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瑋,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
美國經濟觀察
經濟通常是政府選擇的結果,所以經濟是表象,而政府的選擇,亦即政治才是本質。從政治來看經濟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組織公共利益以對抗特權利益;但政府經常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長期以往必然是政府的更疊。以是觀之,美國經濟並不難理解。
信息化與全球化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製造業與日、歐的劇烈競爭中逐步處於劣勢,主要有兩大原因:一、美國高成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汽車上的國家);二、美國自由散漫的文化(自由散漫的文化有利於創新,卻不利於精益求精)。美國雖然通過廣場協議讓其他國家貨幣升值來緩解這種局麵,但美元貶值對與國民福利以及國家實力顯然是有害的。
於是美國開始向信息化轉型,以互聯網、計算機、通訊等軍用技術的民用化為契機,美國新經濟獲得了巨大的成效,可以理解為美國冷戰期間技術積累的一次巨大釋放,而冷戰技術可以說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共同支撐的結果。
1990年的“華盛頓共識”頗有些狹技術的優勢,一舉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金融上統治全球的野心。表現在,一、北約成為全球無可抗衡的軍事組織;二、直接對他國進行民主化改造;三、直接對他國進行軍事幹預;四、通過金融危機赤裸裸掠奪別國。
美國這種毫不隱瞞的霸道行為,把自己置於世界公敵的位置,導致眾叛親離。歐洲另起爐灶,中東盟國陽奉陰違,拉美後院起火,美國處於四麵楚歌之中。在美國國內對這些政策持懷疑態度的人也越來越多。
原材料與戰爭
美國是最具戰略思維的國家,這是肉食性動物與草食性動物的根本區別。美國蘭德研究所2001年就出台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全球的衝突不是宗教的衝突,不是意識形態的衝突,而是資源的衝突,可見亨·廷頓所謂的《文明衝突論》根本就是一個煙幕彈。
作為全球原材料耗費最大的國家,美國最擔心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控製國際原材料是其尋求安全感的必然舉措。通過拉美金融危機控製原材料,通過戰爭控製原材料,各路人馬各顯其能。所謂的“反恐戰爭”隻怕是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相信,因為伊拉克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切尼副總統。特別是,竟然對於薩達姆這樣一個昔日小跟班,痛下殺手,不僅讓中東盟國寒心,連歐洲也很寒心。
於是,在戰爭而導致的高油價麵前,歐佩克堅決不肯提高產量,麵對到處的不合作,美國又能如何?國際原材料價格的飆升,大大地削弱了美國,卻成就了其對手,從伊朗到俄羅斯。
最為荒謬的是,美國金融機構竟然參與國際原材料的炒作,從中牟利,但美國整個國家卻為此付出巨大代價,也就是說資本沒有道德。
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
美國是一個適合於在動蕩的環境中生存的國家,而不適合在相對平穩的環境中生存。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優勢是戰略性、創造性、主動性、擴張性,而非內斂性、細致性與綿密性。美國的優勢在戰略方麵,而德、日的優勢在戰術方麵。
由於互聯網擴散,技術外溢無法避免,2000年以後,美國冷戰時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很快消耗殆盡,美國經濟發展後勁已經難以為繼了。美國對於高成本生活方式的憂患意識促使其通過軍事擴張的手段來保證原材料的價格與供應。另一方麵,通過低利率來啟動房地產市場以拉動經濟增長。
殊不知,美國本來消費就已經超過了其產出,再拉動內需,則消費會進一步擴大,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加劇。美元的低利率、經常項目逆差的擴大、戰爭之不得人心、軍費開支的擴大,導致國際資本大規模撤出。美元急劇貶值,並導致原材料價格飆升,反過來推動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擴大,就此陷入惡性循環。
次級貸與美元匯率
為了穩定美元,美聯出資2003年開始緩慢的加息過程,到2007年短期利率又回到了5.25%的正常水平。但由於美元並未能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美元仍然持續貶值,不僅引爆了次級貸,還讓加息變得毫無意義。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迅猛加大原材料的需求;二、伯南克書生氣重,未能和華爾街達成默契;三、美聯儲死抱利率跟著通脹走的教條。
