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底在哪裏,參考凱利法則參與股市
(2025-04-07 09:44:16)
下一個
Kelly法則(Kelly Criterion)是一個用於資金管理的數學公式,常用於賭博、投資等領域,用來最大化長期資本增長率。我不知道底在哪裏,又不想錯過,隻好參考凱利法則分批使用彈藥。
一、Kelly法則基本公式
標準Kelly公式如下:
f^* = \\frac{bp - q}{b}
? f^*:建議投入資本的比例(相對於總資產)
? b:每單位下注可能獲得的淨收益倍數(即賠率)
? p:成功概率
? q = 1 - p:失敗概率
在投資場景中,通常使用改進版本:
f^* = \\frac{\\mu - r}{\\sigma^2}
? \\mu:預期年化收益率(期望)
? r:無風險利率(可以設為0簡化)
? \\sigma^2:年化收益率的方差(風險)
?
二、用於加倉股市的實際操作
你可以這樣設計一個長期的加倉策略:
1. 計算Kelly比例
先估算股市未來的預期收益和波動率,比如:
? \\mu = 8\\%(年化預期收益)
? \\sigma = 15\\%(年化波動率)
? r = 0
則 Kelly 比例:
f^* = \\frac{0.08}{0.15^2} = \\frac{0.08}{0.0225} \\approx 3.56
這個值超過1,表示應該全倉甚至杠杆。實際中我們通常**使用“半Kelly”**來控製風險,避免過度樂觀。
所以:
? 使用 50% Kelly:投入比例為 1.78(即最大可接受的杠杆為1.78倍)
? 你可以理解為,在可投資資產中(剔除生活現金儲備),始終保持約1.78倍股票敞口。
2. 設立“購買力下限”
為了始終保持購買力,可以設定一個最低現金儲備(如1年生活費)不被動用:
? 假設你年支出為 100,000 元
? 則保留至少 100,000 元現金作為“安全墊”
? 其他資金根據Kelly比例分配到股票等高風險資產
3. 動態調整投資比例
每年(或每季度)評估一次市場的 \\mu 和 \\sigma,更新 Kelly 比例,適度加倉或減倉。
? 如果市場便宜(預期收益高),就增加股票比例
? 如果市場貴(預期收益低),就減少持倉,轉為現金或債券
可以用指數估值指標(如Shiller PE、風險溢價等)輔助判斷。
?
三、簡化執行策略(推薦)
如果不想複雜計算,可考慮這個簡化版 Kelly 加倉策略:
1. 每月定投,根據市場估值或走勢微調金額
2. 用一個固定比例控製倉位,如 50-70% 投入股票,剩下保留現金或低風險資產
3. 每年再平衡一次,讓股票比例維持在目標 Kelly 水平
4. 市場大跌時(比如跌超20%)額外加倉10-20%
5. 確保總資產中始終有一定比例(比如10-20%)是高流動性資產(如現金)以保持購買力
滄海一概不作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