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清失其滿,中日俄共逐之。

(2025-01-15 08:32:58) 下一個

回顧曆史,用今天的行政疆域,觀念標準去看隻是一個角度。如果以此為主要甚至唯一的角度就很容易成為井底之蛙的角度。從上帝視角或者火星人角度,則更客觀更全麵。

 

歐洲比東亞文明先進,一來是離文明的起源核心,東地中海地區更近,種子更好。這就牽涉到三千年前東地中海文明在獨霸世界五千年後崩散的問題。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印度,乃至三星堆殷商都是那個時間段興起的。這個就先不展開了。二來更主要的就是能夠大規模發展貿易。貿易能夠激發技術創新,促進文明進步。三就是地方自治性強,文化多元化,等於保證了競爭的充分性和各種嚐試的實踐力度,進一步推動文明進步。

 

在東亞總體上自然不具備這些條件。但是局部而言也不是沒有。或者說至少在古西方文明傳播到東土的早期,或者影響比較重的地區,封邦建國而不是大一統的社會秩序還是有的。比如說先秦時期,以及秦大一統以後的非中原地區。

 

到了清代也是如此。大清按照歐洲的標準而言,其實是個加盟王國或者聯合王國。順便再說一下,看曆史用現在的行政國家疆界來比較是嚴重錯誤的,至少是非常偏執的。這種比較其實更多不是曆史,而是曲線救國地對比當前政權,屬於政治經濟學,而不是文明文化曆史比較。文明比較應該更以自然地理疆界為主導,以文明圈之內外,或者交流的緊密程度為主導。比如說東亞和南亞,而不是中國和印度。

 

大清聯合王國的英格蘭就是滿洲,蘇格蘭愛爾蘭類似於蒙古,中原類似於印度。所以大清皇帝對於滿蒙是汗,對於中原是皇帝,兩者是兼職。就如英王兼職印度皇帝。英國和印度並不是統一的國家。至少是一國兩製。大清在滿蒙疆藏是封建製度(屬國,公侯),在雲貴兩廣等是半封建製度(高度自治,總督特首),在中原江南是大一統(編戶齊民,幹部下鄉)。

 

大清倒台後,這些統轄地區其實也就散掉成多個本來就互不統屬,語言文化製度也大相庭徑的獨立地區。或者用時髦形容詞來描述就是,大清的各個前殖民地地區覺醒獨立。就如奧匈帝國的分裂,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墨西哥帝國到中美洲聯合省的分裂等等。其實所謂的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分裂的進程中時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又統一成為今天的中國。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滿洲的爭奪。

 

大清如果是徹底被推翻了,分裂可能也會更徹底。但是袁世凱挽救了這一點,而且英國太上皇因為怕麻煩,也支持了袁世凱。畢竟大印度也是在英國手上統一的。雖然英國是封建製最成功的,但是也是知道大憲章是怎麽來的。自然也是知道大一統殖民地統治起來,要比一堆土國好辦。至於殖民地能不能更好發展,大清什麽時候願意中原人人獨立自主。所以中華民國是以遜位禪讓的名義從大清全盤接收疆土的,而不是中原從大清獨立的早期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理念。說白了就是雞澤貪心唄。但是統一分裂這種事最終還是打出來的。

 

滿洲這個地方原本是應該成為奧地利土耳其的。但是一來滿洲入關把自己坑死了,結果滿洲極大空虛。二來就是中日俄三方交力,沒有能形成平衡,也就沒有了滿洲在夾縫中生存下去的空間。

 

滿洲就移民數量而言,中原移民最多,日本移民其次,俄國移民最少。所以也可以說滿洲並不一開始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另外民國繼承大清,有法理上的優勢。但是馮玉祥在蘇聯的鼓動下,驅逐了清廷,實際上撕毀了條約。類似於香港曆史文件說,中國人從來就是這麽無信用。所以這個法理基礎其實也基本沒有了。但是就和香港一樣,最終還是武警說了算,而不是百萬遊行者。

