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拉克戰爭的得與失

(2008-03-25 18:24:06) 下一個

 

伊拉克戰爭的得與失


 
這場失去理由的戰爭,迄今使美軍付出了陣亡近4000人、傷殘近3萬人的代價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潔

3月17號美國副總統切尼突訪伊拉克,兩天後總統布什在五角大樓發表了伊拉克戰爭5周年講話。盡管布什承認伊戰使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但重申無意改變對伊政策,並宣稱,去年實施的對伊增兵計劃已有所成果,因此他將繼續原有政策,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近日相關報道指出,布什準備在4月接受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的建議,除了撤回去年向伊拉克增派的5個作戰旅之外,在9月份之前不再撤出更多部隊。這意味著,今年駐伊美軍兵力可能會保持在14萬人左右的水平,比美國發動伊戰之初的兵力還多幾千人。
盡管在今年美國總統的預選過程中,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經濟已經取代伊拉克戰爭成為選民關注的首要問題。但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認為,“伊拉克戰爭牽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動,它應該是21世紀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國的一大敗筆
不論是從美國大選來看,還是從美國外交來看,在美國的國內政治議題中,伊拉克戰爭仍然處在一個很中心的位置。
袁鵬認為,由於美國現在也麵臨其他一些麻煩,如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以及經濟發展方向問題、總統預選中奧巴馬現象所凸顯美國社會種族新麵貌問題、希拉裏現象所反映的女性和整個社會分化問題等。此外還麵臨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的崛起。“這些事情使得伊拉克問題的絕對中心位置開始有所偏離,從原來的惟一變成了其中一個。”
伊拉克問題很重要,但不再是惟一重要,也不再是絕對重要的,對此,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孫學峰持同樣的觀點。
袁鵬對於伊拉克戰爭的一個總體評價是,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是一個很大的敗筆。
5年後再看伊拉克戰爭,會比以前更加理性。以前聚焦這個問題時,會盯著毛病,看很多問題,批評布什。那麽現在,這麽多事情出現後再看伊拉克戰爭,就會發現很多變化。
從專家的眼光看,布什總統上台時美國的實力如日中天,即使恐怖主義製造了“911”事件,從美國的國力和地位來看,並沒有構成致命的傷害。反而因為反恐,美國一呼百應,進入了一個美國主導、大國合作的新時代。如果美國利用反恐戰爭這樣一個旗幟來重組大國關係,搞大國合作,把矛頭真正對準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非傳統安全的話,那當今世界格局應該是另外一種麵貌。
伊拉克戰爭本來是個很大的事情,是牽動世界格局變動的大事情。當全世界團結一致反恐時,因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偏離了反恐軌道,才使得世界格局由此出現分化,所以它應該是21世紀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國收獲的邊際效應
5年前,美國政府以伊拉克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與“基地”組織有聯係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5年過去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找到,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沒有直接關係的結論,也被美國國防部的報告予以證實。
這場失去當初理由的戰爭,迄今使美軍付出了陣亡近4000人、傷殘近3萬人的代價。美國用於伊拉克的直接軍費累計已達5000億美元。據有關專家估計,加上傷員治療費用和債務利息,這場戰爭最終使美國付出的代價將高達3萬億美元。
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思路,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經濟減速的直接原因之一,並妨礙了目前的經濟複蘇。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部副主任劉卿認為,毫無疑問,伊拉克戰爭對於美國國力的傷害是比較大的,但從美國的角度,也並非一無是處,從最近兩年看,伊拉克戰爭也給美國帶來了一些邊際效應。
第一個邊際效應,至少美國的軍事力量大規模進駐了中東的心髒地帶,從而對美國一些的敵對勢力產生了震懾作用,最明顯的如敘利亞、利比亞這些國家,鑒於美國的力量,放棄了核計劃等。
第二個邊際效應,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又推行了中亞的所謂顏色革命,政治勢力和經濟勢力進一步跟進。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美國是有收獲的。
