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車行在路上,仿佛行在水中。
並不是因為夜涼如水,隻是那聲音,低低的,輕輕的,偶爾翻個小花兒,仿佛小溪的水,潺潺清流在靜靜的夜裏。
風掠過額頭,驚起幾絲頭發,耳跡的聲音也就有了伴兒,不再孤單。
前方的街心,跑過一隻貓。
它低伏著身子,仿佛匍匐的樣子,腳步卻快的很,一下子就溜進了小巷。
我一時興起,就“喵”了一聲,也不知道它聽沒聽見。
濃濃的夜色裏,早已經沒了它的影子。
路過巷口,我往裏瞄了一眼。
它正蹲在那裏,扭了頭,向我的方向看來。
似乎正在找尋它的同類,也似乎在等待誰的出現。
又或是在奇怪:哪裏的野貓啊?怎麽聽起來不象本地口音。。。
出了大路,拐上小路。
街燈稀疏了些,遠遠的,隻餘了數盞。
夜空一下子顯現,星星也突然冒了出來,明亮的仿佛驚豔。
那邊,七顆,勺狀的,是北鬥星了。
順著勺口延長,自然是北極星了。
另一邊的那顆大星,應該是織女了。
那邊三顆小星,自然是苦等佳節至的牛郎了。
夜朗星明,心遠目朦。
不由得想起幼時,鋪一張涼席,在院子裏納涼,爺爺教我認星星的時光。
田野吹來的熏風欲醉,依稀那時的清香。
耳邊爺爺的話語回響,仿佛那夜的悠揚。
從來和文字無幹的姐夫,也寫來的信,拽了句文。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眼睛不由得酸。
遠遠的家近了。
而歸途正長。
很感謝你把這些貼過來,知道我比較懶。
其實真的不敢說什麽,因為我對羅素並沒有特別的了解,除了以前學生時代的浮光掠影外,也就是受你影響多了解了些,說起來,還應該是你的學生才對。
我為何而生那段兒,寫的真好,文字看來也有激蕩之氣。
老實說,我對一些所謂的學者之言並不怎麽感冒,因為總覺得他們並不夠通達。似乎他們站在一定的高度在看問題,卻往往並不能持平而論,用一種文化的評判標準,來分析另外一種文化,可以,卻未必公允,因為視角的不同,結論自然迥異。很簡單,如果以我們中華文化的角度,西方文化的很多東西,不過是無聊加笑話。就象從西方角度看我們一樣。
用魚的生活感受,來評判猴子的習慣,是要鬧笑話的。所以我就不亂說了:)
Bertrand
Russell
Autobiography
Prologue
What I Have Lived For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 – at last –
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a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p.1 Russell
序:我為何而生——追求和悲憫
和≠paleink的饒舌
這三年以來, 除了專業科,羅素先生的著作應是我的第二嗜好,3年前,我有幸得讀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酷愛其文字之粹美, 思想之深廣,很少有日子
我不讀
它,想到它。是它,把我帶進一個前所未見的奇境去探索。讀他的書是思想做Roller
Coaster的時侯,愉悅地滑行著,跳躍著。
這些陸續寫的文章就是隨時看和隨時想所得到的一點收獲,在這篇文章裏我就想把一點心得分享給你。在寫它
們的時候,我一不敢憑空亂構,二不敢道聽途說,力求做到謹慎切實。出於平日工作的本能反映,寫這類的文
章免不了引經據典,有幾分掉書袋的氣兒。假若我把這種科學的態度丟開,在做我的Projects中,'摘'了別人
的論點卻未放引文,這將是一件穢行醜跡,結局就是被學校Kick out,卷席走人。我相信我寧願要一篇看起來
有掉書卷氣味的文章,不願被kick out。(因為我見到同學的一個朋友在英國top 5的學校因文章中的一段話
沒放引文(reference)被kick out。所以,這一類的文章和平時的隨筆出現了一定的距離感。孰知才疏學淺,
不敢妄加議論,隻是自己所理解的進行翻譯和稍加介紹, 我希望這對羅素感興趣的朋友有一些作用。
思想、情感與人生
羅素先生是一個智者,在二十世紀的大思想家當中, 恐怕找不到其他人能像羅素(Bertrand Russell)那樣
善於準確,生動,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思想的。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深刻,他論說的問題是如此豐富多樣,它不僅僅
局限於研究哲學或數學的專家所專享,隻要是對自己、對生活有所期求的普通人,都能從他所言中得到啟迪。
(1)人之所以為人,不隻因為他/她具有思想,而且還有豐富的情感;靈魂與肉體是人真實存在的本質。
——羅素對人生世相是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觀感,而這種觀感又是用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語言形式來表現的;這
