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砍柴歲月

(2007-11-05 10:16:23) 下一個

                                                                 

                                       砍柴歲月  

家在農村免不了要砍柴,過去人們沒有煤炭,更沒有什麽液化氣。柴火成為農村的主要燃料。砍柴成了許多人童年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為山上就有很多柴,因為砍的人多,一重山和二重山根本砍不到柴,要砍就要翻越好幾座山嶺,才能砍到柴。天剛朦朦亮,約幾個小夥伴,赤者腳,帶上砍刀。還有扁擔,繩子,就出發了。爬山越嶺,起碼要走二個小時,才能找到柴源,如果想要砍到好的柴,還要到懸崖絕壁的地方,才能砍到。

       到了有柴源的地方,我們就分開了,大家就開始各自去砍柴了。砍柴是很累的活,我童年時,大人都去生產隊掙工分了,砍柴的擔子就落在我們小孩子身上。我們星期天要去砍,寒暑假要去砍,幾乎沒有去念書,就要去砍柴。不僅自己家裏燒,有時還要把柴挑去賣,掙些錢交學費。

       在山上砍完柴,一般要到十一二點了。這時真可謂筋疲力盡,那年頭,許多人飯都吃不飽,肚子餓了,隻能在山澗裏找些冷水喝,或者找些野果充饑,然後才有力氣把柴挑回去。說實在,上山容易,下山更難,山高路陡,肩上又挑著柴,一不小心就要滑到山澗裏去。

         因為各家各戶都要燒柴,我們那個村每天上山砍柴的人多達百來個,山上的柴越砍越少,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好幾百年人們就是這樣,山上再多的柴也是被砍的精光,

    山上都成為不毛之地。

         當年大部分人沒有鞋子穿,上山都是打赤腳,一雙8分錢的草鞋都賣不起,如果遇到誰的腳被刺,我們也會自己去找龍舌藍的尖頭,來挑刺,不然就沒有辦法回家,一般下山要休息兩次到三次,快到家時,這時家裏人就會去接擔,往往這時每個人都已經累得幾乎走不動了,如果有人接一下,就會輕鬆得多。如果家裏沒有人來接擔,自己也隻能堅持到最後。回到家,一般都要到下午一二點,才吃飯。吃得大多是難以下咽的地瓜米飯。

        有時,天氣不怎麽好,我們隻能在一重山砍柴,就不要走那麽遠,但低山一方麵沒有什麽柴好砍,二方麵砍的柴質量也不好,不耐燒,所以我們有時就會去偷砍樹枝,那時村裏有規定,偷砍樹指是要罰款的。到中午村的路口,就有人在那裏看守,發現誰砍了樹枝,不但罰款,還要沒收砍的柴,雖然這樣,砍樹的現象依然時時發生。當時,低山的地方可以說是草木盡光。為了避免被抓,我們經常中午帶飯去,砍完柴,就在山上吃幹糧,等到守路口的人走了,才挑著柴回家。

       這樣砍柴的歲月,大概有二十年左右,到了我念大學回來,還要上山去砍柴,一九七三年結婚後,還去砍過柴,第二個女兒出生時也還去砍過柴。砍柴對自己來說,是終生難忘的事。

       去年,突發奇想,想去重走砍柴路,想去回味一下,當年堅難的砍柴歲月。幾十年了,現在沒有人再用柴火了,各家各戶幾乎都用上了液化氣了。社會變化真快啊,與現在年輕人說,自己當年怎樣上山砍柴的往事,好象是天方夜譚。現在的小孩真是福啊。

         重新走在過去走過的山路,路依稀可辨,但全部長滿了樹和草,有的地方草長得有一人多高。古人說過,路是人走出來的。現在沒有人走了,自然不成了路。現在連一重山都沒有什麽人走,更何況是山高路陡的二重山,三重山,人跡罕見。走在草深林密的山上,想起砍柴的歲月,不免感慨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