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奧巴馬是誰
如果他不曾參加競選,巴拉克·奧巴馬也許隻是Google搜索中眾多指向的一個。至少,有一個人和他同名,這就是他的父親,一位肯尼亞黑人。
老奧巴馬的成長經曆就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故事。他從肯尼亞西部的小村莊來到美國讀書,經過哈佛鍍金後在肯尼迪政府擔任經濟學家。
盡管奧巴馬兩歲後隻見過父親一次,但數年來他提及父親時始終深感自豪。他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他曾經出版自傳《源自父親的夢想》,用他外祖母的話講,奧巴馬繼承了他父親的智慧,並一直沿著後者成功的道路風雨兼程。
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終於攀上了人生的顛峰。
盡管因夫人在預選中敗於奧巴馬而至今心存芥蒂,但美國公認智商最高的總統之一克林頓也由衷承認:奧巴馬極具政治天賦。能被克林頓看得上的人不多,奧巴馬就是一個。
他是那種為美國政治遊戲規則度身打造的人:直覺敏銳,判斷精準,每每在關鍵時刻抓住機會,成功把困難轉化為優勢。
這種天賦,在奧巴馬一生的關鍵轉型中都有體現:從一名自小生長在印尼和夏威夷太平洋島嶼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混血兒,成功融入美國芝加哥的黑人社會;從一名無神論者變成基督徒;從一個書生氣十足的大學老師變成當代美國最出色的政客。8年前,他還是國會選舉的失意者,徘徊街頭;如今,他變為當今唯一超級大國的最高統帥,光芒四射。
由於這種天賦,他把一個被生父遺棄的悲慘童年演繹成一段感動世人的成長故事, 把一個並不起眼的州議員職位變成進軍華盛頓的起點,把紀律鬆散和桀驁不馴的年輕一代轉變成一股空前強大的政治勢力。
當今天的人們把“變革”、“複興”等希冀囑托於他時,他隻有47歲,在全美政治舞台上活動的時間不超過4年。開始競選總統時,他走在華盛頓街上都會迷路;他許下了一籮筐的願,但許多承諾事實上自相矛盾;他誓言要跨黨合作,但卻受製於黨內占統治地位的右派勢力;他想要徹底改革,但實踐途中又注定將麵臨現實無奈的阻擋。
他全部的管理經驗來自他的競選團隊。明年1月20日,當他走進白宮橢圓辦公室時,上述的所有矛盾和挑戰將一一呈現。從他的個性特點來看,他同樣有望把問題變成機遇。隻不過,當總統麵臨的挑戰,難度要超過他此前經曆的任何考驗。
【二問】為什麽會是奧巴馬
盡管大選前民調就一路領先,但沒人能為奧巴馬的最終勝利打包票。在美國曆屆競選史上,人們對曾經口頭支持黑人候選人、但卻投票給白人候選人的“布拉德利效應”和“維爾德效應”記憶猶新。更何況,奧巴馬是首位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黑人競選者。
所以,當結果塵埃落定時,美國媒體由衷地感歎:不是說奧巴馬有多麽偉大,而是美國太需要變化了。
遺傳自父親的咖啡膚色,沒有為奧巴馬帶來太多種族困擾,反而成為了他標立“變革”的一麵旗幟。
其次,美國人在伊戰的泥潭裏掙紮了很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今年8月的一份調查顯示,約有60%的受訪者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一個錯誤。然而,年邁的麥凱恩始終固執地堅持不從伊拉克撤軍,奧巴馬卻是唯一明確反對伊戰的候選人。美國人不選他能選誰呢?