獨特的思想和新鮮的語言形式融合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和諧的整體,能使讀者從玩索而生欣喜,產生愉悅。
羅素作品的妙處就在此。
(2)
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由一個心靈出發,去感動和啟發無數心靈的再創造
羅素的思想,是時代精神結晶而成的精華,也是他的一顆愛心經過思索、理解、體驗的產物。他為自傳所寫
的序言[我為何而生]是一篇自明本誌的文章,向世人敞開了他的心扉,有助於我們聽其言和觀其行。
對於Quantum對羅素先生‘道德’的質疑,我不敢說我能證了道,可是羅素先生一生都以捍衛科學的名義與
宗教作鬥爭,他以自然科學的發現和成果,以邏輯推理的論證反駁宗教的教義。他是一個堅持人道主義,支持
和平不肯降誌辱身的勇猛鬥士。羅素對中國人民懷著真摯的友好情誼,深深關懷著中國的命運,他公開譴責和
反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不義之舉,抨擊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心和侵略行為。羅素訪華歸國後,曾寫過題為
《英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蠢舉》的文章,受到英國政府的譴責;孫中山先生曾說過,羅素是唯一了解中國的英
國人。談到中國國民印象,羅素認為中國人的性格,或者說國民的氣質,留給他的印象,大多數他認為屬於優
點,但他也不違言我們的性格中有缺點,凡人都有缺點,正如我們眼裏的西方人一樣。但是拿這些缺點與優點
相比,中國人仍不失成為世界的優秀民族。
我為何而生
三種單純而強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
對人類苦難摧肝裂膽的同情。
這些激情像陣陣颶風,反複無常地將我
倦襲,帶向深痛的海洋,推臨絕望的深淵。
我尋求愛情,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帶來狂喜——它令我心醉到足以讓我常常會為了這短暫的歡愉而犧牲餘生。我尋求愛情,繼而是因為它令孤寂釋然——那裏顫慄的感知,越過塵世的邊緣,目堵著冰冷而不可測的無生命的深源。我尋求愛情,還因為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聖賢和詩人在夢想中描繪的天堂的神秘縮影。這正是我所追求的境界,雖然他對於人類的生活顯得過分美妙了,而它卻是我最終在愛情裏找到的東西。
以同樣的激情, 我追求知識。我渴望理解人類的心靈。我想知道星星為什麽閃耀。我試圖領悟畢達哥拉斯的力量,這個使得‘數’成為變動不居的世界的本質的力量。在這方麵我有所得,但所獲並不很多。
愛情和知識,在其最大的可能中,將我引領到天堂。而悲憫之心總是把我帶回現實的人世間。痛苦呐喊的回音, 在我心中廻蕩。忍饑挨餓的孩子,被壓迫者欺淩的受害者,被子女視為負擔的孤苦無助的老人,以及這個孤寂,貧窮和痛苦的世界,乃是對於人類生活的理想的一種譏諷。我期盼減少苦難,但我無能為力,同時亦深受其害。
這就是我的一生,一個對我而言沒有白活的一生,倘若上蒼賜機會於我,我願意再這樣活一輩子。
≠paleink譯
錢老先生在[談藝錄]中有雲: “新舊中西,隻有取長補短的一法, 要緊的是 “打通”而非 “打倒”。錢先生說,使異物與我同體,生肌補氣,殊功合效;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與古今中外無町畦。” 阿九先生的[讀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全球倫理》]的這篇小作,以我所見,深入淺處,頗顯卓見,我想阿九和讀者當不會反對把它轉錄在此。
讀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全球倫理》
2005-02-05 12:25:38
要點摘抄
1。他在武漢大學演講時說:今天在我們文化中國還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乃是西方“啟蒙心態”下的“人文精神”通過中國社會的改造成為中國重要的意識形態,這種啟蒙心態在我們心裏所引起的影響力要遠遠超出傳統文化。
