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鴻璽
鄭和、馬漢、孫中山等眾多世界名人和戰略家都曾指出並闡述過海洋的重要性。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蓬勃發展,各國對國家安全觀、發展觀的認識不斷深入,紛紛把重視海洋權益、維護海洋安全提到空前高度。中國也需要加大力度保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
舉足輕重的戰略置頂地位
世界知名政治家和戰略家都非常重視海洋和海洋戰略。提出“海權論”的美國戰略家馬漢一針見血地指出,控製海洋,特別是控製海上要道,是一國實現繁榮富強的純物質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他希望並要求美國重視海洋戰略並首先製定太平洋戰略。前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認為,海洋不僅是偉大的通道,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寶庫;國家海上威力的實質就是為了整個國家利益而最有效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當前,俄羅斯同樣非常重視海軍、商船隊、科學考察船隊建設。印度海洋戰略觀念也很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把海軍列為建設重點,全麵推行“印度洋控製戰略”,在印度洋推行以威懾求擴張的“東延”、“西擴”、“南下”戰略,並謀求其海上力量向其它海域輻射。前印度海軍參謀長聲稱“印度的戰略邊界包括整個印度洋地區,西部到西亞包括波斯灣、紅海及西部的沿海地區,東部太平洋的南中國海地區”。
日本是個島國,十分重視拓展海洋疆土,步步推進擴張大陸架、占領海洋島嶼、進而占據周邊廣袤海域的戰略,在這些方麵對韓國、俄羅斯和中國的立場強硬。日本《每日新聞》記者2004年11月隨同日本的民間考察團實地考察了遠離東京幾千公裏的太平洋礁石“衝之鳥島”。據該報報道,該礁石在退潮時東西長0.5公裏、南北寬0.7公裏。但在漲潮時,這個珊瑚礁基本上都淹沒在海水中,隻有兩塊露出水麵的小礁石。為了防止這兩個所謂“島”的礁石因風化消失,日本在其四周建起了直徑50米的圓形鋼筋水泥防護設施,同時還花費了8億日元做了個鈦合金的防護網。2008年4月,日本繼續實施這一維護行動。從實際目的看,日本認為“衝之鳥島”是一個島嶼,可在其周邊200海裏內設定40多萬平方公裏的專屬經濟區;而實際上那是一塊礁石,不具備人類居住條件,按照聯合國海洋法規定,該礁石不具備劃定專屬經濟區的條件,國際海洋船隻經過周邊海域就沒有任何義務向某國通報。正如2005年2月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的,為確保在“衝之鳥島”周邊擁有專屬經濟區,日政府早就著手研究在該“島”人工建立適合人長期居住的條件。5月,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登上該礁石,宣示所謂“主權”,日本還把個別日本國民的“戶籍”改在該礁石上。原本沒有人,難道人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可謂機關算盡,煞費苦心。
各方高度重視海洋資源並非心血來潮,感情用事。因為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和資源寶庫,是維持人類發展的堅強後盾,是一國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地球總麵積是5.1億平方公裏,其中海洋3.6億平方公裏。在這部分海洋麵積中,2.5平方公裏為國際公共海域,1.3億平方公裏為沿海國家管轄,被管轄的海域號稱“藍色國土”。海洋是維持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動力能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全球海洋專屬經濟區內蘊藏著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87%,提供著世界漁業產量的94%。海洋還是國際經濟交流的主要載體,國際貿易量的95%是由海運完成的。大規模合理有序、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海洋是解決人類21世紀陸地資源的逐漸匱乏、人口的膨脹性增長的重要途徑。由於國際社會對陸地空間的分割已基本完畢,各種陸地資源逐漸趨向枯竭,近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已把目光和精力轉向海洋,新世紀海洋將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最後空間。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也是爭奪海洋國土和資源的關鍵時期。
海洋國土支撐中國現代化
中國的戰略家和政治家同樣重視海洋的戰略地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曾說過,“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於海,危險也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首奪取南洋,華夏危矣。”孫中山先生強調海權“操之在中國則存,操之在人則亡”,中華民族要“經略北洋、南洋”,並且很早就提出過“太平洋戰略”。1953年,毛澤東首次視察海軍艦艇部隊時,回顧了中國近代史的曆史教訓,指出“為了反對帝國義的侵略,中國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更加重視海軍建設和海洋戰略思維,推動質量建軍進程向縱深發展。
