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中國經濟建沒的偉大成就
(2009-09-30 18:06:50)
下一個
ZT:
六十年中國經濟建沒的偉大成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我較全麵的收集整理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資料,其中標紅的為前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曾大張旗鼓地在媒體宣傳)。從中可以看出建國六十年經濟建設成績揮煌。前三十年許多項目從無到有,有起步、有創新、有發展,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反封鎖中,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而憑一股意誌精神拚命實幹出來的。前後兩個三十年比較,就可給那些誹謗毛澤東時代“隻抓階級鬥爭,不搞經濟建設”甚至汙蔑毛代“經濟已到崩潰邊緣”的言論,一個響亮的回答。後三十在前三十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項目不需要樣樣去開創,以免走彎路,給順利改革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汽車工業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1951年9月,汽車試製成功(天津吉普)。 1956年7月15日 我國汽車工業建立,長春一汽 “解放牌”汽車開始生產。
▲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 汽車產量從1955年年產100輛發展到1976年的13.52萬輛。
▲從“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到“四五”時期,中國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不僅能夠自行設計和批量生產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此間中國的經濟得到了相當快的發展。從1952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
▲ 目前我國汽車工業企業: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東風汽車集團(原二汽),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北汽集團,廣汽集團,江淮汽車集團,均與外國合資。我國汽車零部件業總計有4413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已近800家。
▲ 2005年,我國汽車整車產量是570.7萬輛,銷售汽車575.82萬輛。分別增長12.55%和13.54%。汽車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涵蓋轎車、貨車和客車等多品種、多車型的比較齊全的汽車產品體係。特別是轎車發展迅猛,產量已經占汽車總產量的45.9%,貨車占汽車總產量的27.6%,客車占汽車總產量的26.7%。
公路、高速公路、鐵路建設
1950年初,解放軍奉命進軍西藏,完成祖國大陸統一的曆史使命時,毛澤東主席指示進藏部隊:“一麵進軍,一麵修路”。11萬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熱情和頑強的戰鬥意誌,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四年多的努力,修建而成。全長2432公裏。是我國目前最長的一條公路,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新中國成立後,在修複舊中國鐵路的基礎上,我國以溝通西南、西北為重點,修建了大量線路和鐵路樞紐。到1978年,我國鐵路營業裏程增加到5.2萬公裏,比1949年增長了1.4倍。其中,複線7630公裏、電氣化鐵路1030公裏。
▲青藏公路,從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全長2100公裏,1954年4月開始動工,同年建成。
1974年初,國家決定對青藏公路進行整治改造,基建工程兵1萬多名指戰員開進青藏線改建工程, 1985年8月底,青藏線改建工程勝利完成。
▲ 1954年12月25日 ,全長4360公裏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一條正式公路的曆史。之後全國開始大修公路,形成國道線、公路網。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我國鐵路組織實施了一係列建設大會戰,路網規模和質量顯著提升。到2002年,全國鐵路營業裏程達到7.2萬公裏,比1978年增長39.1%。其中,複線23951公裏,比1978年增長2.14倍;電氣化鐵路18115公裏,比1978年增長16.6倍。
▲我國1993年開始了高速列車的研究,立足於自主研製,同時部分係統、部件開展國際合作。1999至2003年,先後成功研製出“藍箭”(注1)、“先鋒”(注2)、“中華之星”(注3)、“長白山” (注4)型號的高速列車;“奧星”(注5)、“天梭”(注6)高速電力機車;“西部之光”(注7)、DF8CJ(注8)內燃機車,共四種高速列車、兩種高速電力機車和兩種內燃機車(以下簡稱“422”)。為我國的高速鐵路和重載鐵路捉供了急需的運載工具。
▲ 1984年12月21日 開始修建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 1988年10月31日 建成通車)。
▲國家高速公路網采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布局方案,由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組成,簡稱為“7918”網,總規模約8.5萬公裏,其中主線6.8萬公裏,地區環線、聯絡線等其它路線無數。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
▲ 1965年7月1日 ,第一條地鐵建成(北京地鐵)。
建橋工業
▲1957年9月25日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 1958年9月10日 開始施工, 1959年12月10日 建成通車。
▲1968年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南京長江大橋建成。 1960年1月18日 正式動工的。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已貫通。
造船工業
▲1960年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貨輪“東風”號下水。
▲1974年開始我國船舶工業造船產量已連續數年位居世界第三位。
飛機製造
▲仿蘇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1951年9月首飛,19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1954年7月3日第一架國產飛機製造成功。新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飛機製造廠研製並首次試飛成功,毛澤東親自簽署了嘉勉信。之後又生產初教-6串列雙座螺旋槳教練機,長期服役於我國空軍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國初級教練機的主力^,
