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2025 (1)
這個早不是或起碼不僅僅是早上學,早跳級,早AP,早上好大學。最最重要的其實是早點明白自己想幹什麽,能幹什麽,愛幹什麽。如果教育能夠促進這些,就是對的好的。否則就是錯的,差的。
在教育普及,知識爆炸的時代,讀書改變命運已經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者起碼是單向的。不讀書,會倒黴。讀書,苟活而已。今天會讀書,其實和古時候會種地是同等地位。拚個藤,也無非是種地高手而已,最多混到富農,想當個小地主還得靠別的。
古時候,讀書改變命運,是因為當時讀書的人和機會非常少。所以改變命運的關鍵不是讀沒讀書,而是有沒有進入某種小圈子或者境界。以前科舉是門檻,所以讀書。而且細究起來,科舉雖然可以大幅度改變命運,但是門檻之高,根本不是如今藤校能夠望其項背的。當然如今科技發達,也不需要搞得那麽尖端才能過上舒坦的日子。
但是要求低一點也不是那麽容易。以前有個說法是要四十五歲退休,但是活得長了早退休也沒勁不是。現在又有說財政自由,不為掙錢而為樂趣而活著。還有說要不但自己舒坦還要子女舒坦,家庭生活美滿向上。總而言之,錢要購花,時間也要購享受。輕鬆搞定,人生贏家。
具體怎麽達到呢,其實也很容易量化。一是入行早,二是生育早。十八歲沒上大學就明白自己,和二十八歲博士畢業才明白自己,決定不是一個水平的人生境界。二十八歲生育和三十八歲生育,孩子得到的也決定不是一個層次的童年。明白早就是摸索的浪費少,享受的人生長。起跑線不重要,少走彎路才重要。十八歲到二十八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知識,精力,時間的最佳組合階段。消耗在迷茫中是十分可惜可怕的。一旦錯過,根本無法彌補。所以K-12的教育階段,或者說主體上被動接受家長老師操控的教育階段,教育者的最大責任就是讓學生盡早明白自己。知識什麽的才是次要的。知識可以保障生存,但是改變種地的命運,就必須靠醒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