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12)
彈個鋼琴,爬個藤,當個醫生就是富人了嗎?可真不一定。
民主黨左派劃分富人的標準,一般是收入。前1%的戶收入起碼得四十萬刀每年。如果在繁華地區,機會多,消費也高,沒有七十萬是達標不了的。就是老中,達到這個水平的也不多。而收入多少算是窮人呢,15%一下大約是兩萬刀每年。換句話說,中產的上限下限,廣義的講,從四十萬到兩萬,上下差二十倍。稅後,大約差十倍。
那麽問題來了。收入高多負擔,這個概念是不錯。但是關鍵是,多少是個頭。是不是大家都平均了才合適。四十萬收入的已經交了二十萬的稅,兩萬的一分沒交。是不是因為二十萬的稅後比兩萬的稅後仍然多很多,就應該在各種費用比如學費上二次加稅,變相加稅。這樣做是否合理合法?或者,如果消費價格/消費稅隨收入而波動,是否還要收所得稅。又或者,消費稅的所得稅化,在技術上又如何實現。對富有的人多收學費,但是對收入二十萬和收入四十萬的收一樣數額的高學費豈不是讓收入四十萬的實際上逃稅了呢?
實際上的確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真正的富人其實交稅率反而少。這正是民主黨左派的瞞天過海之計。真正的富人標準應該是財富,而不是收入。前1%的戶財富起碼是兩千萬刀。最低15%的最高戶財富是兩萬刀。上下差一千倍。資產收獲,(注意,不是收入)達到每年四十萬的財富要求要多少呢?大約七八百萬。達到稅後二十萬則隻需要五百萬左右。五百萬大約是前5%財富的門檻。老中達到這個門檻的不少,但是也還是少數。
也就是說,老中的大部分,按收入分在前5%上下,按財富分在前10%上下。算是走在變成富人的路上,但還不是富人。而從稅率而言,卻恰恰在最高峰上。既比比老中收入低的稅負高,也比比老中財富多的稅負高。所以中產的定義和劃分的本質意義就稅收的尋找合理借口和征收對象。
以工薪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就是中產。這個概念一萬年不能變。以工薪收入而不是以資產收獲,而劃入富人行列的,都是替稅羊的幹活。得個假名虛名,實際利益卻大大地受損。真正有千萬以上資產的大佬都藏在民主黨背後呢。把手一攤,對窮人們說,你看,我們對富人征稅了。說著指向醫生,馬工。
大家都知道中產是國家的中堅,靠薪資過活,負荷最重,麵臨萎縮。絕大部分中產也遠沒有文中說的那麽富有。兩黨策略都是選舉時拉攏中產,口惠而實不至,回避絕大多數中產的利益訴求。40萬雖非真正的富人,但若共和黨一味將中產“向上扭曲”的話,隻會暴露出漠視大多數中產利益的麵目。你若離開了大多數,這選戰還有什麽指望呢?隻好靠相互抹黑、比爛了。
看來得多買些漂白粉啦。
華人中產兢兢業業,遵紀守法,省吃儉用,自己的孩子上學還被歧視,學費還不少交,作為亞洲人得不到一丁點的照顧,反而被社會歧視(亞男最慘,可以被黑白墨公開嘲諷)。
就這樣,還跟在民主黨左派後麵吃屎。保守派也歧視,但至少在多幹多得,法製健全的製度下,華人有可能生存的更好。動不動拿白人至上來嚇人的基本就是觀念老化。白人至上更不就沒有市場。不過等各種“少數民族”至上鬧過了頭,白人至上說不好就冒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