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佛的真相(十)佛和我們能脫離因果嗎?

(2008-06-17 18:22:08) 下一個


    有朋友不知道野狐禪的故事,就先說說。
    野狐禪,說的是創立“百丈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的故事。我們常常聽到的“清規戒律”,其中“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生前就製定的,而“清規”則是佛法傳到中國以後,直到唐朝,由百丈懷海禪師與他師父,改變釋迦牟尼佛定下的規矩,創立了中國特色的“農禪叢林製度”。據說,中國開始有禪寺這回事兒,就是他們師徒倆的功勞,在那之前,禪僧隻能跟著別人散混——這個說法我沒有去考證,不知道哪位朋友能給點兒確實的證據。
    得,閑話少說,回到正題。
    先抄一下“野狐禪”的原文。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律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聚議。大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這則公案,細分析起來,奧妙無窮,玩味起來,可以令人生津止渴的。隻是我一向不提倡解讀公案,覺得對人多半有害無益,除了拾人牙慧,使一些人多些吹牛的資料,多點兒自作聰明的材料,少有真用。做這事兒頗為有違一向的原則,隻是既然被問到了,也就撿重點說說吧。隻希望大家不要執指為月的好。
    故事的大意,上次說了一半兒,不過上次我轉述的時候,人家回答的是“不落因果”,我給寫成了“落因果”,雖然稍稍高了一點兒,卻還是不對。
    這倆答案,有點兒象六祖跟神秀那段兒,一個偏空一個偏有,都不夠好。
    這位老人很聰明,知道悄悄的找老師開小灶,不過,一個問題憋了五百世,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再聰明也沒用,苦壞了。畢竟,能“聞所說法,善自開解”的人,需要多生累劫的福德,並不多見。
    不是有人喜歡講公案講禪宗麽?看看這位老人,已經做功夫做到五百世“隔陰不迷”了,已經聚眾講學了,可惜,一個話頭參了五百世,還是不能悟道,脫不了野狐身!
    ——勸人學禪的,覺得自己適合學禪的,要不要反思一下?耽誤了別人進步,戧人慧命的事情,還是慎重些的好啊!
    老人的悟,可不是“頓悟”那麽簡單的,前世已經是很好的修行人,要不然做不到隔陰不迷——當然隔陰不迷的功夫雖然很高,卻未必有智慧,老人就是明證——佛經裏說,八地以下的菩薩,都有隔陰之謎,可見這有多難。
    然後又修了五百世——他那麽多輩子,可不是閑著的——然後緣分來了,遇到了好老師,百丈懷海禪師。那個點兒到了,老師一點撥,嗯,不點不通,一點就通,累劫之迷,豁然開朗。一智能滅萬年愚,一燈能除千年暗。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隨喜一下:)
    這一悟之後,立刻任運自在了——不是他一悟就了,而是他功夫早就做到位,之差這“千聖不傳”的“向上一路”了。“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他算是多年媳婦熬成婆了。
    老人悟後,就向懷海禪師行禮,請求以亡僧之禮給自己辦喪事——他為什麽這麽做?其中的酸甜苦辣,思之慨然。追求真理的路,真是要生死不計,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還不知道哪輩子才有結果,哪有那麽簡單的。覺得自己聰明的,覺得自己明白的,覺得自己有希望的,反思一下看看,有沒有這個氣魄,這個誌氣,寧做五百世的野狐狸,也要求這個真理,這個答案?
    ——達摩祖師罵二祖慧可的話“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智小德,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不是白罵的,雖然那時候慧可已經在達摩祖師的門外站了一夜,積雪盈膝。
    那些覺得自己讀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聰明、明白、都懂了的人,可以反思一下,真正的智慧,哪裏有那麽容易的!
    大約,百丈淮海禪師也是一樣的感覺,五百世的風餐露宿野狐身,不容易啊。畢竟,大家都是多生甘苦裏來,所謂惺惺相惜者,是之謂也。
    ——遙想前輩告別時相望之目光心思,緣來緣去,將將相契,轉眼就要相忘於江湖,不由心搖神往,惜無緣適逢其會,作迦葉之破顏一笑。
    百丈淮海禪師,也是妙人,居然不怕驚世駭俗,把全廟裏的僧人都召集起來,到後山石頭下麵,挑了隻狐狸出來,以亡僧之禮焚化。
    ——一個小問題:他怎麽知道那狐狸的屍體在哪裏?
   
