃都不去買,種小西瓜的瓜農賠本兒餓死了怎麽辦?。。。
哦,my god,讓我怎麽跟“沒頭腦”和“不高興”的雜交水稻說話呢,又怎麽可以跟西瓜太郎較勁兒呢:):)
對了,有朋友跟我要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專利費,該付多少合適呢。。。
關於因果問題,因為沒有展開講,就出現了隻說“西瓜甜”就罪大惡極的問題,這裏就再補充幾句。
如果我們以羊為著眼點,說的就是羊的因果,如果我們以狼為著眼點,說的則是狼的因果。說羊,不代表歧視狼,說狼,也不代表歧視羊。但是,我們在談因果這個道理的時候,是不能參雜個人感情或者情緒因素的,客觀歸客觀,主觀歸主觀,就象醫生做手術時,就該鐵石心腸,該怎麽下刀子怎麽下刀子,而不是“我不忍心啊”涕淚滂沱表現自己的仁慈卻不幹正事一樣——如果我們指責醫生:你怎麽這麽殘忍,用刀子傷害別人呢?
也許有人抬杠:如果手術台上躺著的是個罪大惡極的人,怎麽辦?如果這個人生命垂危,不救他就會死,你救了他,也許他會害死更多的人,怎麽辦?
這種問題就象老婆和媽一起落水先救哪個一樣,都是荒誕問題。
屬於吃飽了飯閑著沒事閑琢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隻能給自己添亂。
這樣無聊的問題,還是留給喜歡做這個的哲學家,學佛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自作聰明。
善自開解!
所以,上篇講的“善自開解”的道理是何等重要,不過,懂得善自開解,是需要根性為基礎的,這也是因果。不但是這輩子經過了艱苦的學習努力,把自己的思維訓練的比較好,前生往事也做過很多類似的工作——如果你懂得善自開解,那麽恭喜你,你已經有了好的根性,有了智慧的底子了。
先談羊。
生命形式已經表現成羊了,就隻能按照羊的生命規則來生活,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果了。想改變現實?對不起,作為羊來說,你沒有製定遊戲規則的權力,你隻能遵守遊戲規則,因勢利導,在自己能改變或者控製的範圍內想辦法。
那麽,對一隻羊來說,麵對被狼吃掉的危險,他應該怎麽辦?
他一定不是思考為什麽狼要吃我,或者做狼的思想工作不要吃他,而是把身體鍛煉好,希望狼撲過來的時候,他能比狼跑的快,或者比另外一隻羊跑得快。他跑得快的“因”才能使他在生存遊戲裏,活的更久,而不是躺在太陽下麵,琢磨著:嗯,如果因果不是我該死,今天狼就不會吃我。
前麵的文章已經說過,因果是變動不居的,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在自己的命運麵前,羊隻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自強自立,造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新因,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除非羊變成狼——下輩子吧。
再談狼。
狼不吃羊,就會餓死,那麽,在本能的驅使下,他該如何是好?
他是該為了不吃羊而餓死自己,還是該為了養活自己,而吃羊?
可是,餓死自己也是殺生,一樣不對啊。
怎麽辦?
這樣的問題,不隻是狼和羊會遇到,人也會遇到。
佛學不較勁兒,不抬杠,這樣的情況:“一個因果,各自表述”。
羊忙羊的,狼忙狼的。至於結果是什麽,就看他們各自誰造的新因更有利了。
有了因果的概念,就可以引入“業”的概念了。
有句話叫:“凡有業因,即有業果”。原理上是因果規律,表現形式上,就是我們看得到的“業”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信乎?不信乎?
我們以前常常聽老人講做壞事的人“造業啊”,講的就是這個“業”。
當然,老人說的造業是指做壞事的惡業,一般是貶義,業字本身是不帶褒貶的。生活中當然還有做好事的善業,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行善積德”,比如地震中積極搶險救人,積極捐款的行為。
善業與惡業,又被形象的稱為白業與黑業,我們最多見的淨土宗主要經典“阿彌陀經”裏就有白業的說法,有機會看到的朋友,就不會迷惑了。
除了善業與惡業,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常常被忽略的類型,既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比如你走路無意中碰了一下路邊的樹葉,這算善還是惡?
我們俗稱的報應,一般稱之為“業報”或者“果報”。
也許很多朋友對因果報應,“業報”、“果報”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沒關係,信不信都無妨,就知道有這麽回事兒就行了。偶爾遇到做什麽事情,可以行善也可以為惡的兩界關時,能知道世界上有這麽一種說法,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就盡量少做一點惡,多行一點善,就好了。
佛家有句話:“縱使經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循環報應不爽,跑不了你的——信不信隨你,到底有沒有,可就不隨你了!
