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華人投票的和拉票的都認為群族政治是政治的決定性因素。
基於這個思路,拉票的認為要走所謂少數族群路線。認為華裔是少數族群的一支,然而人數又不足,所以天然地延伸到其它少數族群。而所謂少數族群(其實人數一點不少,絕對比華裔多),的階級組成和利益訴求其實和華裔是完全不同的。華裔候選人在族群和階級上都不切合。為了獲得支持就不得不更加激進地許諾利益,飲鳩止渴。完全背叛自己的族群和階級,失去根基和信用。
同樣,希望華人參政的人,投票的,首先想到的還是人政,想的還是這個人是不是華裔。以為是華裔就該支持,就會代表華裔的利益。而不是認真地去查看其政策是否的確符合自己的要求。結果華裔候選人就把華裔的票當做理所當然,更加肆無忌憚地出賣華裔利益。而符合華裔利益的候選人也對華裔心灰意冷。認為華裔還是停留在人情社會,根本沒有理智判斷,不必也不能爭取。最終惡性循環。
華裔的參政必須是認真積極的參政才會有希望。積極投票是起點,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維護社區(在美國就是階級)利益,就是維護自己利益,群族利益的起碼要求。
而參選的華人也要同樣從笨功夫開始真正贏得選票。而不是簡單打少數族群牌華裔牌。泛泛地許諾一些福利是最容易做的。也是最容易有反響(起哄)的。但是又又幾個人真正相信你支持你呢?你的嘴炮破滅或者有更嘴炮的出來或者有人家本階級本族裔的嘴炮出來的時候,就是你銷聲匿跡的時候。
反過來,爭取華人所在階級的支持就難的多,但是一旦得到也堅實的多。這個階級都是自力更生的階級,不那麽好用糖塊忽悠。實際上他們的訴求就是少發糖塊增加負擔。不沉下去做點實事是無法贏得尊重和認可的。
華裔參政的矛盾就在於,自我封閉努力學習工作,注重個人奮鬥爬藤之類的。卻一向忽略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忽略對體製建設和維護的關注。平時不接觸不貢獻,有了事又覺得人家排斥。猶如宅男宅女埋怨沒人和他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