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7)
細究起來,這是一個中國概念,甚至中共概念。
過去的中國,城鄉差別並不大。一來是沒有工業化,二來是沒有戶口歧視。甚至是反過來。士農工商,耕讀傳家。到城裏去如果不是去當官,就隻能是當伺候當官的下九流。當完了官,也要告老還鄉,決不會在城裏呆著。這一點,倒是頗像今日之美國。後來,西方來了,工業來了,更加上戶口來了,城鄉剪刀差來了。中共有意識地壓榨農村發展城市。從國家而言,比印度發展快了,從群體而言,農民由中產階級變成了奴隸階級。於是,農村,變成了一個歧視性很強的貶義概念。
美國由於工業化,在初期也是有城市崇拜的,New York City,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名詞。但是美國沒有實行戶口製度,至少沒有實現國內的城鄉差別,所以隨著工業化的深入,經濟發展迅速擴散。在鐵路尤其高速公路普及以後,城鄉差別就很小了。甚至到過來。
紫檀上帶一點貶義的農村概念,其實是沿用了中共環境下的農村概念。就好比上海人說鄉下人,未必就是村裏人,廣義是指非上海人,非大都市人。沿用過來,就是非紐約非舊金山等大都市以外的人。尤其今年來中國的發展,進一步加劇了這個概念。中國的都市高樓大廈不斷冒起,而多數農村日漸凋敝,青壯人口都在城市打工。到美國以後,除了個別大都市,到中小城市更不見幾棟高樓,於是蔑視美國為大農村的說法不禁流傳。
在非大都市就是農村這個概念下,在美國中等城市生活的,就調侃這個錯誤概念,說我們農村如何如何。其實除了院子裏要種草種花以外,半點農業生活也不搭界的。因為美國基本上沒有多少中國農村概念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城鎮。
又分四等。一是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二是五十萬到五百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三是五千到五萬人口的小城市。四是五千人口以下的城鎮。
大部分人口,其實都生活在一或二。三也還占一定比例。四其實沒多少,而且多數圍繞著一和二。老中基本上是不會在四長期生活的。四一般是行業性很強的,比如農牧業,礦業,旅遊業等等。一般都沒有足夠的人口和經濟去支撐完整的生活服務,比如教育醫療商業等等。三可以支撐基本服務,但是比較精細的還是很難,比如娛樂文化體育等等。二就完全可以了。而一,其實嚴格地說,是要分成若幹二和三的。因為過於龐大,其實日常生活生產互相出了地理位置靠近以外,並不搭界。
所以所謂的農村不農村,是一與二三之爭,甚至是一裏麵的二三和外麵的二三之爭。在美國很難說,誰高誰低。不論是經濟文化教育醫療,其實都大體在同一檔次上。就好比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比較。大公司的CEO或許比小公司的CEO牛皮。但是對於一個普通員工而言,又有什麽差別呢?你和小公司CEO的差距,和你和大公司分公司或者大部門領導的差距也差不多,就像他們的地位也差不多。你爬到小公司CEO,或者大公司SVP以後,到大公司CEO的機會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一個大公司,一個大都市的普通員工,沒必要有什麽優越感。這種厲害了我的國的思維,差不多就歇了吧。同樣,如果你爬到VP什麽的,對普通員工當然可以高一把。但是對於在中等城市類似公司的VP,或者大都市小公司的CXO,也沒有什麽優勢。沒有戶口等政策門檻,機會其實是流動的水平。
再到中西部單調無味的平原轉轉,感受死氣沉沉的農村。
Internet的興起, 使得鄉村在信息獲得方麵跟大城市同步了。
如今,大城市有的, 鄉下都有了。 而鄉下有的, 大城市有嗎? 比如, 釣魚、劃船(自己的船喲)、打獵、野營、騎馬, 大城市的人估計都沒見過吧?
當年我在國內上大學,外教給我們讀英語報紙的文章,其中一篇說, 比爾蓋茨在鄉村俱樂部長大,家庭富裕,我心裏很是不解,覺得鄉下怎會好呢。
來到美國, 大、中、小城市都住過, 覺得還是鄉下好。 自己幾十英畝的地, 房子四周都是樹林, 交通方便,一個小時內都可以到世界級的醫療、學校、銀行、餐館、購物中心, 多好。
覺得真正住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的人很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