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再談詩壇新詩多重同化的危險

(2004-12-13 21:46:02) 下一個

1
第一次注意到這個問題是讀古板的<<快樂>>。大吃一驚。
它同原來古板的<<惆悵>>等形式全然回異。那格式和節奏與大多壇人之作已類似。

湘兄剛來時,詩一眼就知道是他的。現在,不署名,已認不出來。

我過去也與湘兄原來類似,用長句子。現也不了。已被同化約20%。如無多重詩人格,
可能已被同化60%。

2
本壇不是靜壇,是互動壇。所以利於交流。互動壇比靜壇更容易同化。

同化,容易是被創作技巧高的同化。對多方都是一個無意的過程。

3
格式和節奏的同化還屬形式範疇。詩情感的同化也可能發生。

我是一直愛讀影雲,LTG 和小平的愛情作品的。他們顯然有不同的詩情感:

影雲的比較布爾喬亞式(當褒義詞用),細膩而可感;好象離得很近;

LTG 的有一種純美的,略深沉的,更虛乎點兒的詩情感 (至少對我來說);

小平的有一種悲哀而美麗的,連係永恒而又實在;但好象離得很遠。

在這三者中,我對影雲比較有共鳴。顯然,LTG的技巧高。

我是很善意地希望他們三人在交流詩技巧時,不要在詩情感上過於同化。這一說法
顯然不是毫無意義的。

對美的東西,有向往和模仿的自然傾向。模仿,學習是好事,如果不丟失原先的。

4
有時,我們不得不抗拒美的誘惑。

5
在<<影雲請進......>>一貼中,兩次正麵提到讓LTG改詩。貼意絲毫不建議弱化交流。


6
至少對於我這個讀者來說,不希望影雲丟失“布爾喬亞式的,細膩而可感,好象離
得很近的”詩情感;而完全被“純美的,略深沉的,更虛乎的”詩情感所代替;這
是一個作為讀者的善意。

7
我在給版主的一貼中說,不要限於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是指整個壇而言。就一個詩
人來說,如果她(他)能把生活中布爾喬亞式的美寫到盡至,那已是真正的詩人了。


8
總結:

在交流的過程中,詩在互動壇上有以下同化的可能:

- 詩形式的同化;
- 詩技巧的同化
- 詩情感的同化;
- 詩人格的同化。

9
一分為二。同化可能的好處不在此討論。筆者站在反對同化的立場。但絕不反對交
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