 

所謂日俄移民少也隻是相對而言,絕對數量也是很客觀的。而且日俄移民的質量和背後的支持,也遠高於中國移民。哈爾濱直到改開其實是個俄羅斯風格的城市。整個滿洲的亞洲第一工業區的成果也主要是日本人的手筆。

 

如果日本不是明治維新迅速崛起,滿洲早在一戰前就會落入俄國的手裏。同樣沒有俄國等的壓迫,南滿在甲午戰爭中就會割讓給日本了。日俄戰爭以後到一戰,俄國在滿洲的勢力大幅度下降,日本基本上控製了滿洲。一戰後是日本兼並滿洲的最好時機。但是日本沒有能及時妥協美國,而且糾結於山東而忽略鞏固滿洲,錯失良機。到後來歐洲列強尤其蘇聯緩過勁來,日本就被牽製了。

 

其中蘇聯大規模援助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等,幹擾和牽製日本。其副作用就是烏克蘭大饑荒和蔣介石大中國主義的崛起。實際上蔣介石是最抗日,或者說對滿洲最念念不忘的中國人的代表。如果蔣介石認同中國即中原的大明疆域基本概念的話,而不是貪心大清帶來的疆域的話,那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是基本上可以避免的。三十年代的黃金十年可能變成黃金百年。作壁上觀二戰,然後分享戰後發展紅利。當然也許不過是西班牙土耳其的混日子水平。必然失去滿蒙疆藏,甚至巴蜀兩廣都會高度自治。畢竟沒有抗日抗蘇的大一統名義,收編地方統治地方會困難很多。

 

反過來說,如果日本不抗美抗英,而隻是抗蘇。當然還的給英美當小弟,挺委屈的。但是滿洲朝鮮韓國台灣是可以保住的。當然賭一把也可能打敗大清沙俄。蔣賭一把丟了整個中國,但是也讓毛的中國拿到了滿洲。所以曆史是有很多種可能的。

 

如果蔣不進軍東北,是可以和斯大林達成協議的。實際上美蘇的三八線不僅僅是朝鮮半島的。蔣介石其實就是另一個李承晚。挑釁的小弟越過了大哥的紅線,結果美國大哥不管了,蘇聯大哥太管了。當然蘇聯大哥最後也沒有拿到滿洲。這其實也說明買賣是可以達成的。當時東亞兩大經濟中心,上海和滿洲。蔣具有上海,毛或者更可能的抗聯具有滿洲,分屬兩大陣營。又各自不具備挑戰自己大哥的實力。也就平衡相安了。

 

但是蔣的野心,先是抗日把上海打爛丟失,然後抗蘇把滿洲打爛丟失。又因此讓中國整個陷落,產生更大野心家。毛同時抗蘇抗美,上海滿洲都爛掉了。改開以後上海還算恢複,但是也耽誤發展幾十年。滿洲則一蹶不振。

 

其實對滿洲普通民眾而言,也並不需要也不認同大一統。關外的日子比關內的日子當年好太多。被日本人統治,難道比梳辮子更難?還是比被土八路統治更慘?滿洲的工業是日本投資建設的。蘇聯搶了一批,中國搶得更多。從滿洲人角度而言,誰好誰壞?跟著日本可以到上海去看豪車,跟著中國隻能去上海當三陪。

 

說到底還是滿洲人自己不夠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立場的曆史觀就是大漢族主義。可是中國有多少地域你也是靠著膀大腰圓人多勢眾占有的,沒有“世世代代”。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作者引用的是曆史學家證明的事實。