他主張進行醫療改革,向富裕的人征稅,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年輕選民的支持,這些都讓飽受金融危機摧殘的美國人對他充滿了希望。
此外,《時代》周刊認為,在與老牌政客、戰爭英雄麥凱恩的競爭中,奧巴馬顯示出情緒的穩定和決策過程的慎重。這是他作為政客最大的優點,也是致勝關鍵之一。
這體現在選舉過程中他的幾個關鍵決策上。首當其衝的便是選擇副手。經過了周密的分析比較,他最終選定經驗豐富的拜登。而沒有在預選結束時一口答應希拉裏當副手的要求,並非有意拒絕,隻是沒有考慮清楚。這就是典型的“奧巴馬式決策過程”。而麥凱恩抱著賭博的心態選了連他自己也不了解的佩林,是個天大的敗筆。
【三問】奧巴馬會對中國友好嗎
許多關注美國大選的中國人,其實最關切的是未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向。事實上,任何一個美國總統製訂對華政策,都是基於美國利益的權衡和考慮。正如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在大選結束前說的那樣:無論誰當總統,對華政策的大局也不會輕易改變,“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極小”。
但不可否認,不同候選人看待中國的角度和側重點並不相同。在包括對華態度的對外政策上,美國總統候選人常常上台前說一套,上台後卻因現實需要而進行各種調整。事實上,現在還無法預知奧巴馬當選總統後究竟會采取哪些具體的對華政策,但從他的言論和顧問班子組成來看,或可折射出他將來的對華政策走向。
奧巴馬去年在《外交》雙月刊上發表了《重振美國領導地位》一文,其中在論述對華關係時,他主張在亞洲建立一個更為有效、廣泛的構架,而且要超越現有的雙邊協定、高峰會議和多邊機製,比如朝核問題六方會談。
他宣稱,美國要鼓勵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國”,在美國的主導下幫助解決21世紀人類共同麵臨的挑戰。他說,中美之間是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美國對華政策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加強自身實力的同時擴大合作。與此同時,為了保持在美國中下階層選民中的支持率,奧巴馬在涉華貿易問題上一直有濃厚的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傾向。
有學者認為,如奧巴馬當選,在製訂對華政策過程中,某些黨內反華派(如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和利益集團(如工會組織)必然會對他施加影響,迫使他在人權和貿易問題上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政策。
奧巴馬強調通過外交和協商解決外交爭端,這或許會有助於中美加強溝通。但也有人認為,民主黨的這種協商態度是有限的。如果協商得不到奧巴馬所希望的結果,甚至使他被美國政界視為“軟弱”時,他將立即轉為強硬。被奧巴馬視為榜樣的前民主黨人總統肯尼迪就是如此。
在奧巴馬龐大的外交顧問團隊中,核心加外圍成員共近200人,其中不乏對華政策務實派,包括卡特時期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布熱津斯基、克林頓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雷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管貝德和助理國務卿蘇姍·賴斯等。
不過,奧巴馬的外交顧問中還有一些所謂人權專家和自由派人士。有分析家認為,這些人代表了奧巴馬外交政策方麵的所謂“理想主義成分”,其中有些人還顯露出借維護“民主、人權”之名幹涉別國內政的傾向。
【四問】誰在支持奧巴馬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固然是個巨大成就,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數十年來首位獲得半數以上選舉人票的獲勝候選人。可以想見,在明年年初的就職典禮上,他可以自豪地說,他不是哪一個黨的總統,而是全民總統。
美國政治的特點是種族政治和地域政治。因為盡管美國有階層之分,但無人敢倡導“階級鬥爭”。多數美國人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因此,美國政治勢力除了左右之外,最大的分別就是種族。
從種族的角度而言,白人和黑人是美國最大的兩股政治勢力。作為有黑人血統的總統,奧巴馬的政治成功,是從黑人社區起步的。沒有黑人在民主黨預選和大選中的鼎力支持,他可能走不到今天。然而,奧巴馬對白人同樣具有吸引力。民調顯示,比之上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裏——一個再典型不過的白人政客,奧巴馬在白人選民中更有人緣。