第三個邊際效應,伊拉克戰爭擾亂了全球的能源格局,正如一些西方媒體所言,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確保美國的石油供應,並使美國石油工業在伊拉克有利可圖。
目前國際油價飆升,能源緊張,受傷害的首先不是美國,而是那些能源需求比較大,而能源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歐盟等。這些國家和地區未來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雖然美國自身也受到了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但是新的能源格局也使得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國家獲益,石油收入填滿了國庫,他們以新的攻防方式使美國外交變得更加複雜。受訪專家認為,從長遠看,能源格局打亂之後,對美國是利是弊尚難得出明確的結論。
權衡5年戰爭利弊
袁鵬認為,從反恐口號到伊拉克戰爭,美國在反恐道路上是漸行漸遠,從反恐變成了打伊拉克。
如果說伊拉克是打錯了的話,美國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伊拉克戰爭的暫時成功使其得隴望蜀,目標又盯準了伊朗和朝鮮。這就不僅是反恐異化到反伊拉克,而是伊拉克戰爭使得其進一步擴大到反所謂的“邪惡國家”,戰線越拉越長,而那些國家也跟恐怖主義沒什麽關係。
再就是,把反“邪惡國家”上升到反極端伊斯蘭主義這樣一場新的21世紀的意識形態的戰爭。於是所謂的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等應運而生,就是要對中東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頭換麵,“對一個前現代國家進行後現代的改造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那就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務沒完成是小事,美國牽扯進來,其結果便導致了現在的複雜局麵。
美國發動的中東民主改造和意識形態戰爭,導致整個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蔓延。美國正在曆史性地失落在中東的主導權,這有可能是伊拉克戰爭帶來的後遺症。
所以伊拉克戰爭就呈現出這麽一個麵貌,一方麵由於戰略選擇的失誤,給美國自身帶來很大的傷害,這個傷害導致美國至今深陷中東。其次,導致美國國際形象、軟實力下滑,反美主義及對美國的不信任在國際上蔓延。另外,因為反恐,美國國內政見也出現分化。
目前來看,盡管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是有一定的收益,從地緣格局、能源格局和美國的軍事布局看還有一定的收獲,但這樣的利弊放在一起分析,今後美國的收益能不能放大,失敗能不能縮小,還將取決於下一屆政府的作為。
袁鵬認為,“下一屆政府如果能及時糾偏,放大潛在的收益,伊拉克戰爭應該說亡羊補牢還為時不晚,相反如果一錯再錯,再進一步對伊朗動手,我覺得那對美國國力的傷害將是致命的。”
美國大選決定伊拉克的未來
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和伊拉克未來走勢關係如何?
假如共和黨的麥凱恩當選,他可能會繼續目前的路線。從麥凱恩和共和黨的邏輯來看,伊拉克戰爭是對的,盡管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對去年增兵計劃的評估被認為是有成效的,美軍傷亡大幅度減少,大規模騷亂有所減緩,若假以時日,伊拉克的局麵是會緩解的。
接著,伊拉克政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後,也會擔當起維護社會治安和治理的能力,這樣美軍也就有了抽身出來的前提。而一旦伊拉克的民主樣板成功樹立起來之後,整個中東的民主化進程會加速,這符合美國全球推進民主的大戰略的考慮。
袁鵬特別指出,麥凱恩也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他的一些理念和世界觀與布什沒有本質的區別,有些方麵甚至比布什還要硬。無非是麥凱恩有一些越戰的經曆,他對戰爭的理解,可能比沒有當過兵的人更深刻而已。所以他在具體的步驟和運作方麵會更加成熟,更加謹慎,基本路線可能會在現有基礎上做一些謹慎的微調。
接受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如果民主黨上台,在伊拉克問題上也不可能有大的動作。盡管從希拉裏和奧巴馬目前的表態看,其執政後最大的變化就是伊拉克問題,因為這是牽動美國內政外交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問題在於他們怎麽變。
劉卿表示,不可能是一夜之間就把美國大兵全撤回來,那個爛攤子如果丟下不管的話,也是很有風險的。
所以他們上台後更多的應該是思路上的調整,即是不是把大中東的民主改造看得那麽重,放到這樣一個框架裏麵去看伊拉克。
布什和麥凱恩都是把伊拉克戰爭看作一個大戰略中的小環節,小環節出了點問題需要堅持,因為推進民主的大戰略是對的。
民主黨顯然不認同共和黨的這個戰略觀,而強調美國現在的重要任務是拚經濟,而不是拚外交,同時要相信美國實力的有限性。實力很強,但不是說這個實力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聰明地運用這個實力。有力量,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就借助其他的條件上,更多地借助大國的合作。更多地借助力量間的平衡,來巧妙地實現這些目標,而不是一味蠻幹。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伊拉克的局麵,民主黨人會想方設法進行調整,適度地從中東地區抽身,但還是會有一個過程,而不是像他們的選舉語言那樣,一夜之間就完成這件事”,劉卿說。□