總的來說,美國需要的是綜合的治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降低軍費;二、降低消費;三、降低收入差距;四、開拓新的增長方式;五、壓低原材料價格;六、提高企業盈利。最根本的是製造美元走強的契機。
實際上美元走強的契機正在出現,主要在美國信息製造業的競爭優勢非常突出,以及在美國上市的非金融類的跨國公司利潤來自於全球,對於一攬子貨幣每年維持10%的增長,由於美元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增長達到近20%。目前的市盈率普遍在15倍以下,是全球最低估的資本市場,如果再進一步限製高管的收入,其盈利會增長得更快。
此外,在次級貸危機中,美國金融機構普遍采取撇帳的方式把過去曆年的壞賬一次撇清,美聯儲通過MBS互換向金融機構注入資金,基本意味著將金融機構的壞賬全額收購。美國金融機構的國際擴展使得其未來盈利前景仍然是樂觀的。
綜上所述,筆者仍然堅持1月份的判斷,美元在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會迎來反彈,但美國經濟要走出低穀,美元長期走強,仍然需要3年以上時間。
中國經濟觀察
中國經濟的本質問題是政府掌握資源過多,並被利益集團大量攫取與濫用,致使企業與民眾陷入困境,長期以往必然帶來經濟停滯與社會動亂。
一、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中國經濟能夠達到目前的水平,主要得益於:一、50年代中國已經建成完整的工業化體係,二、1978年的改革開放僅僅比“亞洲四小龍”晚十年,使得中國目前能穩穩地排在發展中國家的頭名位置,這一點至關重要。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根本差異是成本差異,這也構成發展中國家巨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不考慮資源的外部可獲得性,一個國家把資源用完了,基本上也就發展完了。以此比較,發達國家是資源發展完了的國家,發展中國家是資源還沒有發展完的國家。
很顯然這樣的假設太過簡略,在於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別國獲取資源,可以通過技術深挖資源或者是尋求其他替代資源。
概括而論,一國的發展潛力在於不可再生資源的擁有量以及轉化為價值的能力,可再生資源的生成能力以及其創造價值的能力。以此論之,日本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最少,但其轉化為價值的能力很強,所以日本很發達,五十年代美國要求日本進行低附加值出口,日本堅持高附加值出口,最後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美國人均資源擁有量是中國的二十倍,美國卻大量進口,很少開采。但美國因為資源消耗太大,資源轉化價值的能力不如日本強,所以美國陷入目前困境。
那麽技術呢?技術從大的角度看,是分層的甚至可以理解是不變的,一層技術可以保持數十年、數百年,如蒸汽機。這就是所謂後發優勢的由來,這些屬於公共知識,不難獲得。從微觀的角度看,是實用技術,是變化迅速的,可以通過資本的有效投入來獲得,這是競爭力的要素。
二、資源消耗與價值創造
與1978年相比,我國已經實現了大部分最終製成品的出口。打個比方,七十年代我們出口煤炭,對於經濟的拉動倍數是1,現在出口電力倍數是2,出口鋼鐵倍數時4,出口船舶倍數是8。向後看看,俄羅斯出口原油給我們,倍數仍然是1,我們很幸運,進步很大。向前看看,日本出口給我們的發動機什麽的,對經濟的拉動很可能是30倍。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和五十年代不同,美國沒有要求我們保持低附加值的擴口,而要求人民幣升值,也就是高附加值出口。這是美國人的短視以及陰謀,短視者是培養一個和美國直接競爭的對手,陰謀者是瞄準中國的金融體係。
但我們一些經濟學家不明白這一點,說低附加值是中國的比較優勢,以及人民幣快速升值就很可懷疑了。
很顯然,如果我們將我們經濟發展的倍數提高,我們經濟增長的空間就會非常大,如果我們停留在這個地方,俄羅斯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將逐步將資源的倍數提高到8倍,我們就隻能靠消耗自己的原材料過日子了,經濟將陷入停滯。
當前,中國的利益集團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與原材料領域,一方麵,通過炒高房地產價格迅速減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成本空間,通過原材料的大量開發迅速消耗未來的經濟增長空間。另一方麵,這種對於財富的掠奪造成了產業基礎的薄弱,以及民眾的慌亂,從而被迫加入進來,最後造成被洗劫的結果。就像郎鹹平教授所說的,中小企業被迫關門而不得不加入房地產的炒作。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指出中國可能陷入滯脹局麵,很有道理。主要是因為經濟向上的空間沒有打開(經濟對於資源的倍數沒有擴大),而成本卻在迅速上升,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堪憂。
