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香港在新舊冷戰中的位置(上)

(2019-10-25 15:04:36) 下一個

二戰後,共產主義陣營空前強大。由蘇聯一個國家,發展出了兩大塊。一塊是東歐華約諸國,一塊是東亞東南亞。這兩大塊都是由於靠近蘇聯,便於支援滲透而發展起來的。

 

而一個明顯差別就是,東歐國家基本上是被動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本國的精英和民眾多數並不喜歡社會主義,但是蘇聯坦克壓過來了,也沒辦法。但是心裏總是想著怎麽反抗蘇聯的。從柏林危機到柏林圍牆,從匈牙利事件到波蘭工會,此起彼伏。歸根結底,東歐雖然落後於西歐,但是工業化水平,分權製傳統都使得社會主義不得人心。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長期的徹底分權製的理想。列寧的社會主義隻是短期的分田分地。貧民遊民分點過了眼前再說。中產更在意自己的那點能長期持有。

 

所以東亞這幾個社會主義國家更多的是主動引進社會主義。這些國家相比東歐國家,貧窮落後得多,而且更多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有更強的民族自決意識。從精英到民眾普遍存在用列寧主義指引自己,打跑殖民者,分掉殖民者財富的心態。土著民普遍把殖民者的財富差異簡單地歸結為對土著的剝削,沒有看到在殖民者來以前土著更窮,把殖民者趕走以後,土著除了剛分田地的時候乍富了一把,然後還是貧窮。他們沒有認識到殖民者的富有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其背後社會體係的富有。殖民者能夠發現土著不能發現的財富。

 

然而越是貧窮落後的社會就越是容易急於求成,越是排外。在二戰中被德日嚴重打擊的英法殖民地世界體係,終於也在美蘇的進一步壓迫下,徹底終結。隻不過美國的方案是長期經濟解決,而蘇聯的方案是短期武力解決。美國的方案在經濟基礎比較好的地方普遍取得了成功,反之則比較失敗。而蘇聯的方案則正好相反。

 

當時美國在中南美基本掌控,在歐洲在意識形態上是戰略攻勢,在中東中亞南亞非洲是戰略防禦到僵持,而在東亞東南亞卻節節敗退。美國不得不兩次親自出馬來穩定局勢,而蘇聯在歐洲也不的不主動出兵鎮壓了一次。

 

相比之下韓戰還可以說是打平,越戰美國普遍被認為是敗退了。但是實際上戰略上講並不那麽簡單。在二戰後的民族主義浪潮中,菲律賓,印尼,馬來,泰國,緬甸等國在五六十年代也是相當不穩定的。美國雖然沒有守住印支,但是也算成功遏了列寧主義的進一步擴張。嚴重殺傷了越共力量,損耗了中蘇的力量,為四小龍的崛起打下穩定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