    這位野狐所化的老人,功夫定力都是很厲害的,居然隔陰不迷,還記得前生的事情,但是,即使這麽厲害的功夫,智慧還是不夠。他所說的“不落因果”,大致上接近小乘佛教的回答,以為佛菩薩已經涅磐,就不在因果中了。
    也許一些朋友會覺得,什麽“落”啊“昧”啊,還不是差不多,這不是文字遊戲嗎?
    也是,你讓我解釋這個“不昧”,我也解釋不清楚,反正就那麽個味兒。
    但是,一字之差,謬以千裏。
    怎麽說呢,如果以我說的“因果律”而言,回答“不落”,就違反了“因果律”。
    “不昧”呢,大概的解釋一下,隻能說,既不是“落”,也不是“不落”。
    糊塗了?
    不奇怪。佛學裏充滿了這樣的反義用法,以及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說法,要不然怎麽叫“不可思議”呢——那就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出的,所以怎麽說都不對。無論你怎麽說,都是偏離了真正的情況,所以,隻能不停的用“不”。
    那什麽是對的?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再繼續怎麽說?
    天知道!
    真想知道的人,隻能自己去修去悟去證了。佛已經說過,語言表達不清楚的,我就放棄這個努力——不是我不想說,剛才試了一下,寫了半天,還是覺得越說越錯,終於放棄:)

    那麽,有人問了,你不是說“因果律”是公理嗎?既然是公理,那就不可能有例外,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服從“因果律”呢?
    當然服從!
    釋迦牟尼佛不是死了嗎?要是不服從因果律,那他就應該不死——別管叫什麽名字,什麽涅磐啊,坐化啊什麽的,都是死。
    那麽矛盾又來了,既然佛都死了,跟我們又有什麽不一樣呢?我們又能跟他學什麽呢?
    當然不一樣。
    區別就在於,我們的死,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死,為什麽死,怎麽死,死了以後到哪裏去,我們的死,是不可控的。
    釋迦牟尼佛的死,是知道時間原因死後的去處,是可控的。我們的生命,是不可控的,是生命在控製我們,我們是被動的,被“命運”控製的。他的生命,是自己控製的,生命把握在自己手裏,是主動的。
    估計又有人說我迷信了,嗬嗬。
    其實,能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的人,可不僅僅是佛或者學佛的,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看起來很普通的老人都有可能,隻是我們不太注意或者不信——我們太容易相信自己,就不太容易相信簡單事實了,卻常常忘了反思一下,把我們的思想打包,又有多大範圍呢?我們有什麽資格那麽相信是對的?
    相信對我這些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們,家中老人去世時,就會有些人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去,去哪裏的,此之謂因緣也。
    我們看曆代祖師的傳記,“預知時至”的人有很多,功夫做到這個程度,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當然,僅僅預知時至,未必悟道,成就也未必很高,不過就是知道而已。
    六祖臨終前,就跟弟子們說什麽時候我就要走了,你們有問題快問,我走了以後,你們再想問就問不著了。徒弟們自然很悲傷。六祖沒辦法,就跟大家說了一段兒大實話——注意,“真僧隻說家常話”,凡是跟你雲山霧罩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不是騙子就是不懂裝懂——“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六祖的這段話,是他悟道並證道的側麵證明。之所以說側麵,是因為,僅僅知道自己的生來死去,還未必是悟道和證道,想知道悟道和證道標準的,可以去看我寫的另外一個係列“莫效書生亂解禪”,裏麵有詳細的說明。
   