中央從2003年開始限製房地產,但2003年以來許多房地產價格漲了數倍,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麵,相信政府的民眾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相信利益集團的人,甚至獲得不小的利益,政府威信損失非常巨大,甚至經常處於與民眾對立的地位。中國有可能爆發類似於泰國的政治危機。
三、資本外逃與潛入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從1978年開始,但九十年代後期,處於普遍的價格緊縮狀態,一方麵有產業上過度競爭的弊端,另一方麵說明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被大多數國民所分享。
事實上,在整個九十年代,我國每年外逃的資金規模在300億-600億之間,資金外逃一直持續到2002年。2003年美國轉向壓人民幣升值,過去外流的資金迅速回流,回流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經常項目夾帶,到目前大致上是5000億美元的規模。由於這些資金本來就是國內既得利益集團的資金,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態駕輕就熟。而海外資金由於存在著政策風險、國家風險並不敢進入中國。
因此,所謂的遊資流入根本就是過去外逃資本的回流,而美國政府隻是製造條件讓他們回流,並製造恰當機會回流美國而已。利用中國人打敗中國,是美國唯一搞垮中國的機會,但資本沒有道德,必然成為這種工具。
從國內消費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來看,中國的貿易順差是非常有限的,每年不足500億美元,賬麵上的順差基本是遊資。這些資金一旦撤出中國就會出現逆差,中國的經濟危機就不遠了。
本人碰到一些美籍華人,他們說主要看房地產價格與經常項目順差,一旦逆轉就會撤出,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人民快速升值就是為這些資金出逃提供機會。
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實名製把這些資金流在國內。
四、中國經濟的短期因素
當前經濟麵臨三大問題:一、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二、資產價格問題;三、通貨膨脹問題。其中企業生存與發展問題是根本性的。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企業要發展首先要給其留下生存空間,隨著人民幣升值,溫州20%的中小企業隻能關門,而轉移到內地,這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夕產業向中國轉移一樣,說明我們這麽多年的發展,並沒有超越產業轉移這個魔方。要給企業留下生存空間,應該降低其負擔,對於可能將經濟資源倍數擴大的公司應該給予財政支持。
現在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5萬億的規模,過於龐大,大量擠占了企業的生存空間。更糟糕的是,這些收入多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不用於產業方麵的投入。就好比主要用於消費,而不用於生產。這是內耗式的投資,並不創造價值。可以說盧麒元是中國第一財政方麵的專家,應該多聽聽他的意見。
資產價格問題。從房產價格來看,中國許多地方房地產價格已經接近於發達國家中心城市的水平,但發達國家經濟資源倍數遠遠高於我國,因此可以支撐其價格,在我們沒有提高到這個倍數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高企,是自尋死路。
從股票市場看,資源性、國家壟斷性企業利潤較高,而競爭性、全球貿易型的產業利潤太低。原因是中國產業升級存在困難,經濟利潤過多地依賴於外部性。與印度相比,從1998年到2008年,sensex指數從2600點上漲到15000點,而沒有泡沫,但中國從1300點上漲到4000點泡沫就巨大。說明中國股市不是泡沫問題,而是產業過度競爭,企業盈利能力不足問題。所以,中國股市的投資者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買單者、受害者,而不是所謂的賭徒,政府不應該回避這方麵的責任。
通脹問題。2月cpi上升8.7%大大出乎各方麵的預料之外,主要是由於房地產價格上漲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累積性影響,當企業的利潤消耗殆盡,其緩衝價格上漲的能力就會消失,導致價格的急劇上升。今年將cpi控製在4.8%是不可能的,為此而貨幣緊縮、人民幣升值隻能說明根本不懂經濟,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
五、建議
1.利用巨大的財政資源,對通脹受損的企業與民眾進行補貼。
2.通過實名製將遊資留在國內。
3.利用巨大的財政資源,促進產業升級。
4.堅決把房地產價格壓下來。
5.維持股市穩定,目標維持在40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