 


伊戰留給美國的未解難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 王錦


  今天是伊拉克戰爭五周年紀念日。美國副總統切尼3月16日剛剛展開他以巴格達為首站的中東之行。然而,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造成40多人死亡的炸彈襲擊。當國際輿論對伊拉克的爆炸事件習以為常的時候,也許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伊拉克的百姓已在動蕩與苦難中生活了五年。這五年來的局勢變化,使得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從最初高呼勝利,到如今站在充滿艱難抉擇的十字路口,麵對著一道道伊拉克戰爭留下來的難題。
  一、如何處理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
  在美軍攻陷巴格達取得“速勝”的時候,美國人也許不會想到,伊拉克被捅開的教派衝突會讓他們在這個漩渦裏越陷越深。麵對日益增長的爆炸事件和美軍傷亡,2007年1月,布什宣布了他的“增兵戰略”。在美國國內,“增兵戰略”招致了國會的質疑,為此布什不得不委托駐伊美軍司令彼得雷烏斯和駐伊大使克羅克2007年7月和9月兩次向國會提交伊拉克的形勢報告。如今,彼得雷烏斯和克羅克正在準備將於今年4月向國會提交的第三份報告。無疑,兩人將在報告中繼續為布什的“增兵戰略”辯護。但鑒於伊拉克“形勢轉好”和美在其他地區的軍事需要,撤軍也已成為共識。何時撤,撤多少,卻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國防部長蓋茨主張效仿韓國模式,在伊拉克保持小規模的長期駐軍,但這隻是一個長期政策,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在伊軍事存在何去何從,是目前困擾美國的第一難題。
  二、如何平衡中東的力量對比?
  伊戰之前,中東的兩個大國伊拉克和伊朗統治教派相異、力量相抵,又有著八年兩伊戰爭的曆史積怨,恰好維持著一種製約狀態。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的遜尼派統治,也推翻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的力量平衡。伊朗失去了強勁的對手,卻多了一個孱弱的什葉派鄰居,可謂伊戰的最大得利者。這種力量失衡造成的伊朗坐大的結果,是美國在戰前未能預料到的。發展核武和支持恐怖主義是美國能找到的最好的遏製伊朗的理由。為了遏製伊朗美國從來都是不遺餘力:協調大國推動對伊製裁;向以色列和阿拉伯溫和國家大規模軍售;企圖組織“遏伊聯盟”。招數用了不少,但中東伊朗坐大的趨勢依然明顯。
  三、如何繼續推進“大中東民主戰略”?
  布什在伊拉克戰爭前後曾多次提出要徹底改造中東,使之成為一個自由、民主、與恐怖主義絕緣的地區。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推翻薩達姆的統治,把伊拉克打造成中東民主的“樣板”,以此作為在中東及世界其他地區逐步推進民主的第一步。2004年2月,布什政府提出“大中東倡議”,後又提出“大中東和北非倡議”,旨在向中東地區輸出民主,通過民主改造徹底消除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威脅。如今,伊拉克雖然舉行了選舉,但因政治和解尚未實現,整個民主製度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美國選擇的第一個中東民主“試驗田”即遭遇欠收,接下來如何推進“大中東倡議”,該倡議是否會因美在伊拉克受阻而擱淺?要想在中東乃至世界推行民主,是否應放緩及改變策略也是美國現在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四、如何修複美國的領導權及結束信任危機?
  布什發動伊戰的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支持基地組織。如今,在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仍然難覓蹤影,五角大樓最近也承認薩達姆與基地組織無關。開戰的理由站不住腳,即便從西方的價值觀來看,伊戰也已變成了一場不折不扣的非正義戰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國打了兩場沒有結果的戰爭,推翻了兩國政權,卻未能帶來和平與穩定。在國際範圍尤其在中東地區,美國的聲望已受到嚴重損害,“新幹涉主義”站不住腳,“先發製人”戰略更是出師未捷。美國天天把“反恐”掛在嘴上,想給自己披上“道義”的外衣,未曾料在破壞國際法的同時,也搭上了自己的國際形象。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以“先發製人”戰略為指導、以“反恐”為名發動的,在國際上開了一個不光彩的先例。五年過去了,伊拉克老百姓還在苦難中煎熬,戰爭的發動者也麵臨比開戰之前更難以解脫的困境。毛澤東主席曾論述過,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敵對雙方的力量對比,而是戰爭本身的正義性,關於這一點曆史會給我們答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