▲沈陽飛機製造廠於1955年初開始,仿製米格-17Φ噴氣殲擊飛機。 1956年7月19日 ,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在該廠(現沈陽飛機製造公司)誕生,共生產767架。
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
▲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製,於1966年開始研製,1970年11月6日首飛。之後又研製殲-12輕型戰鬥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製造的噴氣戰鬥機。它擺脫前蘇聯係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戰鬥機奠定了良好基礎。
再之後又研仿轟電-5。
▲轟-6轟炸機,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運-5運輸機是我國七十年代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負責,其原下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運-5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開始研仿。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
▲1960年代,由於蘇聯援助的取消、專家的撤離,解放軍空軍試驗用的拉-17無人靶機嚴重缺失,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無人靶機,從而促生了長空一號。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 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一批準,19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
▲1967年4月啟動“小殲”的研製計劃。計劃突出新殲擊機要小、輕、靈,按當時“開展空中遊擊戰”的設計思想,本意是要研製一種高機動靈活,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鬥機。1969年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式接受了研製任務,次年3月正式定名“殲-12”。由我國著名航空設計師陸孝彭同誌(下圖)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70年12月首飛成功,1973年9月向中央領導做匯報表演,當時葉劍英元帥讚譽其為“空中李向陽”。名如其機,殲-12飛機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參加試飛的飛行員讚歎有加。Y-11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運-11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試製,當年上天的目標。1977年4月3日設計定型投入生產。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負責研製。19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鬥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19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裝備部隊後用於作為殲-7、殲-8戰鬥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國內稱“強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強-5的研製過程動蕩曲折,堪稱我國自研軍用飛機中頗有曲折性和戲劇性的一幕。
▲運-12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原哈爾濱飛機廠)在運-11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的發展型號,很快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界一個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機型。該機於80年初開始研製。經過兩年時間、1100多飛行小時試飛定型。
▲殲-8戰鬥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北約編號“長須鯨”。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教-8,我國新一代初級教練機。1987年7月,教-8開始具體設計。89年1月開始製造原型機,共製造5架原型機(3架試飛,2架用於靜力試驗),001與003號原型機分別於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飛。隨後15架預生產型開工,並在1992年7月首飛。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鬥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FC-1戰鬥機於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鬥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
▲殲-10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
六十年中國經濟建沒的偉大成就(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我較全麵的收集整理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資料,其中標紅的為前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曾大張旗鼓地在媒體宣傳)。從中可以看出建國六十年經濟建設成績揮煌。前三十年許多項目從無到有,有起步、有創新、有發展,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反封鎖中,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而憑一股意誌精神拚命實幹出來的。前後兩個三十年比較,就可給那些誹謗毛澤東時代“隻抓階級鬥爭,不搞經濟建設”甚至汙蔑毛代“經濟已到崩潰邊緣”的言論,一個響亮的回答。後三十在前三十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項目不需要樣樣去開創,以免走彎路,給順利改革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汽車工業
重工業發展
▲1949年7月9日,鞍鋼正式開工,中國鋼鐵工業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十年來,鞍鋼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到2008年,鞍鋼累計生產鋼3.81億噸、鐵3.75億噸、鋼材2.77億噸;上繳利稅1245億元,相當於國家對鞍鋼投入的23倍。