在這個問題上,奧巴馬又把弱點變成了強項。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與其他非洲裔候選人不同,奧巴馬不打種族牌,這的確是個高招。突出膚色,的確能夠爭取黑人選民的認同感。但黑人在美國畢竟是少數,膚色政治的負麵效果同樣很大。本屆大選中,奧巴馬把自己定位為“碰巧是生為黑人的候選人”,其政治主張突出的是不同種族的團結與融合,並非爭取黑人權利。這樣一來,他左右逢源。
美國政論家坎寧安認為,奧巴馬能在黑白選民之間左右逢源,靠的是周旋於不同選民群體之間遊刃有餘的政治技巧。黑人和白人選民都喜歡奧巴馬,並不是因為他像馬丁·路德·金所希望的那樣彌合了種族分歧。對黑人而言,他是“自家兄弟”,是黑人權利的維護者;對白人而言,他是少有的向白人伸出橄欖枝的黑人政客,能使部分白人減輕曆史的負罪感。
從根本上,美國政治仍然由白人主導。奧巴馬的成長經曆,除了膚色以外,與美國白人精英有更多相似之處。
要在美國政壇上馳騁風雲,白人是得罪不起的。這一點,精明的奧巴馬十分清楚。為此,他千萬百計地與在美國經濟、政治和媒體界都能量巨大的猶太社團拉關係。後者在選舉中大力支持有黑人血統的奧巴馬,這在曆史上十分罕見。
此外,相比於滿頭銀發的麥凱恩,奧巴馬更受美國年輕人和媒體的寵愛。科羅拉多的大學生們甚至為他滿臉塗滿顏料,挨家挨戶地叩門拉票。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整場奧麥對決中,媒體給予麥凱恩和奧巴馬的負麵報道比是57%對29%,而給二者的正麵報道比是14%對36%,懸殊之巨史無前例。
奧巴馬為什麽這麽有學生緣和媒體緣?大學生羅琳說:“他英俊帥氣、勇敢果斷、才華橫溢,我們都愛他。”
【五問】奧巴馬會代表誰的利益
作為美國總統,奧巴馬當然必須代表美國利益。作為民主黨人,他可能更注重調和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矛盾。但從根本上說,美國兩黨代表的都是美國精英階層的利益。這一點,隻要分析一下奧巴馬的競選資金來源就很清楚。
本次大選中,奧巴馬創造了個人籌款6.2億美元的曆史紀錄。光是在9月份的30天,他就籌款1.5個億,捐款者超過300萬人。
有一種看法認為,奧巴馬之所以在競選籌款中總是領先,要主要歸功於他在網上開展的個人小額捐助。這也是他的競選團隊一直宣傳的。然而,《紐約時報》揭穿了這個神話。原來,奧巴馬盡管籌款渠道較之麥凱恩更為多元化,但他的主要資金來源一樣來自於傳統的精英集團。根據該報對其競選團隊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分析,奧巴馬的競選經費隻有四分之一來自捐款額200美元以下的小額資助者,這甚至低於同類捐資者在現任總統布什上一次大選中的捐資比例。
與此同時,奧巴馬和麥凱恩一樣,都通過鑽法律空子大量吸收大額捐助者的資金。兩人的大金主都超過2000人。奧巴馬的最大捐資者包括房地產商克拉克、大律師吉爾伯特和好萊塢大亨卡茲伯格。
為了治理政治獻金泛濫,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兩黨競選改革法》,規定個人向政黨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2.85萬美元,向州一級政黨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1萬美元。盡管如此,仍有空子可鑽。
為取得資金優勢,奧巴馬和麥凱恩都成立了許多“聯合籌款委員會”,利益集團或個人向二人的“聯合籌款委員會”捐款平均數分別是3.3萬美元和7萬美元。美國各大律師事務所是奧巴馬的最大金源,另一大金主是證券和投資業。
為了選舉需要,奧巴馬提出給高收入者加稅的口號。不過,收人錢財是要替人消災,奧巴馬最終能在加稅方麵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利益集團也會拭目以待。
【六問】奧巴馬的心腹都有誰
奧巴馬的政治生涯從芝加哥起家,目前他的親信有不少是從那裏帶來的舊班底。其中首推他的軍師、芝加哥政治操盤手阿克塞爾羅德。沒有此人,奧巴馬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1984年,阿克塞爾羅德決心投身政治,隨即成為芝加哥政客西蒙的競選總管。令西蒙及其競爭對手目瞪口呆的是,沒有任何競選經驗的阿克塞爾羅德,在號召選民、製造人氣方麵,竟會有那麽多招數。結果,西蒙順利當選參議員,而阿克塞爾羅德則經此一役,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成立了一家專門為政客助選的公關公司。20多年來,費城、克裏夫蘭、底特律和芝加哥的市長,都由他一手扶上寶座;而紐約前市長斯皮澤爾、馬薩諸塞州州長戴維·帕特裏克、北卡羅萊納州前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的成功當選,更讓阿克塞爾羅德名聞全美。
