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12)
看了上海一號的帖子,不禁有所感想。國家外交歸根結底靠實力,個人發展其實也是如此。
但是什麽是實力呢,是否隻是或主要是成績呢?是否是主要是GDP呢?不可否認,這是主要的一快。但是同樣重要的還有所謂的軟實力,或者說很難用量化或者考試來衡量的東西。比如國家要有某種製度,文化要用某種精神,個人要有某種原則。而之所以是原則,就是不能為短期利益所幹擾左右的。
放到教育上,就是不能過於專注在高考指揮棒上,應該有原則地犧牲或者放棄一些所謂升學有益的事情,而多做一些未必一時能夠表現出成效的事情。當然,這個度不是那麽好把握。或者換一個角度,哪怕你為了追求升學,也不應該一味的攀比或者複製,更應該尋找自己本身的實質問題,和競爭性特長。
比如說,當不良成績出現的時候,應該找到根本原因而對症下藥,而不僅僅是眼望鄰家小孩。別人的孩子其實是一個集所有別人的孩子的優點而成的偶像。就是你不能在A方麵說甲可以做這麽好,為什麽咱們不行。然後到了B方麵又說乙真厲害,為什麽咱們不行。其實你自己的C很可能被別人也當成丙呢。這麽比下來,結果是啥都有點,啥其實都不成。
話再拉回來,假定你就是要在這方麵追趕了,也得搞清楚怎麽追趕,而不是簡單地挨了槍炮的打就去造槍炮,槍炮一造,還得鋼鐵,鋼鐵一煉,還得工業全麵,GDP一拔,還得分配製度合理。這樣就把明明幾十年可以幹好的事,拉成了幾百年還完不了。個人學習也一樣,有些辦法馬上見效,然後就沒然後了。有些辦法可能一兩年兩三年才能見效,然後就過了這道坎了。
學習出了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努力的問題。比如,對時間的管理能力,比如多任務狀態的平衡能力,比如對學習目的對人生的認識,比如短期記憶能力,比如對分散精力的吸引的控製能力,比如在學習中抓重點的能力,比如和老師同學溝通的能力,等等。不是說督促學習就能解決了的。批評教育也好,長唉短歎也好,羨慕嫉妒也好,都不可能實質上改變問題。有的時候,雖然找到了問題的結症,但是解決的辦法依然是抗生素打點滴的速效辦法,其實是問題的推移。為什麽小中上藤的比例不低,畢業以後飛黃騰達的比例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病沒有根除。比如這些個人生活學習的管理工作,如果讓學生自己慢慢來慢慢學慢慢體悟,一但掌握了就是他自己的,就好比學開車一樣,總要練夠一定時間水平才行。但是這個見效太慢,太普通孩子了,而且考試比賽也不測量這些,至少不直接測量這些。於是很多老中家長其實是承擔了秘書管家輔兵的作用,把學生從這些“雜務”中摘了出去,專心學習。這樣一來,成績自然更容易出頭,就好比開車隻考筆試不考路試。但是長期下來,這些實際生活工作的“雜務”,往往還是比成績更具有決定性的“雜務”,就還是缺陷下來了,最終成為硬傷。
矛盾在於,如果家長不幫這麽深,多數學生不可能短期自悟,而美國的高考又是累積分的製度,很多時候的確就讓人覺得來不及了。而且老中科舉中國高考的經曆又往往造成了,一榜定終身,要先爬過去,然後就都會不錯了的思維定式。而不是明白在美國,就是爬過去了,後麵還是累積分製度,硬傷不是貼個止痛膏對付過去就沒事了的。所以,如果真是天生牛娃,麵麵俱全也就罷了。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有很多自身的問題,而且往往是學習之外的問題。因為學校所教所考的,隻是最基礎最通用的東西。那麽,選擇是,拚短期上位,然後利用上位優勢來掩蓋和彌補呢? 還是專注實際,培養實務實際生活工作的本質技能的進步,但是又很可能影響當前的收益和成績單,名次呢?其實不僅個人時時刻刻麵臨這些選擇,公司國家也是如此。就好比圍棋的勢和利的平衡和轉換。不過宇宙流畢竟是少數牛娃的專利。絕大多數情況下,畢業以後的發展還是性格,或者行事原則特點起決定性作用,技術文憑都是從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