▲1954年建立包鋼,包鋼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稀土生產、科研基地,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企業。
▲1955年開始投建到1958年武鋼建成投產。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報》,頭條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投資建設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投產》。毛主席現場視察見證第一爐鋼鐵出爐。此後又建立寶鋼、馬鋼、攀鋼,連同鞍鋼、武鋼都改製成集團股份公司。
▲1996年我國鋼產量進入世界第一位。今天的年產鋼量已是60年前的4000多倍,每2.5小時的鋼產量就能超過1949年全年的鋼產水平。
▲世界最大的不鏽鋼無縫鋼管項目2006年投資8億元人民幣在太鋼正式啟動,2007年底投產使用。
機床工業
▲1949年我國機床擁有量為九萬五千台, 1953-1958年國家重點建設156項中機床行業有三項:即沈陽第一機床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和武漢重型機床廠。到1957年機床品種發展到204種,機床產量達到2.8萬台。
▲1961-1970年組織實施高精度精密機床戰役,到1965年完成高精度精密機床26種,年產量達500台。1966-1976年組織全行業為“二汽”提供369種7664台高精高效機床,國產機床按量計超過90%,按價值計達到80%。
▲從1979年到1985年先後有24家機床廠與國外機床廠合作生產26種普通機床和數控機床,加快了機床產品技術的提高。自1980年到1995年機床行業引進技術136項,大大提高了機床水平。如“武重”引進德國希斯公司FB260數控落鏜銑床、“北一”引進科堡數控龍門鏜銑床均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到2000年數控機床可供品種達1500種。
▲進入新世紀機床工業高速發展。2001-2007年金切機床產量、產值猛增長。
每年開發新品種均超過400種,其中3/4是數控型的。機床行業成就巨大
2007年機床產量世界第一,產值在世界排名第三。中國用六十年走了西方工業國家200年走過的曆程。自主創新能力大提高。
▲品種門類齊全,配套體係逐步完善。產品多數為自主開發。建國初金切機床隻有進口沒有出口,到1957年出口金切機床169台、創匯32萬美元。
1978年出口4366台、創匯1521百萬美元,到2007年出口12.19億美元。
軸承工業
▲1949年瓦房店軸承廠恢複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家獨立生產軸承的企業。,我國軸承工業瓦房 店、哈爾濱、洛陽、上海四個主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為軸承製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一8226;五”中期,洛陽軸承廠於195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順利建成投產;上海軸承工業開始形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軸承工業基地;瓦房店、哈爾濱軸承廠充實完善,獲得較大發展。同時建成了部直屬的洛陽軸承研究所和第十設計研究院等科研、工廠設計機構。
▲ “二8226;五”時期,為適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成都、杭州、合肥、無錫、濟南、煙台、上海、北京、廣州、昆明、長沙等地先後建成38個軸承廠(點),迎來了中國軸承工業第一個發展高峰期。這些軸承廠以後都發展成為各省市的重點企業。
▲ “三8226;五”期間,即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軸承工業建設投資的重點集中在遠離沿海工業發達的三線地區。在三線建設中,陸續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區,興建了貴州虹山、貴陽、蘭州、甘肅海林、陝西海紅、寧夏西北、青海海山和湖北襄陽等一批軸承廠,進一步改善了企業的布局。其中襄陽軸承廠,以生產汽車軸承為主。
▲ 七十年代,即“四8226;五”時期,軸承工業為滿足“大打礦山之仗”的需求,第二汽車製造廠同步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汽車軸承生產基地。在七十年代初的建廠高潮中,全國滾動軸承廠家已達600多個。此期間,短圓柱滾子軸承、球麵滾子軸承、圓錐滾子軸承都有較快發展,軸承品種規格日趨齊全.到“五8226;五”初期,中國軸承製造業逐步建立起了瓦房店、哈爾濱、洛陽、襄陽軸承廠和上海軸承行業五個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以及星羅棋布的中小軸承企業。並建立了綜合性的科研與工廠設計機構和一些行業內的工藝裝備與測試儀器專業廠,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科研生產和後勤保障較完善的軸承工業體係。從此,為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的軸承工業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科技
▲957年71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1985年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建成 。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 。
生物科學
▲ 1965年9月17日 由我國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功。
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幹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複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在基因藥物方麵,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幹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藥物,其中一些藥物已進入市場。
通信技術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係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4年9月中國計算機開始聯入國際互聯網絡
微電子技術
▲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麵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麵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我國現已能夠拉製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矽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麵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長征係列火箭
▲火箭試製成功(“北京二號” 1958年9月)火箭。