阿克塞爾羅德與奧巴馬的結識要追溯至15年前。在芝加哥參加一場競選活動時,“政治新星”奧巴馬力邀阿克塞爾羅德加入自己的競選團隊。後者一口答應,從此成為奧巴馬仕途上的最大幫手。4年前,正是在阿克塞爾羅德的幫助下,曾經失意的奧巴馬才成功當選參議員。
自登上全國舞台後,奧巴馬還力邀民主黨的一些著名政治操盤手加盟。在華盛頓,他看中了前參議院民主黨領袖達施勒的辦公室主任、在國會工作了30多年的勞斯。勞斯當時已決定退休,但被奧巴馬的誠意所感動,成為奧巴馬的參議員辦公室主任。在勞斯的幫助下,奧巴馬才逐步摸清了華盛頓的政治門道。
奧巴馬還擁有一名華人得力幹將,也是他在哈佛法學院的同學盧沛寧。2005年奧巴馬當選參議員後,便立即邀請盧沛寧前往國會山擔任他的顧問。盧沛寧毫不猶豫地“跳槽”到同窗好友的身邊,擔任奧巴馬辦公室立法主管,為奧巴馬在國會立法事務中的工作提供助手和智囊服務。
在搭建總統競選班子時,奧巴馬首先想到的也是盧沛寧。這期間有件事值得一提:奧巴馬宣布競選總統之後,他收到的第一筆政治捐款有30多萬美元,來自於他曾經工作過的西德利·奧斯汀律師事務所。其中的5.1萬美元,是盧沛寧的妻子凱瑟琳·湯普遜在華盛頓地區四處活動,親自出馬為奧巴馬募集來的。有人認為,考慮到奧巴馬自己的身世背景,他會邀請一些少數族裔美國人加入其政府班子,而盧沛寧這樣一個為他鞍前馬後效力的得力幹將,將有可能成為“趙小蘭第二”。
【七問】奧巴馬會將美國引向何方
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是“變革”,這也是他獲勝的關鍵。他不僅要對內變革,對外還希望“改變世界”。
最近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奧巴馬描繪了施政藍圖。第一要務是拯救美國經濟。第二是通過一項能源法案。這兩個議題相互關聯。奧巴馬認為,尋找新能源的努力,將成為未來振興美國經濟的新動力。
但是,實現這兩個目標都不容易。首先是奧巴馬將從布什手中接過美國曆史上最為龐大的財政赤字。他的一係列經濟、稅收、能源主張,都意味著要擴大開支。據智庫估計,如果實行奧巴馬的經濟救援和財政激勵政府,美國財政赤字將再增加大約3萬億美元。
此外,經過此次大選,民主黨雖然控製了白宮和國會兩個權力中心,但奧巴馬和民主黨國會領袖的政策思路並不完全一樣。比如,民主黨元老泰迪·肯尼迪一直在激進推進全民醫保計劃,並將之稱為“我一生的事業”。許多民主黨議員也予以讚同。在稅收政策上,奧巴馬的政策與一些自由派民主黨議員意見也並不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奧巴馬在民主黨隻是個小字輩,在參議院按資曆排名倒數。他有無能力駕馭黨內元老,對他而言是一個重大考驗。
在國際事務中,盡管奧巴馬將尋求與布什截然不同的外交風格,但他的外交政策走向仍難以預料。因為國際形勢變化太快,美國總統的對外政策重點隻能隨之改變。例如開始競選時,伊拉克是美國對外政策主要議題,但如今已淡出美國公眾視線。而他增兵阿富汗的計劃,也可能受製於財政等因素。
從曆史上看,美國總統上任前後在對外政策方麵的變化很大,經常會有意外之舉。保守派總統尼克鬆上台後進行對華的破冰之旅;熱衷擴軍備戰的裏根後來卻提議進行核裁軍;布什從上台之前的低調外交政策轉變成世界人民心中的新帝國主義。
雖然世界對奧巴馬充滿好奇和希望,但光有形象上的優勢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取得傑出的外交成就。
當然,從選民呼聲和執政基礎來看,奧巴馬會成為近年來最強勢的民主黨總統。但他的民調會不會走布什一樣的老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八問】奧巴馬怎樣看世界
奧巴馬的世界觀,可以稱作“現實的理想主義”。作為民主黨人,在對外政策上,他秉承民主黨的理想主義傳統,強調國際合作,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改善美國的國際形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奧巴馬贏了,他在國外的支持者比美國民眾更歡欣雀躍。
如果美國大選在他今年夏天到訪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舉行,他早已穩操勝券。蓋洛普上個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在法、德、英這三個國家,對美國有好感的人不足50%,但卻有70%至80%的民眾都支持奧巴馬當選。