    釋迦牟尼佛,悟到的智慧,一方麵,是這個宇宙的本質,另一方麵,就是生命的本質。當他了解了生命的本質,就可以把握生命,真正自己做主人了。不象我們,貌似主人,實則奴隸,貌似明白,實則糊塗,貌似是自己的生命,其實都是被各種欲望帶動、裹脅、操縱著,稀裏糊塗的走完幾十年的坎坷路。
    而釋迦牟尼佛做到的解脫,就是徹底解決了生命的問題。
    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就是他關於生命本質的知識,學習他怎麽利用生命的知識,改造自己的人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那麽,釋迦牟尼佛悟到的知識,跟別人悟到的知識,一定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意見,那樣的意見,釋迦牟尼佛生前有,死後有,至今也還有。就象我寫了這麽多話,一定有不同意的,那麽,麵對不同意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怎麽講的呢?
    居然他覺得自己掌握了“終極真理”,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他會怎麽對待不同的意見呢?是把別人罵成異端,打倒在地?還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xyz---xyz 回複 悄悄話 “本心”= 本來的心

隻可惜,“我”在人間的翻滾中被太多的色,聲,香,味,觸所染,不昧因果,不昧本心了。

學佛就是回頭,回家,帶著本心回家。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淡淡微風的評論:

風兄啊,這句話“我與汝安心竟。”不明白。為什麽當慧可說他找不到自己的心以後,達摩卻說,我已為你安好了呢?--幫俺解惑吧:)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agentsmith的評論:
嗬嗬我也不知道,怎麽回答你啊:)
你已經在有和無上找答案了,怎麽就沒想到還有個“空”呢:)
那麽,“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呢?
還記得達摩初祖跟二祖慧可的對話嗎?
“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將心來與汝安。”
“覓心了不可得。”
“我與汝安心竟。”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秦的評論:
別暈別暈,不高不高,就從這個路子走下去,就好了:)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秦的評論:
你說的是沒錯,可我還是覺得那不是本心,“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是啊,在這個社會裏,如果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那是很糟糕的,嗬嗬。可是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已經是處在被動的位置上了(當然這是別無選擇的,人人如此),此時他的所謂的“本心”也許可以稱為“生存心”?也就是如何應對這個他所要麵對的世界,如何生存,等等。

那什麽是“本心”呢?嗬嗬,我也不知道,也許人壓根就沒有“本心”?可是如果無心,那還是人嗎?也許你說得其實就是本心,隻不過是語言文字本身產生的歧義?

風兄啊,您能不能講兩句啊?:)
老秦 回複 悄悄話 風兄,這頂帽子戴得太高了吧,暈了。

其實,還很迷茫。。。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秦的評論:
老秦朋友的根性,接近大乘,宿因純正,幸運啊:)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秦的評論:
從俗諦的角度說,老秦的說法很好啊:)
老秦 回複 悄悄話
什麽是本心?

我覺得,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除了本能,什麽都不知道。但一個成年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他判斷對錯的標準,當然這個標準可能因人而異。

有了標準,是不是按這個標準去做,就是個大問題。一件事是對的,應該去做,但做了對我自己有害。錯的事情不應該去做,但做了對我有利。這時候就是考驗一個人的心性的時候了。

依本心行事,就是不考慮其他的,對的我就去做,錯的就不做,就這麽簡單。前提是你心裏真的認為你做得對,而不是隻從有利的角度看問題。


一人之見,說的很籠統,希望大家都來探討。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秦的評論:
“落因果如何,不落因果如何,依本心行事,完全超脫了落不落因果這個層次,根本不去考慮。回答落,或回答不落,正說明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超脫,還沒有做到明心見性。”---好啊,俺也是這麽想的,至於這樣想是對還是不對?回答:不眛對錯,嘻嘻:)