▲ 1960年2月19日 ,中國第一枚火箭發射成功。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
▲1960年我國開始研製大型運載火箭。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 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係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係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誌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 。
兩彈一星航天技術
▲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1967年6月17日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9年9月23日成功一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東方紅一號)
▲ 1972年3月3日 ,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 1990年4月7日 中國衛星發射打破美國、西歐壟斷,“亞洲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在衛星國際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載人飛船神州五號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空並實現太空行走。繼“神五”上天之後,再為我國航天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導彈技術
▲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發射成功。
▲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反衛星導彈。 2007年1月11日 從西昌宇航中心發射地麵導彈攻擊了一枚中國棄用的氣象衛星。
▲ 2008年12月2日 ...中央媒體宣布:我解放軍成功試射一枚遠程導彈。
▲目前中國能攻擊美國的遠程導彈批量服役。
電力工業
▲1960年4月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建成。
▲1988年葛洲壩水電站建成。一期工程於 1981年1月4日 勝利實現大江截流,同年6月三江通航建築物投入運行, 7月30日 二江電廠第1台17萬kW機組開始並網發電。二期工程於1982年開始全麵施工, 1986年5月31日 大江電廠第1台機組並網發電,1987年創造了一個電站1年裝機發電6台的中國記錄,1號船閘及大江航道於1988年8月進行實船通航試驗。 1988年12月6日 最後1台機組並網發電,整個工程約提前1年建成。
▲1994年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世界矚目的三峽大壩橫斷長江,縛住蒼龍。現在三峽工程已經順利實現蓄水、通航、發電的奮鬥目標,其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現
▲ 1991年12月15日 自行設計修建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建成。
到目前,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有秦山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廣東大亞灣嶺澳核電站4座核電站11台機組運行。在建也不少。
▲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地熱能方麵,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能源及核能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發電,人前麵已講。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麵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麵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因地製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 。
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穀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穀形成曆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係有了新的認識。
▲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
▲ 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 1984年12月30日 ,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 1985年2月20 日落成。 1989年9月26日 ,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麵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影視發展
▲ 新中國成立後攝製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濱導演的《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攝製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中國工人階級崇高形象。
▲1953年彩色電影成功拍攝(第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
▲ 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推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由白楊、魏鶴齡主演。影片獲得1957年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及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 我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現為中央電視台),建於1958年5月1日,同年6月15日,該台播出了我國第一部直播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這是中國電視劇的發端。
▲ 1958年3月17日 ,電視發射接收試驗成功。
▲ 1973年5月1日 ,北京電視台率先開始了彩色電視試播。同年,成都等3家電視台也緊隨其後。
▲1980年,長影攝製的驚險片《保密局的槍聲》則是第一部用國產彩色膠片拍攝的故事片。
▲1980年,由王扶林導演的《敵營十八年》則是新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從而開啟了我國電視連續劇的逢勃發展。從此開始我國電視劇大發展。
作者: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