而他所到之處,媒體報道規格和到訪國接待的規格,都達到了“總統級”。這不僅與今年上半年麥凱恩訪問歐洲時的冷清場麵形成鮮明對照,也與布什訪歐時不斷遭到抗議形成強烈反差。這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和裏根在柏林發表曆史性演講的情形,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因此稱這次演講展示了“奧巴馬在國際公眾麵前代表美國價值觀的能力”。
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熱”的形成,除了其國際化的成長背景以及個人魅力、政治天賦外,最重要的是他至少從形式上全麵顛覆了美國過去7年來的對外形象,讓世人看到了與共和黨有明顯區別的另一種外交思路。
對盟友,奧巴馬表示要采取多邊立場,聽取他們的意見,關心他們的利益。對“敵國”,奧巴馬主張多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包括與伊朗和古巴等國領導人直接會談。這些主張與共和黨政府“邪惡軸心”和“非敵即友”等充滿火藥味的論調相去甚遠。
在影響美國形象的最大負麵因素——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奧巴馬承諾上任後立即設立撤軍時間表,與國際社會主流看法達成了一致,也得到了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的肯定。
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著名政論家紮卡裏亞認為,“奧巴馬熱”的關鍵成因在於,他讓世人對美國產生了一種久違的期待。奧巴馬的言論中,充盈著積極樂觀:在約旦,他夢想“中東的新黎明”;在柏林,他呼籲歐洲“走出曆史陰影,選擇自己的明天”。
【九問】奧巴馬將如何對待政敵
可能是由於曾在多個不同環境下生活,奧巴馬喜歡與不同類型、不和背景的人交流對話,包括對手。他相信,對話可以有助於解決問題。昨天的對手,可能就是明天的盟友。
《紐約時報》記者康特長期跟蹤報道奧巴馬。他認為,奧巴馬天生有一種與人對話及調解衝突的衝動,這也為他帶來了許多成功。他關於全美國團結起來消除黨派分歧的話,並不全是政治口號,而且是一種基於人生經曆的個人理念。
奧巴馬最初出名是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院刊首位黑人主編。他在競選這一職位時,勇敢地走到站在敵對的保守派學生麵前,成功地說服他們選他當主編。
在今年預選結束後,奧巴馬設法主動與希拉裏和解,最終說服她和克林頓一起為他助陣。大選過後,他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與共和黨及麥凱恩和解的口號。
他呼籲:跨黨組閣。這是他的前輩肯尼迪曾經的政策。當年,肯尼迪“全國撒網”,使得內閣成員具有廣泛的社會背景,並能向他提供各種獨立判斷。如今,在應對金融危機的迫切任務下,奧巴馬的“跨黨組閣”讓人們對他今後的開放性政策有了更多期待。
奧巴馬未來的內閣中會有哪些政敵的麵孔?布什政府的國防部長蓋茨和財政部長保爾森都可能留任。而作為溫和派的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亦有可能與奧巴馬攜手。
【十問】奧巴馬會成為“肯尼迪第二”嗎
奧巴馬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總統,下一步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偉大的總統,他並不掩飾這樣的雄心。他對媒體大聲宣布:肯尼迪是他的偶像。而也有人已把他和肯尼迪、羅斯福、林肯這些美國公認的偉大總統相提並論。
然而,他能成為“肯尼迪第二”嗎?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往往是時勢造英雄,而並非主要靠個人主觀努力。
美國總統盡管權力巨大,但遠非一個人說了算。財權在國會手中,消耗多少能源由消費者自己決定。更不用說,數不清的利益集團都想對總統施加影響。一個再強勢的總統,在利益集團衝突的夾縫中,往往也得被迫改變施政路線。
林肯曾寫下這樣的心裏話:“老實說,我無法控製事件的發展。相反,我是在被事件所控製。”羅斯福也深有同感。他說,一個總統往往不是順風前進。風不是吹反了,就是吹偏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鎖定一個方向,頂風慢行,避免翻船。
事實上,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到底有多深,奧巴馬心中無數。他的經濟顧問古爾斯比說,美國經濟危機的黑洞深不見底。與此同時,美國仍在陷入兩場戰爭,大國實力此消彼長。
處在這樣一種經濟和戰略環境當中,奧巴馬的施政日程已被大體確定,由不得他自己。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楊晴川 發自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