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2025 (6)
說完了“佛法僧”三寶,緊接著就是“戒”。
學佛重在“修”與“悟”,修自然是努力的過程,悟則是努力的目的。修的方法有很多種,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然而無量的法門並不是一定都要知道的,也不是都能學的到的。當然萬變不離其宗,一通則百通,明白了基本的道理,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問題,創立適合自己的方法。禪宗語雲:“我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方法都是針對不同的問題來的,沒有了問題,自然不需要方法。這也可以和“物我雙泯”聯係在一起理解。禪宗有一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是可以好好想想的問題。
想“悟”就要“修”,“修”就離不了戒。
在很多人的想象裏,“戒”就是頭頂上烙上戒疤,成天青燈古佛,什麽都不能做,什麽都不敢做,唯唯諾諾過日子,根本沒有個人意誌、思想和自由可言,其實那都是影視小說造成的誤解,佛學其實是非常活潑的學問,是最個人化的學問。
“戒”其實就是告訴你,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的,就要避免做一些影響達成這個目的的事,否則隻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這不隻是佛學,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樣事情都是如此,必需要犧牲一些東西,才能得到另外的東西。世間事有得必有失,平衡其實處處可見。當然也有人樣樣都占便宜,樣樣都不錯,不過那樣的人是極少數,就象天才是不世出的一般,那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雖然佛家自有一套解釋的方法,但語涉玄奧,與如今科學有違,我們避開不談。
“戒”,說白了,就是管理自己的方法。和如今企業管理條例或法律類似,隻不過一個是管企業或社會,一個是管自己。
佛家開始是沒有“戒”這一說的,是釋伽牟尼看到大家修行的時候沒有可以遵照的東西,造成了行為失當,也有的行為不一定不對卻對修行有影響,才製定了一係列的規定,讓大家“有法可依”,也就是“律”。“律”後來發展成了三藏經典中的“律藏”,在大乘八宗中也有律宗,就是專門以依戒修行為主旨的。前麵提到的李叔同就是這一宗的傳人。
佛家的宗派很多,修行方法也很多,自然會有容易入手和比較難的,不過一般都是有針對性的,可以按照個人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難也容易,不適合的,容易也難,所以說修行是很講究的事情,絕不是僵化的,要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選擇方法,才能走對路,才能事半功倍,自然這裏最好有“明”師指點,過來人的經驗是彌足珍貴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有那個福氣。
那麽我們自己不知道如何修又找不到好老師的時候怎麽辦呢?別急,佛早已為我們想到了,他說:以戒為師。戒律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是不會教我們走歪路的,隻要按照戒律的要求慢慢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一定會走上修行的正路。這是最穩妥的修行方法之一。
如果從世俗的角度看,佛家的修行方法裏,律宗是最難的一派了,這也是律宗少有大師級人物的原因。自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道宣法師以後,恐怕也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了。畢竟,找出自己身體心理上的問題,再逼著自己改掉,實在是和自己過不去的一件事。要知道,從世俗的看法,人的快樂可大都是這些問題上來的。
其實,修行是很快樂的事,就象很久沒有鍛練的人,剛剛開始的時候,是會有些不習慣,也許還會覺得很痛苦,但是隻要上了路子,習慣了,就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而且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樂趣,有各種各樣的體驗,也就是道家說的如“山陰道上,移步換景”,目不暇給,而且快樂的讓人不願意出來,所以大菩薩又有一戒,“不住內觸妙樂”,不許你在裏麵快樂著不出來,不能因為隻顧自己快樂,就忘了自己還有教化別人的責任。
下次有機會,一定去嚐嚐這種酒,可惜現在的中國,多數東西都變了質,希望那酒,別就是剩了個好名字。
“好東西,當然想要更多”,每個人都免不了的。
貓貓是個妙人,看來做菜是很有一手的了,能娶到貓貓的,注定是要“幸福的不得了”了。
我喜歡做菜,水平卻是不及格,若有機會,一定是您下廚的,退位讓閑,我是毫不吝嗇的,也希望您別吝嗇您的手藝才好。
上次看微風兄的文章, 說到佛語裏麵說舍得。 沒有舍棄就不會得到。但是人生裏麵更多的情況是舍掉了, 有時候也沒有得到。 我是個貪心的人。 對自己喜歡的, 總要使牢牢的霸住, 唯恐一個不留神, 就不見了那份歡喜, 所以一次也交給的太多, 到後來往往弄傷了脾胃。 小時候,喜歡吃草莓, 姐姐疼我,用她的零花給我買了2斤, 她去上學, 囑咐我在家慢慢吃, 誰知道我貪心, 一口氣全吃光, 到了晚上發燒, 不過從此以後對草莓有些膩。不過舍了草莓, 在其他事情上麵卻仍然不長記性。 喜歡吃的一定要吃到膩, 大學的時候和同寢室的室友找遍全上海據說好吃的生煎(到現在弄得我有點奇怪, 每次吃自己做的,總會和小楊生煎,大壺春的比, 回去吃的時候, 還要和自己做的比, 樂趣有是有了,但是最後往往是朋友們讚不絕口, 我自己倒是沒了食欲)。所以從這個意思上來說, 如果我當時少了點挑剔, 說不定每次回去吃生煎的時候的樂趣就會多一點。
對於感情, 往往也是, 喜歡一個人, 就急不可待的對他好, 也不去考慮他到底要不要者一份好。 雖然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是己所欲者, 人之所欲?(西方有話說, 甲之美酒, 乙之砒霜),從這點說, 我的好意往往說不定會害了別人。 所以有時候,喜歡一個人,倒是會想想,如果我是他, 他會不會覺得我喜歡他是令他快樂的事情, 如果不是的話, 倒是害了他, 給他添了負擔。 索性不說出來的好。
說到這裏,想到一個朋友。 他做菜很好吃, 但是也有一樣規矩, 就是別人家的菜, 如果不是很熟, 他是不會去碰的。所以往往有時候某人要請他客, 他就先申明, 先叫我嚐一下 ,要是不好的話,那天我在你家做菜。 所以,有時候我請客, 如果有他在, 他肯來,我倒是很樂意,因為可以省心省力,不過他認可我包的湯, 也算給我麵子。 他是舍了省力, 得了滿足大家的味覺。 很想問問他,要是在國內, 是不是他回自己開個飯店。
所以懂得舍得的人, 在我看來,是心中有自己的原則的。 沒有那些規矩, 他如何判斷那些要舍,哪些要得呢?這也許就是微風兄說的“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