中國多種陸地資源日漸短缺,充分利用和開發海洋資源,捍衛中國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是中國為現代化進程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一環。中國已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對外貿易世界第三。以石油供應為例,中國從1993年起就已經成為純粹的石油進口國。中國很快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且中國石油主要靠海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內,中國油氣能源缺口將越來越大,中國還需要大量礦物資源、化學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供應,能源和資源因素將是今後製約中國發展的重要評頸因素。中國所轄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資源蘊藏豐富,據估計,中國海洋國土內蘊藏石油資源量150—20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22%;天然氣資源量6.2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24%。中國沿海還蘊藏有豐富的可再生清潔型能源,總儲量達6.3億千瓦,僅潮汐能就達1.1億千瓦。一旦人類未來從水中利用氫能源技術成功,中國則更麵臨無窮的能源供應。從海運看,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已超GDP的50%,其中絕大部分貿易依賴海上運輸。經馬六甲海峽運送的石油數量約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70%以上。
繼往開來,重任在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開發海洋資源、維護海洋權益、維護海洋安全方麵取得不少進展。據統計,2007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249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0.11%,比上年高出0.1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也日趨突出。根據國家海洋規劃和統計,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產值已占其GDP10%以上,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海洋經濟每年以20%以上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爭取今後20年年增長8%-10%,2010年總產值可望達1.4萬億元人民幣,2020年達到3萬億元人民幣,爭取屆時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9%。根據有關統計,中國從事海洋的勞動力約400萬,各類海洋船舶約30萬艘,發現並開發了一批大型含油氣沉積盆地,海港建設、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旅遊業等都有很好進展。海洋科技水平提高較快,有100多家海洋科研機構,1萬多名海洋科技人才。
中國很早就到太平洋和南北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前提下,中國與有關爭議國簽定了漁業協定,2002年與南海周邊爭議國家簽定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積極參加東盟地區論壇的活動,為和平解決爭端做了一些鋪墊。國內海洋法律體係建設日益完善,先後頒布了《領海及毗連區法》、《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等幾部重要海洋法規,並於1996年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鄭重聲明中國宣示中國依法享有的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並聲明將按照協商和公平原則處理與有關國家之間的海洋爭議。2005年3月14日,中國、菲律賓和越南的石油公司在菲律賓簽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這是繼2004年11月中菲雙方簽署在南海共同研究油氣資源協議後,南海資源共同開發取得的又一新進展。