不過,你說“對明心見性的佛陀來說,一切歸於本心”,這個嗎,我有疑惑,首先什麽是本心?自己的心?可是我倒覺得人本來也許並沒有本心,最早大概是完全的混沌,但是隨著出生,成長,人受外界的各種刺激(教育,飲食,閱曆,等等)而產生了一種所謂的“本心”(也就是意識)?這種意識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做相應的調整,所以我覺得這不應該是本心,但是本心是什麽呢?我也不知道,嗬嗬,和你一樣,我也是說了半天,好像也沒有全部說出來心裏想的東西,更何況我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的是什麽?不過我可不準備鄙視自己一下,我是不眛鄙視,嘿嘿:)

老秦 回複 悄悄話 也談談不昧因果,純屬個人理解,如有錯誤,請各位指教:

先舉一個例子:
一個小孩子在過馬路,沒有注意到一輛失控的汽車正向他駛來,眼看車禍就要發生,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千鈞一發的時候,一個年青人從路邊衝過來,把孩子撲倒在一旁,孩子得救了。當然,英雄人物也誕生了。

大凡這類事情發生之後,經常會聽到媒體訪問英雄人物:你當時是怎麽想的啊? 有沒有想到自己會有危險啊?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家人啊。。。等等諸如此類的無聊問題。其實我們都明白,他救人全憑當時一下子下意識的反應,如果真的先想這麽多問題的話,救人的機會早錯過了。

問題是,為什麽路邊那麽多人,隻有他有這種反應去救人,而別人沒有?

上麵這個例子有些極端,再舉一個平常一點的例子:
公司大廳的地上有一團廢紙,人們過來過往,誰都沒注意。這時,員工甲正好路過,順手把廢紙撿起來,丟到垃圾桶裏。

員工甲這麽做,根本沒什麽想法,就是看到地上有垃圾,就那麽做了。別的員工不去做有自己的道理:前麵那麽多人過去,他們難道都沒看見?怎麽都不肯彎一下腰。我要是撿了,現在他們更知道反正我不做會有別人做,以後他們更沒這個意識了。再說了,我們花錢請清潔工幹什麽,清潔工剛才哪兒去了?如果垃圾我們都自己清理了,還請他幹什麽?

這兩個例子中,舍己救人的英雄將來會不會墮落成欺男霸女的流氓惡棍?撿垃圾的員工家裏會不會亂的像豬圈一樣?理論上講可能性不是沒有,但現實中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我們有見過嗎?

他們做那件事的時候就是憑的直覺,想都沒有想就做了。這個結果來自於他們平時的修養,道德的積累。其實我覺得這就是佛教裏講的“明心見性”。他本性如此,不會去考慮什麽,做就做了,也沒有想那麽多。同樣的事情再來一次,他還會那麽做。

好了,回來說不昧因果。佛陀如果做了殺人的強盜,會不會有惡果?當然會,但問題是,佛陀會做殺人的強盜嗎?昧字在這裏的含義是糊塗,不明白,愚昧。對明心見性的佛陀來說,一切歸於本心,落因果如何,不落因果如何,依本心行事,完全超脫了落不落因果這個層次,根本不去考慮。回答落,或回答不落,正說明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超脫,還沒有做到明心見性。高人就是高人,一句不昧因果,就能直指要害。


P.S. 發現自己表達一個想法總是很囉嗦,說了半天,好像也沒有全部說出來心裏想的東西,而且還詞不達意。真佩服風兄的文字境界啊。嗬嗬,鄙視自己一下。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我的看法是凡夫“不悟”,被欲望習氣牽著走,一隨心所欲則一定“逾矩”,所以是“落因果”。而佛菩薩不同在已經“證悟”,所以類似“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樣是“隨心所欲”,卻不同了, 因此“不眛因果”。有沒有這麽一點味呢?

“不落因果”是錯,“落因果”還是錯,佛法說不清,不說也不清,“說”?“不說”?哈哈,還是說了吧!



agentsmith 回複 悄悄話 我怎麽越看越糊塗啊?。。。。我先在沙發上歇歇再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