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6)
古時候,知識的傳播是很困難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困難,還有製度上的困難。比如所謂最公平的科舉製度,廣招寒門子弟。可不要以為寒門就是窮人,也許有那麽幾個,但都是傳奇故事。寒門折算到今天,起碼是個上中產。有相當多的人是不可以參加科舉的,比如下九流,比如商戶軍戶匠戶等等。哪怕地位第二高的農戶,識字率才百分之幾,考個啥科舉。相對來說,明朝以後,歐洲雖然沒有科舉,識字率反而更高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圖書館和大學建立,就是以傳播知識為主要目的而不是選拔官員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體係的建立。但是大學依然基本上是精英階層的特權。所以LAC和八股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哲學治國的教育思想。上位者要學的都是虛的,知道性的東西。歐洲還好在加入了一些理科的東西,但是也都是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出發的。工科醫科管科,乃至法科等實用科目都不是大學的主要科目。所以,以前大學生尤其LAC大學生很聰慧的印象,不是他們真得多聰慧,也不是大學真得能拔人,而是體係造就的。就好比,八股當年出了多少首相大學士,但是那真是八股的教育功勞嗎?
現在大學越來越普及,知識越來越爆炸,分工越來越明細。早已不是當初想學而不可得的時代,而是想象就學,但是可學的選不過來的時代。所以LAC這種務虛為主的學校就越來越不適應時代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知識技能又有三大類。一是文(藝)體類,二是科技類,三是人文類。
文體類,3歲到9歲是啟蒙探索階段,7到12歲是定向階段,10到15歲是專注階段,14到24歲是成熟成果階段,30歲以後是退居幕後階段。
科技類,10歲到18歲是啟蒙探索階段,15到20歲是定向階段,18到25歲時專注階段,25到35歲是成熟成果階段,35歲到60歲是按部就班階段,然後是退休階段。
人文類,15歲到25歲是啟蒙探索階段,20歲到30歲是磨礪階段,30歲到40歲是專注階段,40歲到50歲是成熟成果階段,50歲以後是退居幕後階段。
所以當今大學教育的模式並不很適用於文體類和人文類。文體類的主體在大學之前就定型了。而人文類則在大學之後依然相當長時間內難以自立。過去,LAC畢業生是掛靠於貴族或者更多是本身就是貴族,有本錢可以去“悠悠望南山”一把。而現在,依然是或者出身大富家庭,或者是掛靠於某種基金,或者就要靠自己先謀生然後慢慢養自己的業餘愛好。對於一般中產乃至貧窮家庭而言,LAC是太裝叉的存在。對於實際生活沒有意義,對於實際的人文學問也沒有多大意義。人文這東西,先得有足夠的人生積累,才可能讀明白。
中國高中分科,德國難道不分嘛?就是美國也不是沒有人提倡,比如蓋子。大眾化教育下分流是必然的。社會需要各類人才。每個人的天賦個不相同。
過去貴族教育,八股出來就當官,LAC出來就當老板的年代一去不複返了。人文素質的學習是一生的學習,不是學校能包辦的,能真正教導的。LAC出來改行,誰知道是LAC打了好底子,還是耽誤了。曆史的車輪是務實的不斷發展,務虛的不斷萎縮。
你看,東部最古老,務虛的學校最多,LAC前幾名都在東部。西部發展較晚,幾乎沒有LAC學校。都是時代的產物。大勢所趨。
不懂就別想做“導師”類的父母。誤己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