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本書,是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Cutler 寫的,書名叫<幸福的藝術>(The art of happiness)。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幸福感主要是性格決定的,也就是說,性格決定幸福的基準麵,外界環境會造成它的起伏,但經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回複到這個基準麵上。因此,作者得出結論,,尋找幸福的正確方式,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去找,去提高這個基準麵,而不是向外去找。但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我要達到某種目標就會很幸福,然後就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奮鬥,真的達到這個目標後,幸福嗎?不一定,也許下一個目標在等著他 ...
我想,如果要求越簡單,幸福感應該越強吧?像小時候,炎熱的下季,雷陣雨要來之前,涼風習習,天色轉暗,會有很多大頭蜻蜓收攏翅膀,垂掛在冬青樹的葉叢中,平時,抓到一隻都很難,此時可以隨手拈來,讓它們在蚊帳裏幫忙吃蚊子,那種喜悅和興奮,至今還能回味。還有一次,晚上去看電影,在影院睡著了,醒來迷迷糊糊又走錯了路,好像永遠也找不到家,加上夜色的演繹,似乎路人都變成了壞蛋,在飽受驚嚇之後,終於找到了機關大院,遠遠看到家裏那盞昏黃的燈光,飛奔而去,看到媽媽在燈下挑揀生蟲的紅棗,緊繃的心一下子鬆弛下來。我想,童年的幸福,應該來自簡單的要求,和對父母全然的信任而找到的安全感。或許,西方人信教,可能也有在天父那裏尋找安全感的成分。
長大就不同啦,對事業,對家庭,對子女都開始有了期望和要求,這就遠遠不是幾隻小蜻蜓就能滿足的願望,人一生都在追求擁有,但生命本身卻要求我們學習放棄,因為生命的終點就是一個最徹底的放棄,很諷刺。
不過,如果僅把幸福與不幸全部歸結於性格,似乎也有失公允,就算一個人性格再好,如疾病纏身,或三餐不濟,或不得不和一些性格有缺陷的人的人來往,可能也還是幸福不起來。承認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許是一個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