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掃描資本主義的今天和明天

(2008-03-20 15:01:08) 下一個

掃描資本主義的今天和明天


[英]克裏斯·哈曼 著 房廣順 車豔秋 譯


  英刊《國際社會主義》2006年冬季號刊登了英國著名左翼學者克裏斯•哈曼題為《掃描資本主義的今天和明天》的文章,對戰後世界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作了全麵的分析,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作了預測。文章內容如下。??
  世界經濟最重大的特征是全球經濟增長率的下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率不僅落後於20世紀50、60年代的“資本主義黃金時期”,而且也低於20世紀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的水平(見圖1)。??
  
  伴隨著增長率的下降,人均雇傭勞動力投資量持續上升——馬克思將之稱為“資本的有機構成”上升(見圖2)。
  
  資本勞動力比率上升是因為公司間競爭迫使公司前所未有地加大投入,提高人均勞動力產出,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以領先競爭對手。投資的價值量上升速度大大快於勞動力所創造的新價值量的上升速度。?
  假設沒有經濟衰退,總物質產出也有可能提高;但每單位產出的價值會下降,而且最終生產企業的產品價格會下降。因此,近年來,高投資產業(如個人電腦、電視、DVD播放機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急劇下降。?
  在整個係統中,總投資增加的速度大大領先於價值產生的速度。但利潤來自價值,除非資本家們能增加流向自己的價值份額,減少流向工人的價值份額,否則就會出現利潤投資比率下降的趨勢——這就是馬克思著名的“利潤率下降趨勢”。過去30年的數據表明這種趨勢在製造業仍然發揮作用(見圖3)。???
  
  * 德國的利潤率計算采用了1950—1990年的西德和1991—2000年的德國的數據。?
  來源: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全球動蕩的經濟學》2006版,第7頁。??
  利潤率下降有三種結果:?
  ??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加劇;?
  ??資本家對工人和其他受剝削階層施加更大的壓力;?
  ??整個係統的不穩定性加劇。?
  
  全球競爭?
  
  過去40年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跨國公司的崛起。全球跨國公司500強主宰著國際商務,壟斷著超過90%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和將近一半的貿易。?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1999年的報告,世界上60000個跨國公司和500000個其在世界各地的合作公司掌握著全球總產出的四分之一,價值達11萬億美元,而其中一半多的產量是由跨國公司100強生產的。2002年的UNCTAD報告表明,若將公司與國家的產出做比較,全球100個最大的經濟實體中的29個是跨國公司。?
  這些新情況使許多評論家斷言:跨國公司的強勢可以使其不必再理會政府。但是,可以從三方麵說明這種結論是錯誤的。?
  ??最重要的幾個國家仍然比最大的跨國公司強大許多。44個國家(包括土耳其、埃及、泰國、阿根廷)的經濟總量仍大於最大的跨國公司埃克森,而該公司的產出僅為美國的0?75%,德國的3%。?
  ??所有跨國公司仍然以國家為基地來經營全球業務。?
  圖4列出了公司的平均跨國程度(表示跨國公司的市場、勞動力、投資在本國之外程度的綜合指標)。?
  
  事實上,這些數據表明跨國公司全球50強的超過一半的交易仍然依靠其國家基地獲得。每當世界經濟放緩或進入衰退時,這種依賴性不斷增強(見圖5)。??
  
  換句話說,國家政權對跨國公司仍然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經濟危機出現時。?
  ??跨國公司依靠國家政權來保護它們的全球利益。沒有一個世界政權可擔當此種角色。所以在遇到貿易談判(如WTO談判)、貨幣匯率、政府合同分配、關稅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收回債務等等問題時,每個跨國公司都期望國家(有時是國家組織,如歐盟)幫其奪取利益。?
  
  國家資本主義的等級體係?
  
  不同國家在為本國的多國公司爭取利益時發揮作用是不一樣的。?
  在係統的頂部是那些在與特定貿易夥伴談判中擁有重大話語權的跨國公司,在係統的底部是處於劣勢的公司。處於上方的以國家為基地的跨國公司發現它們比處於下方的公司擁有政治上的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僅表現在獲得最佳貿易協定方麵,也表現在其他相關的重要方麵,如要求他國開放投資市場,要求他國接受它們對知識產權的詮釋,保持低水平利潤匯款稅率,獲得優惠匯率等方麵。?
  
  非均衡發展?
  
