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1)
第一個層次是眼花繚亂,其實是選擇困難症,或者說是太貪心。當兩種選擇的比較不相上下的時候,攀比的兩方就會就半杯水是半空還是半滿的問題爭論不休。其實都是強調有利自己論點的論據。都對也都不完整。判別是否在這個層次的標準,就是看看最終選擇的概率。如果在同一個量級,從五五開到一九開,都屬於一個量級。這個層次的選擇,左右都不會錯,也沒必要爭高低,自己覺得哪個適合舒服就選哪個,實在拿不定主意,就拋硬幣也不會壞的。如果壞就會壞在兩邊的好處都想要,結果兩邊的壞處全受到。因為,一貪心就是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就是一葉障目症,或者說太太貪心。隻看到好處,完全忽略風險。攀比的一方會糾結在幾個特例上走不出來。嘴上反駁是怎麽不可能,這不是有實例嗎。心地其實認同的是有人成,我就成。判別是否在這個層次的標準就是,最終成就的概率。如果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比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甚,那麽就已經進入了非理性的範圍了。不是說不要有感性。感性是確立方向的,但是走下來是要靠理性的。敢於冒險這個感性的作用,被嚴重誇大了。比如極限運動,普通人去玩,十個去十個死,但是有人就能十次去十次漂亮的完成。如果套用敢於冒險就能成功或者才能成功的理論,普通人隻要不怕死就能漂涼地完成。沒人會認同這邏輯吧。那麽為什麽會有很多人認為敢冒險就能成為股神,明星,商戰明星,大發明家,總統等等偉光正呢?所謂敢冒險,其實是第一個層次的正確選擇,就是別以為能把所有的好處都占到,差不多就出手吧。而決不是第二個層次的選擇,明知是死還上,以為自己不會死。成事的人從來不是以為自己不會死,而是確保自己不會死。成功者是通過自身的能力,信息,判斷,把普通人的第二層次的選擇,變成第一層次的選擇。如果你看到成功者選擇了普通人看來希望渺茫的路途,還成功了,就以為冒險就能成功,那麽你肯定會是那個一出場就死的襯托者。真正要學習的不是冒險,而是怎麽能規避和減輕風險,這裏的套路太深,從來都不會拿到台麵上來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閉目賽聽,或者說進入了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境界。其實已經超離了攀比。因為攀比起碼還得有比較,無非是視角側重的。這個層次就根本不是講理而是占隊的路線問題了。最常見的就是意識形態方麵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