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人類雖然是群聚動物,但是幾百人住在一起就夠了。為什麽要幾百萬人住在一起呢?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地分工合作。
農業社會,生產力低,剩餘價值少,養不起大規模的各行各業。加之土地分散,人們絕大多數必須隨著土地分散居住。所以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和需求都很低。所以城市化也很低。古代的大城市主要靠兩種支撐。一種是政治需要,統治階級集中的地方。一種是商業中樞。中國主要是前者,今天也是如此。歐美主要是後者。
分工合作又分兩大要素。一個是時間距離,就是大家溝通交通的最大成本是時間。一個是有效時間距離範圍內的人口基數和分布。隻有足夠的人口才可以產業細分和市場細分。換句話說,一個決定了工作機會,一個決定了消費體驗。
一般而言,五萬人口可以完成基本的產業分配,五十萬人口可以完成比較完整的產業分配。換句話說五十萬人口的城市,結構合理的話,第三產業服務日常生活不會比更大的都市差。大都市的特別服務對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也同樣不近。因為時間距離。
人們可以接受的日常交通距離最大是一小時。時間是有限的,跑路多了,別的事就別幹了。這也就是為什麽工業化初期,城市化壓力動力都很大。從一個村跑到另一個村,天都黑了。但是坐直升機就分分鍾的事。
所以,如果主要是步行的話,一小時距離是五公裏。自行車或者騎馬的話,十公裏。公交包括地鐵,十五公裏。注意,地鐵隻是公交的一部分,必須配合汽車,自行車,步行,電梯等,綜合起來。市內高速公路網,一小時距離可達五十公裏。
如果步行都市,單元麵積二十五公裏,人口密度達兩萬人每平方公裏才能滿足五十萬人分工合作的基數。所以早期城市的生活水平很爛的。當時的經濟技術也不允許有這麽高的人口密度,所以也就隻能大幅度消減消費水平。絕大部分市民的存在也隻是為了服務達官貴人而不是他們自己之間的分工合作。
自行車都市,稍好些,一百平方公裏住五十萬人,還可以。公交都市,兩百二十五平方公裏住五十萬人,不錯了。汽車都市,兩千五百平方公裏住五十萬人,很不錯了,絕對是大農村。但是請注意,它們城市生活水平,或者三產服務體驗是差不多的。因為它們是日常生活距離和日常生活範圍內的人口基數是一樣的。所以,不要以為住的物理距離近了就是或就不是城市。科學技術發展早已打破了這個束縛。
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每平方公裏一萬人是都市的上限。突破以後會大幅度降低生活水平。下限是每平方公裏一千人,再低的話成本會太高。
公交城市按上限,一小時範圍可生活二百多萬人。汽車城市按下限,一小時生活範圍也是二百多萬人。超出一小時生活圈的人口千萬級的大都會是什麽呢?其實是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生活圈區的地理組合而已。這些區之間從工作到服務,幾乎老死不相往來。就好比北京七環雖然也是北京,但是和朝陽區哪根本不是一回事。至於從七環爬到朝陽是否比從安徽爬到朝陽近。驅逐低端人口已經給了答案。
至於大區之間的交通和城市之間交通的比較,以後有機會再談吧。
----
真的嗎? 馬可波羅可不這麽認為,古時中國的城市規模可比西方的大的多,更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