  國家資本主義的等級係統不是靜態的,經濟體以不同速度成長,公司在滲透國際市場、在本土之外累計投資的作為也不盡相同。跨國公司以下列三種方式應對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排序的變化:?
  ??對工人施壓,使公司更具競爭力,以補償國家顯現的弱勢。?
  ??嚐試增加在其他國家的投資,以分散風險?。?
  ??向國家施壓,迫使國家運用政治手段補償弱化的經濟地位,包括經濟援助的政治化、通過世界金融體係施壓、展示軍事力量等。???
  
  競爭領域?
  
  資本主義是投資追求利潤的體係。因此,從資本家對外投資的數據,便可以了解資本家認為最有可能獲得利潤的領域。圖7和圖8中的外國直接投資量可部分反映出近年來資本家追逐利潤的戰場。??
  
  圖7表明,平均而言,超過2/3的大宗海外投資流向工業發達國家,即所謂的三大地區:北美、日本、歐洲。投資量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的繁榮時期大幅急劇上升;投資量在其後至今雖有回落,但仍是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這些國家不僅是財富集中的地區,也是資本家期望從進一步剝削中攫取最大利益的地區。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首先是對這些國家的市場、投資機會控製權的競爭?。?
  老派“第三世界主義者”的觀點——資本主義依靠對南半球窮國的剝削為生——已經不適用於當前體製的現實了。當然,資本家已盡其所能地在窮國攫取了利益(有錢不嫌少),並對這些國家的人民產生了嚴重影響,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剝削形式。?
  1/3的投資流向“南半球”,但同樣隻有少數國家對資本有重要意義,而多數國家則無關緊要。?
  流向這些國家的外國投資中的一半(或大約1/6的全球投資)集中在三個區域——中國(包括香港)、巴西和墨西哥,而176個最窮的國家僅僅吸納了不到8%的全球對外投資。圖8的“南半球”製造業出口模式反映了投資分布不均造成的影響。??
  
  但這並不是資本的全部利益所在。還有原材料,特別是石油的問題。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中東才具有戰略意義;這也是在油氣價格居高不下時,委內瑞拉、西非以及常被遺忘的俄羅斯具有戰略意義的原因,隻是這些國家的戰略意義遜於中東地區而已。?
  同樣,主要原材料也趨向於集中在擁有投資支配權的少數國家手中。人們常常認為窮國是富國的原材料的供應者,但事實遠非如此。?
  美國在2000—2001年度出口了8000萬噸糧食;亞洲國家僅出口了1500萬噸;南美國家僅有1750萬噸;而非洲國家僅僅出口了300萬噸。如今巴西是世界最大的產糖國。礦物出口的狀況也大致如此。在前10位礦物(石油除外)出口國中,隻有智利和巴西是欠發達國家,分別位列第九位和第十位。許多南半球國家依賴原材料和食物出口;全球體係也依賴這些國家獲取的少量利潤和必需品進口,但依賴程度顯然不同。?
  因此,從資本剝削獲利的角度,世界地圖是由歐洲、北美、日本、中國、巴西以及三四個最大油氣生產國組成的。?
  發達國家統治階級幾百年的掠奪意味著財富不會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均勻分布。新工黨宣稱,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可以通過貿易擺脫貧困,這完全是胡說。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喪失了可在當前體係內成功貿易的必要資源。?

   美國力爭保持霸權地位?
  
  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增長速度快於美國。過去的十年則情況相反。美國統治階級之所以能成功翻盤是因為他們動用了三種相互關聯的手段:?
  1?對美國工人的剝削大幅加劇。這點在實際收入(圖9)和工作時間(圖10)中可見端倪。上述數據來自美國勞工部。世界勞工組織的數據(雖然計算方法略有不同)也表明在過去的1/4世紀中在平均工作年度,美國工人的工作時間從1980年的1883小時上升到了1997年的1966小時。???
  
  2?美國依靠其在國際金融體係中的支配權來支撐其國內經濟(其支配地位因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其他國家的買入貨幣而鞏固)。十多年來,美國的消費和投資的增長大大快於國內收入和儲蓄,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見圖11)。??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因日本、中國、韓國等國向美國出口產品,目前這些國家的銀行存款已經在以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的形式增長。這就為這些銀行向美國資本家和消費者貸款提供了基礎,也為美國的跨國公司進行國外投資提供了基礎。??
  