2。他認為,這種“人文精神”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即以人為中心,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是從一‘啟蒙心態”發展起來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比較突出強調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從工具、目的的角度來理解理性的,就是強調理性有沒有實用性,有沒有價值,對我們有沒有用。假如沒有用,則這種理性對我們就沒有價值。這是一種強烈的物質主義,是一種科學主義,是一種實用主義。而其後麵所根據的重要理據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富強是價值,不能富強就是非價值。人類中心主義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反對神性。
3。儒家的恕道和忠道原則可以與這種觀點配合。這兩個原則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們代表儒家傳統的基本原則。
4。1993年的世界宗教議會得出了兩個原則:其一時有漢斯-昆提出了恕道原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個則是人道原則,把人當人看,不要把他當物看,即使是敵人也要承認他是人。
5。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是涵蓋性的人文精神,而和“啟蒙”之後發展起來的排斥性的人文精神有極大的不同。所謂涵蓋性的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麵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的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如果要用陸象山的話來講,就是要“十字打開”。
6。人心和天道的關係就是終極關懷的問題,這是如何取得天人合一的問題。但它的客觀存在所展示出來的人文圖像是一個涵蓋性的,這個涵蓋性的圖像不排斥宗教,不排斥神性,不排斥終極關懷,同時要和自然保持和諧,這與啟蒙以後發展起來的、也就是在我們的文化心靈裏麵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的那種人文精神--狹隘的人文精神、排斥性的人文精神是截然不同的。現在在我們心裏麵發生重大影響的人文精神乃是整個對精神文明,對宗教,對整個終極關懷的課題不聞不問的人文精神,它對自然采取的是一種掠奪的和衝突的態度。如果說要重新發掘傳統資源,最重要的課題是怎麽讓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如大乘佛教、道家、道教、比較屬於精神性的儒家等這一類的傳統能夠得到現代的合法性。
7。(儒家傳統)不是一種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經過西方現代性嚴厲批判而能夠取得現代性的傳統之一。
8。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對中國傳統的批判,是從黑格爾以來歐洲中心主義立場來進行的。
9。中國學者經過長期的反思,希望從中國傳統中找到一些值得驕傲的東西,有現代意義的東西,結果一檢查,很多大的思想家都不能過關,有一度,大概隻有六七個人是可以過關的,大約從荀子到王充,再跳到劉禹錫,從柳宗元一下子跳到張載、王夫之,再跳到戴震、章太炎,再到魯迅,再到毛澤東,這是一個譜係,其他都是糟粕。在這個譜係裏麵第一個重要的思想家是荀子,但是,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荀子發展起來的不過是樸質的唯物論,荀子本人也隻不過是樸質的唯物論者。
10。他說,中國呼喚公眾知識分子(一個最近處於風暴眼中的詞匯)。公眾知識分子就是關心政治,參與社會,而且對文化有抱負、有敏感的一些專業人士。這些有人文關懷的專業人士在社會生活中體現著廣義的人文精神。
So, Coasters of the Future rock a way of life on
哲人已去,精神尤存
Reference:
Bertrand Russell (1998) Bertrand Russell Autob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阿九 讀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全球倫理》
阿九的BLOG ">href="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02&postID=1068"
target=_blank>阿九的BLOG
錢鍾書(1981) <談藝錄>
2005-02-13
-----------------------------------------------------------
大家都是啊,新春快樂,天天快樂!
佳節安康,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