“劫”,是佛家對時間的一種說法,一劫,大約是我們這個宇宙誕生再毀滅一次的時間。詳細的,等有機會談到佛家的時間觀時再說。
造業,對我們人類來說,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途徑或者三個方麵:身、語、意。
身體的造業,或者業因業果,我們很容易理解,合理鍛煉就會使身體健康,胡亂使用身體,就會健康惡化。常常微笑的人,麵相就比較和善,心情身體都會好些。常常做優雅動作的人,氣質也會好些——當然,身業的道理不隻是這麽點兒。
我們使用自己身體的時候,還是要多想想的,因為,有果報的,用的不好,用錯了,有後果的:)
語業,我們的說話,表達方式的不同,也會有果報,所以,常常惡語相向的人,身體和心態都不會太好,容易遭受各種各樣的挫折。而溫言軟語的人,身心都會比較健康。常常念經的人,聲音就會變慈和——其實,我們聽一個人說話的方式與聲音,也是可以判斷出他的性格性情的,古人雲“文如其人”,文章隔的層次太多,容易進行再加工,作假的可能性較大,而不能“觀其行”時,“聽其言”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我們說話的時候,也是要三思而後言,每句話都有果報的,慎言,慎言:)
意念、思想,也有其果報,這個比說話恐怕更不容易被接受,但是,我們常常說的“相由心生”裏,就隱含了一部分這樣的意思。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會在我們的表情裏表現出來,日積月累,就化做了相貌氣質。常常做正念的人,思路就比較清晰,氣度也會比較正派,常常做邪念惡念的人,眼神氣質則是不言而喻——當然,意業所容乃大,絕不止這麽一點含義。
平時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思想,還是要管理的,無論想了什麽,都有記錄,都有果報的,當然不是別人記錄,而是你自己的身體、思想,不是胡思亂想過了就過去了那麽簡單。
我們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在身口意上下功夫,這三個方麵做好了,修行也就成就了。
其實,做人也就是同樣在這三方麵努力,這三方麵做好了,做人也就成功了。
世間法出世法不相違背。
講到善業惡業,順帶著想起一句話,經常被人誤會成佛教的定義,在這裏澄清一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其中,“佛教”這個詞的意思是“佛的教誨”,而不是指與“道教”、“基督教”同類型的名詞。
翻譯出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佛教”這個詞匯還不一定呢——這個問題,如果有研究這方麵的專家,可以幫忙考證一下。
所以,剛才那句話的意思是:“是佛教導我們的道理啊!”,而不是“這就是佛教”。
另外還想起一個。
我一直懷疑耶穌所說的“原罪”的概念,是因為弟子們資質太差,或者是後來傳播者們水平不夠,沒有明白耶穌的真實想法,因為,按照他的行為,他不可能隻是那麽低的水平,隻懂到“罪”的程度。
他說的“原罪”,可能也是指“業”的意思,是指過去積累下來的因果的總和。罪,是偏向惡業的,業,是不含褒貶,比起單純的罪,要更客觀一些。
因果規律的外在表現,是業,業的結果,表現在人身上的一種特征,就是“根性”了。
根性這個東西,換成一般的講法,就是天分、天性,隻是,當我們談根性的時候,我們是明白根性的原因與來路的,談天性天分,卻是隻能推給一個虛無縹緲的“天”,表明我們並不知道原因是什麽。
根性在人身上表現很明顯,比如有些人學音樂就一點就通不點也通,學畫畫就怎麽也學不會。比如你讓劉翔學跑步那是天才,讓他跟朗朗比學彈琴,那就是故意找茬兒了。同樣,讓朗朗跟劉翔比跑步,那也是成心搗蛋。
同樣,有的人適合經商,有的人適合從政,有的人天生就是藝術家,有的人是管理人才,有的人不會說卻很能幹,有的人就隻能光說不練——做老師就很合適,
說到修行上,有的人就是適合自己修行,讓他跟人一起就受不了,有的人就是小乘心性,讓他聽大乘的道理,都會反感到毛骨悚然。有的人你讓他行菩薩道他樂此不疲,你讓他一個人躲起來靜修,他就覺得隻是為了自己我修了有什麽用啊?
外道根性的人,聽到正法,就會渾身難受,就跟自私根性的人,讓他捐錢就肉痛一樣。
看一個人的根性很容易,一言一行都有表現,就跟看一個人是不是悟道,內行也是一眼就明白,舉手投足都瞞不了人,哪裏有那麽多麻煩:)
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根性,很難,改變別人的根性,當然更難,基本上不可能。別說我們做不到,連釋迦牟尼佛自己都做不到。他開始傳法時講小乘法門,後來看鋪墊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講大乘法門,結果很多學生就不聽了罷課,因為他們覺得佛講錯了——連佛都改變不了他們的根性,可見這個東西有多麻煩!
等等,不對啊,釋迦牟尼佛不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嗎?不是連宇宙的秘密都搞明白了嗎?不是既明白了終極智慧也做到了終極解脫了嗎?怎麽連自己的學生都說服不了,留不住?怎麽連這麽簡單的道理都講不好,讓別人信服他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好啊好啊,多謝多謝!:)
如果去紐約,一定找醉時!:)
嗬嗬,看來風兄說得對,you are rich:)
我說的是同樣重量的大米和麵粉比價格,米比麵貴了一倍多,嘻嘻,看來醉時都是在外麵吃啊:)
嗬嗬慚愧慚愧。。。
嗬嗬還是你有錢啊,俺都是自己做:)
後麵幾篇,感覺很亂,窮於解釋。看來,LZ還是受了網絡的影響了。LZ變成要證明自己的“信”是正確的了。
為開篇的問題吸引著,現在有點失望。看起來LZ的開悟的理解不算很高。就象現在這篇,看著比前幾篇清爽一點,但其實,不昧因果,何來業障?等以後有時間我慢慢琢磨回帖,看看有沒有更高的高人可以討論。
不過,LZ開這個話題十分有意思,謝了!
(BTW,你兩位財力雄厚啊,天天吃麵?好象麵比米貴啊,午餐的一個大滷麵都$7.50啦,可lunch special一菜一飯才$7.00是不是麵比米貴呀?)
你見過我那麽胖的神仙嗎?---唉,又來了,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 你不上照片,我當然就沒見過你那麽胖的神仙了!這還用說嗎。。搖頭啊搖頭。。。嘿嘿嘿:))
唉,那麽多菜撐都撐死了,還神仙呢——你見過我那麽胖的神仙嗎?
又及:每天八菜一湯可不叫填肚子啊,那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啊,嘻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種調人胃口的習慣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