  因此,盡管當前美國一年的貿易赤字高達8000億美元(大約4200億英鎊),美國經濟仍能保持擴張。美國在本土之外的投資量僅為外國在美國投資的80%。但是,美國仍能將大量利潤和利益收獲囊中。實際上,為了能把資金留在美國,其他國家的政府和資本家一直在對美國經濟進行補貼。?
  資本家和政府不是慈善家,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在於美國的國家實力。?
  3?使用國家力量是美國統治階級為保持霸權地位而使用的第三種武器。它的意識形態也許是新自由主義,但其在本土的實踐遠非新自由主義。美國使用政府力量幹預金融經濟事務,強力推行措施保護本國的跨國公司和銀行,同時卻要求其他經濟體轉向新自由主義,減少政府參與。?
  ??擴大軍備開支的一個作用就是為大公司提供幫助。20世紀90年代早期,五角大樓在美國計算機工業重組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使美國計算機工業有能力對抗來自日本公司的挑戰,克林頓政府是1996年波音與麥道合並的促進者,合並後,一個規模大於任何一家歐洲競爭者的航空巨頭誕生了。?
  ??聯邦儲備局和後來的政府努力為美國工業達成有利的美元匯率(最著名的是在20世紀80年中期與日本、德國達成的“廣場協定”)。美國財政部半真半假地向債務累累的國家提供緊急財政援助,借機強化美國金融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
  ??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在大公司瀕臨倒閉時進行幹預,如對1980年的克萊斯勒公司、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聯邦儲貸保險公司(相當於英國的房屋抵押款協會)、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首要的一點是,擁有軍事強勢的美國政府是可使其他國家馴服、使世界配合美國商業利益的工具。在與其他發達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在說服弱國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對美國的跨國公司開放市場時,這個工具都在發揮作用。??
  
  歐洲的困境?
  
  歐洲資本主義發現自己兩麵受敵。一方麵,來自遠東的競爭加劇。不僅崛起的中國成為歐洲在許多行業上的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從日本和“亞洲虎”進口部件,組裝,然後在歐洲之外的市場與歐洲產品展開競爭),而且盡管日本經濟停滯,但日本資本主義在過去的15年中從未間斷投資。?
  另一方麵的壓力來自於在過去的30年內對國內工人不斷加強剝削的美國資本主義。雖然一些歐洲大陸國家成功地提高了每工作小時產量,甚至超過美國,但因美國的工作時間更長,每個美國工人的產量仍大大高於歐洲工人。
  和其他國家一樣,歐洲資本家同樣麵臨著利潤率的壓力,而且他們麵臨的問題更為複雜嚴重,更難撼動。在二戰後的一段時期內,為維持政治穩定,歐洲資本家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與工會機構合作將“社會夥伴關係”製度化,在工作時間、工作權利、福利等方麵向工人妥協。如圖13所示,為維持社會安定,他們在社會福利方麵的投入遠遠高於其美國對手。
  
  當資本家們大張旗鼓地提高剝削率時,上述因素使他們麵臨政治上的困境。但資本家們認為,為了捍衛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他們別無選擇。因此,他們向政府施壓,以在國內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同時,削弱工人的士氣,威脅要將生產轉移到東歐和其他地區。?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並且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但德國資本主義不得不向工人施壓,以保衛原有地位。BBC去年這樣報道:“真實工資已大幅下降,工作時間幾乎回到每周40小時——以致於一些雇主說,雇用一個德國工人和英國工人的成本似乎沒有什麽差別。”圖14清楚反映了德國工人的現狀。?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德、英、意等國的資本家。他們麵臨著來自美、日、中、亞洲虎的資本家的競爭。這些國家都可以從工作時間中受益——這些國家的工作時間比德、法至少長300小時。歐洲資本家不會再沿襲過去為求社會安定而向工人妥協的做法。相反,他們會不斷采取措施,顛覆過去。結果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階級鬥爭很有可能在無法預知的幾十年內爆發。
  
  
  金融不穩定性?
  
  美國的債務規模為金融投機提供了額外動力。當在生產領域出現利潤率下降的壓力時,投資者往往會在別處尋找快速獲利的機會。?
  在過去的10年內,世界愈發依賴於一種新的投資借貸形式——衍生工具(見圖15)。其誕生的初衷是幫助大企業和銀行規避貨幣匯率突變的風險。但從誕生之日起,衍生工具已成為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經濟和金融變動的賭博工具。專於此道的對衝基金現在動輒引起上億資產的流動。??
  
  到2004年中期,衍生工具的總交易價值高達全球GDP的6倍多。因為衍生市場是全球市場,任何國家政府都無法管製。商業人士仍然擔憂,如果衍生市場出現大的變故,金融體係會受到破壞,如8年前迫不得已對長期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緊急援助。?
  
  中國問題?
  