然而,中國的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也麵臨嚴重威脅。漁業資源、石油資源和海底礦產資源受到嚴重侵犯。中國46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中,有150萬~190萬平方公裏被相關國家覬覦或侵占。在黃海北部和黃海南部,中國都與相關國家之間存在海洋劃界爭議;在東海,中國和日等國麵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爭議,日本排斥尊重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大陸架(在這個問題上,國際法院1969年曾引用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成功對北海大陸架案做出判決),單方堅持按照中線原則劃分200海裏專屬經濟區,日本還無視曆史事實,一直占據主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2004年6月以來,中國在東海的中國專屬經濟區內建立“春曉油汽田”,遭遇日本的無理指責。中國的釣魚島一直被日強占。在南海水域,除中國控製6個礁和中國台灣駐守最大的太平島外,共有39個島礁被侵占,其中一國就占有27個,該國還於2004年上半年派團前往有關島嶼進行“旅遊”。有關國家競加緊開發資源,並把國際開采資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國際化力度和事實占領程度。各國也已確從油氣開采中獲得巨大實惠,一些國家一舉從貧油國家轉為石油出口國家。
被不當或錯誤引用的法律條款
當年“地理大發現”開啟了人類重視海洋的全球視野,使人類海洋觀念產生了首次飛躍,國際海洋法正式生效則標誌著人類海洋觀念正在發生第二次飛躍。聯合國海洋法一方麵賦予中國對460多萬平方公裏海域行使管轄權,但也衍生了一些新的爭議和糾紛。包括中國海洋周邊國家在內,世界各國競相從國際海洋法中尋求法理支持,展開大規模圈占“藍色國土”行動,中國海洋安全威脅加大。個別國家不嚴肅地引用聯合國海洋法,不顧中國多次主權宣示和警告,不顧曆史事實和海洋法的具體實施細則和以往判例,無視現實地理條件與海洋法的理論界定之間的客觀差異,不恰當引用其中對其有利的條款,甚至斷章取義,單方麵簡單地主張以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和350海裏大陸架原則劃定其海洋國土,使中國46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中,有一半以上的海域麵臨“主權歸屬爭議”。根據海洋法,一個島嶼周圍的主權水域可延伸到1500平方公裏,可以附帶控製43萬平方公裏的專屬經濟區,並影響到大陸架和對海底資源的分割,這就是有關國家與中國激烈爭奪海洋主權、島嶼主權的關鍵原因之一。
周邊海洋爭端因為有某些大國和外來勢力的介入,而變得日趨複雜和國際化。表麵上態度中立的美國,近年來不斷發表所謂希望和平解決海洋爭端聲明,實際上是向中國等方麵施加壓力,美還頻繁與區域一些國家等相關與中國爭議國舉行海上聯合演習,大肆展開海洋調查以搜集相關海洋資料,並在相關國家之間穿針引線,特別是美日間的軍事和安全合作不斷提升,不能不深刻影響地區安全結構。2004年7月以來,美國還敦促中國和日本盡快完成東海劃界談判,並建議按照所謂基線原則劃分,無端介入中日海洋爭議。美國還表示,為防範恐怖襲擊和打擊海盜,要進駐馬六甲海峽地區。有關爭議國家也認為美是該地區重要的穩定力量。印度近年來大力發展海上力量,並不斷派遣艦隊與越南等南海周邊國家聯係,顯示其對中國南海地區的戰略航道地位和海洋資源也很感興趣。與中國有爭議的相關國家近年來出現所謂“逆裁軍”現象。曾經在維護海域主權方麵與大陸立場一致的台灣當局,近年來在陳水扁“台獨”本質的影響下,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和外來大國之間的矛盾,如降低了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的主權要求,其“海洋立國”的陰謀完全是為其“台獨”和“去中國化”服務,與維護中國的海洋主權維護是兩個相反的概念。
以戰略高度維護海洋權益
中國的海洋家底並不厚實。中國海洋國土絕對麵積數位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麵積和海洋資源相對貧乏。中國海岸線18000公裏,島嶼線14000公裏。根據聯合國海洋法,中國對12海裏以內38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權。連同24海裏毗連區、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和最長350海裏的大陸架,中國共對46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的水體、海床及其資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體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轄權。中國陸地麵積是960萬平方公裏,加上46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海麵積,中國總體管轄國土麵積應是1420萬平方公裏。另外,在中國管轄區內,還有6500多座島嶼。但從中國擁有13億人口方麵看,不僅中國海洋國土總麵積不算大,人均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更是極端貧乏,而且目前麵臨著被多方蠶食和瓜分的現實危險。
中國在維護和捍衛海洋安全方麵有過沉痛教訓。屈辱的近代史告訴我們,必須重視海洋安全,維護海洋權益。曾有統計稱,1840-1940年,中國遭外國從海洋入侵470多次,兵力近50萬人,清朝政府被迫簽署50多個賣國條約。在中法馬尾海戰、中日甲午海戰兩次戰爭中,中國海軍實力並不亞於對手,但最後終遭敗績,被迫割地賠款,這與缺乏海洋大安全、大戰略觀念也不無關係。建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海洋權益、海洋安全意識相對薄弱。當前,新的安全觀、海洋軍事空間觀、海洋主權觀不斷出現和提升,現代戰爭技術手段迅速提高,海洋大大增加了戰略回旋空間和戰略縱深。中國政府和各階層民眾正注意從中國慘痛曆史中汲取教訓,逐步把維護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提上戰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