反對者引用的是民族主義者和中共編造的東西。




反對意見
sce 回複 悄悄話 瞧這淡扯的,馮玉祥趕走了溥儀,等於推翻了協議,中國失去了統治滿洲的基礎?那布爾什維克宰了老毛子沙皇全家,蘇聯的領土範圍應該退回到莫斯科大公國成立之前?別國即使發生了內亂,不是你撕毀和前政權簽署的國際條約,趁機侵略的借口。老毛子這種為自己侵略行為找的垃圾借口自己都不好意思常用,所以一般采取從內部鼓動騷亂,承認其獨立,再逐漸蠶食吞並的辦法。所以這次要是老毛子徹底解體,土共真有種奪回失地,那也不能非法武力占領,哪怕這是你以前被侵占的,而應以重新簽訂條約的方式確定。當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說的是要和明朝爭奪天下,可沒覺得自己是侵略,那時候也沒有中國這個說法。滿族人並沒有把自己當外賓,關內姓朱的能統治,姓愛新覺羅的也可以,打輸了就退回東北老家封建割據。滿洲剛開始也不是一個地名,而是滿族人的自稱,是倭人首先把滿洲當成一個地理概念的。
沉湧科學路 回複 悄悄話 分析得很有趣。在滿洲的中日俄三國演義最終是最弱的中國保住了滿洲。確實,日本人太貪心,本來日俄戰爭已經贏了,卻不好好經營同化鞏固,卻向著更大的野心發力,結果又退回到原點,到頭來一場空。最終還是因為胸懷和文化不夠,貪心不等於心胸。
祁連山 回複 悄悄話 1. 關於“中華民族是捏造的”
反駁要點:中華民族並非捏造,而是多民族融合的曆史產物。
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曆史過程: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對數千年曆史發展和文化融合的總結。
中國曆史上長期以中原地區為核心,與周邊民族進行交流、融合,例如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的互動,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概念的正式提出:

清末民初,為應對內外危機,梁啟超等思想家提出“中華民族”概念,以凝聚多民族的認同感。這一概念在曆史中被驗證為有效,幫助中華民族形成對外一致的立場和行動。
“中華民族”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和文化共同體,而非狹義的單一民族定義。
民族的“想象共同體”特性:

根據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觀點,所有的民族都是“想象的共同體”。現代民族國家概念無一例外地是通過曆史敘述、語言、文化認同等塑造出來的。中華民族的概念並不比其他民族的認同更“虛構”。

2. 關於“美國是以公民而非民族概念立國”
反駁要點:美國雖強調公民身份,但民族認同在美國同樣重要。
美國的民族認同:

雖然美國建國強調以憲法為基礎的公民身份,但“美利堅民族”的概念也廣泛存在。例如,美國人民對“美國夢”、自由和民主的認同構成了美利堅民族的文化基礎。
美國的早期發展同樣受到民族主義浪潮的影響(例如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隻是民族認同更多體現在文化和價值觀層麵。
“公民”和“民族”並非對立:

美國的公民身份建立在特定的民族敘事之上,例如崇尚個體自由、平等和多元文化。這些價值觀塑造了“美利堅民族”的獨特性。
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雖然路徑不同,但都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秩序。以公民身份為核心的國家和以民族為核心的國家並非相互排斥。

3. 關於“漢族其實也不存在”
反駁要點:漢族是一個多元統一的文化民族。
漢族的多樣性:

漢族並非單一血統或文化群體,而是一個通過曆史上的文化融合和認同建立起來的民族。不同地區的漢族人因地理環境、曆史背景和方言文化差異,形成了豐富的內部多樣性。
“東北人”和“廣東人”的差異,正體現了漢族作為文化共同體的包容性,而非否定漢族存在的理由。
漢族認同的基礎:

漢族的核心認同基於漢字、儒家思想、傳統文化、曆史記憶等,而非純粹的血統或地理劃分。這種文化認同讓漢族在千年的曆史中保持凝聚力。
在曆史上,許多“非漢族”人群也通過文化認同融入漢族,例如唐代的胡人和元代的蒙古人。

4. 關於“文明與地理差異的必然性”
反駁要點:地理和曆史對文明有一定影響,但文化和政治選擇更重要。
地理與文明的關係:

地理條件確實會影響人群的生活方式(如農耕與遊牧的差異),但不能決定文化優越性或“文明程度”。“黃河流域最容易奴役”的觀點是地理決定論的偏見,忽視了文化和製度因素。
文明的動態性:

中國的統一製度和大一統觀念並非“奴役”的結果,而是基於特定曆史條件和地緣政治需要的選擇。例如,漢代通過郡縣製加強中央權力,促進了長期的穩定和繁榮。
所謂“嶺南人不符合漢人標準”等論斷,反映了對漢族包容性和動態認同的誤解。

5. 關於“中華民族概念是為了套用民族國家理論”
反駁要點:中華民族的提出與民族國家理論有一定關聯,但其背後有深厚的曆史基礎。
應對內外危機:

清末民初,“中華民族”的提出是為了應對列強侵略和國內分裂危機。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一個多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是為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抵抗外來壓力。
法國革命或民族國家理論可能提供了一些思路,但中華民族的曆史根基遠早於近代民族國家理論。
文化認同的延續性:

中華民族的形成建立在共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包括儒家思想、漢字、春節等傳統。這種文化共同體並非近代才被“發明”,而是通過曆史上的不斷交流與整合形成的。

6. 關於“美國黑人類比漢族的說法”
反駁要點:漢族的形成和美國黑人的曆史經曆完全不同。
漢族是曆史融合的產物:
漢族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的結果,包括南北方漢族之間的差異,最終在文化層麵達成一致。
美國黑人的身份背景:
美國黑人主要是因奴隸貿易而強製遷移到北美,失去了原始文化和語言,與非洲國家的聯係被割裂。將這種背景類比為漢族的形成是完全不恰當的。
cager8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那兒“先有中國”了,夏朝是中國嗎?天說的,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中華民族這個詞本來也是個捏造詞匯。先有中國,中華民國,後有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作為民族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它的根本意思就是在中國政府統治下的人。這是為了套用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國家概念,給自己找的借口。美國革命比法國革命更早,理論建設政府結構也要好得多。所以從來是以公民概念而不是人民民族概念立國。美國不需要美利堅民族的自嗨,照樣引領世界。至於漢族其實也不存在。東北人和廣東人的差別比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差別大多了。漢人的真正含義就是被大一統編戶齊民統治的人。類似於美國黑人,誰知道是剛果人還是津巴布韋人。二哈和金毛都一樣。粗粗分開,南陽人嶺南人北緯25度以南的人,漢代血統比例可能最大,卻是非常邊緣或者不怎麽符合今天漢人標準的人。長江流域的人,也不很漢人,但是卻最愛做漢人,因為最能做漢官。黃河流域的人可能最漢人,但是也是最沒有出息,最容易奴役的人。其實都不是一個民族。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hhh' 的評論 :
你這基本上還是戴季陶給蔣介石創造的大中國曆史理論。在共產主義理論在中國徹底失敗以後,被中共繼承。是先定靶子,後找材料的玩意兒。努爾哈赤和明政府的關係,可以按印第安部落和美國政府的關係來理解。而且滿蒙疆藏從來也沒有達到郡縣製或者大一統製的水平。反而是更類似於歐洲領主的效忠自治製度。你忌諱屬國這個詞,也是大一統思維的餘毒。也許改成屬幫你會感覺更好一些,但其實也沒有根本區別。你腦子裏對國家,政府的唯一概念,就是大一統模式。理解不了在人類曆史上,大一統模式是極少數現象,而且基本上都在東亞中原地區。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有見地,分析到位,有受教感。
ahhhh 回複 悄悄話 你對很多曆史了解不準確。首先清朝努爾哈赤是明朝屬臣,他入京的旗號是勤王,趕走李自成。當然這是鬼話。但是滿洲是中國的,隻是不是漢人的。清取代明,是造反不是外族入侵。
清朝對滿洲,新疆,蒙古的直接統治從乾隆開始。他們不(再)是屬國。西藏從乾隆後是半自治。
清朝從中期以後,與漢人士大夫集團勾兌成功,所以即使在風雨飄搖的1860年也受到漢人的擁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