  中國經濟已經開始真正地大規模擴張。但人們仍在擔心,擴張中會出現古典資本主義泡沫的跡象。?
  極高水平的投資並沒有同水平的被雇用勞動力增長率與之匹配。“1978—1993年,被雇用勞動力年增長率為2?5%;但在1993—2004年,當GDP中的投資份額遠遠高於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時,被雇用勞動力增長卻變緩,僅略高於1%?。”?
  有力證據表明,資本投資與勞動力比率的上升對利潤率產生了向下的壓力。不同企業(分別歸屬於不同的多國公司)為賣出過剩的商品展開競爭,加劇了這種壓力。但這些對利潤率的壓力隱而不現,因為銀行係統願意接受迄今為止數目最大的壞賬。中國銀行係統的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率為20%(官方數據)或非官方估計的占GDP的45%。中國很有可能在中期出現大規模的震蕩危機,而這種危機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衝擊。?
  但就目前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國外資本主義的影響更為直接。強大的增長吸納了國外的原材料,提高了全球企業買進原材料的價格。同時,大批中國消費品湧入市場,對國外公司產出的消費品的價格產生向下的壓力。因“長期利潤率下降趨勢”引起的一係列世界性問題因這種壓力而加劇。?
  
  未來一瞥?
  
  從20世紀80年代起,大約每10年出現一次衰退的舊經濟周期似乎又重新出現,這種現象值得關注,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矛盾必然會造成政治上的衝擊。?
  以歐洲為基地的資本越來越擔心受到鉗製。因此,歐盟的政治家越來越迫切地在福利、養老、工作時間和教育上強製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即使這樣會破壞所有的中間組織(社會民主黨、工會組織)在過去幾十年對工人的欺騙性統治。?

  信貸網絡大幅膨脹,越來越脫離現實的生產和貿易。這個網絡隻能繼續膨脹,除非人們對經濟發展態勢產生突然的恐慌——如匯率的變化、大的多國公司的破產危機、對大國償還外債能力的擔憂、原材料價格的突然變化等。恐慌可能會導致公司和銀行的突然撤貸,從而導致整個信貸係統在不斷累加的壓力下坍塌。懷有對整個金融係統的擔憂,處於本國的多國公司的壓力下,政府可能會無視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為國家資本主義的目標而動用政治力量進行幹預。但多國公司的崛起和越境經濟大幅擴張會使政府幹預比以往更加困難。?
  在國內,國家統治階級內部會出現更多分裂。每個經濟部門都想盡可能得到國家保護,即使這意味著損害其他部門的利益。?
  國際上,國家會越來越將政治力量(其最重要要素為軍事力量)視為保護“自己”公司(區別於以其他國家為基地的公司)的手段。未來趨勢從各國的政府行為中可見一斑——美國政府試圖控製世界石油儲量第二的國家來確保“新的美國世紀”、中日之間緊張加劇、俄羅斯因其天然氣儲量在談判中愈發自信。?
  所以,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並不意味著國家幹預和國家間衝突的終結——雖然在全球秩序中位於前列的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往往是通過在全球秩序中位於後列的國家的國土上進行的血腥“代理”戰爭來解決。?
  軍備開支數據表明政治軍事聯合趨勢已深深植根於資本主義體製內部,是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特征(見圖16)。?
  但是,不僅僅美國的軍事開支在攀升。目前世界上存在兩處政治不穩定區域。一處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另一處是對整個體係更為重要的區域,是從地中海向東延伸至印度河、然後向北延伸至中亞的地區。可以預計,當以國家為基地的多國公司在不穩定的全球經濟體係中奮力求生存時,資本家之間競爭的原動力將會製造更多的軍事和政治震蕩。
  
  政治危機將會突然爆發。同時,統治階級內部會出現突然的分裂。列寧將“革命前夜”界定為人民群眾和統治階級都無法忍受舊的製度,階級內部的尖銳分歧可能會突然打破以往使人民群眾保持克製的階級壓迫和意識形態桎梏,使長期隱藏的尖銳問題浮出水麵。?
  但在近期,這種情況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條件並未成熟。在大多數欠發達國家,近期也不會出現。但近年來,我們已經目睹了“列寧模式”的幾次再現。這幾次著名的事件——?發生在印尼、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尼泊爾和最近的瓦哈卡州的南墨西哥城——?即使不能被視為革命的全麵爆發,至少也動員了大批群眾,造成了廣泛的政治危機。現實昭示,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中看到更多類似事件發生,並且發生地點將不僅僅局限於在那些世界掌控者看來無關緊要的地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