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7)
最近的兩個國際事件,進一步顯示了聯合國已經近乎名存實亡。一個是G7會議的大放光芒。一個是台灣加入世衛努力的再次失敗。
聯合國的一國一票製和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在二戰後倒不失為一種不錯的妥協。畢竟兩大陣營當時也算得上旗鼓相當。互相拆台也影響有限。畢竟真正起作用的是華約和北約各自內部的談判。聯合國是兩大之間的鬥爭與妥協的地方。本質上各有一票罷了。
冷戰以後,一方壓倒了另一方,反而使得聯合國更難有所作為。因為弱勢的一方基本沒用希望成事,但是足以壞事。所以沒用了雙方交換成事的條件,隻剩下了想成事的和想壞事的。而壞事容易得多。結果聯合國越發一事無成,成為混飯吃的官僚機構。
這其中的主要問題就是聯合國的投票權分配十分不公平,沒有和各國的實際貢獻和影響力掛鉤。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向應該是按照世界聯合政府的方向改進。
小國一票,中大國則按照人口地域經濟規模等劃分為若幹省州地區,一個地區一眾議員票。另外主要撥款國按照撥款的比例,獲得相應數目的參議院票。這些票可以以大國或者國家聯盟為單位代持。一般議案半數通過,重大議案要三分之二通過。這樣可以保證有深刻分歧的議題,依然有事實上的否決權。但是又不能一意孤行阻擋大勢。
同樣,一人一票的所謂先天平等也是違背事實的。個人貢獻和影響力也是應該考慮的。即所謂不納稅無代表權的雙向原則。個人有基礎一票的投票權,然後再加上過去兩年繳稅的累進稅率所伴隨的附加投票權,再加上對社會特殊貢獻的功勳投票權。這樣的選舉才能真正反映社會的指向,才有可能真正公平和減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