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元,美國金融戰略贏家大手段

(2007-12-04 05:12:00) 下一個

2007年12月03日 09:47:51  來源:上海證券報 
 
 

譚雅玲:現為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

   

    資料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主持人:鄒民生 樂嘉春

    美元貶值:僅看表麵現象,我們會落入圈套

    主持人:連續兩周,我們談了石油、黃金等具有指標意義,又是研判世界經濟走向繞不過去的話題。今天來談美元問題。關於美元,大家說得也太多了。不過,我總是覺得有點蹊蹺,美元的貶值走勢與美國經濟之間,好像並不那麽對應,美元貶值,是不是一種金融大鱷的策略?     

    譚雅玲:這個問題問得好!美元的表現確實與美國經濟的實際狀況不相吻合,很明顯是金融大鱷實施的一種戰略與戰術手段!

    今年第三季度開始美元匯率又出現相當幅度的貶值,不僅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動蕩,而且進一步導致全球經濟處於深度困惑之中。如何看待當前金融價格,特別是美元匯率包括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需要我們透過匯率表象,做深入分析。

    首先來看,美元基本麵的三不變。

    第一,經濟沒變:從美國經濟實際看,美聯儲所針對的目標並不實際,並脫離經濟本身和違背經濟需求。因為,近日美國商務部最新發布的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修正從3.9%上升到4.8%,表明即使在美國次貸急劇惡化的炒作中,美國經濟不僅沒有下降,反之進一步上升,讓人懷疑當前美國經濟的真實性以及美國經濟到底是否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其他一些數據也顯示,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增多是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加快的主要動力,這與市場唱衰經濟形成反差突出。

    第二,政策沒變:從2005年以來,美元利率一直是金融市場關注與爭論的焦點,尤其在美國次級債危機發生之後,美元利率反轉性的降息對策進一步導致了金融市場的混亂,導致市場確信美國經濟已經難以繼續增長,衰退擔憂導致的價格或政策也跟隨調整,這不利於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更是擴大了市場的恐慌性,同樣也是不利於美國經濟金融穩定的。這表明,美國經濟似乎難以達到利率政策調整的目的與需求。

    當前,維持投資信心對美國經濟穩定很重要。美聯儲降息是否適宜美國經濟環境和氣氛更為值得關注和思考。降息過程的利潤空間縮小是否適宜現代金融環境和信心更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問題。美聯儲依然在加息周期之中,美元利率下行是暫時、階段因素所為。

    第三,市場沒變: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依然占據主導,紐約外匯市場、石油市場以及黃金市場對整個國際金融市場具有舉足輕重以及晴雨表的作用。美國股市更是近期通過漲跌策略考驗和引導市場。最近IMF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美元儲備在2007年第一季增加4%,達到創紀錄的2.24萬億美元,美元絕對份額依然占據主導格局,難有根本性改變,並有增長趨勢。     

  美元戰略戰術:六招做大美國,削弱競爭對手

    主持人:從你介紹的美國經濟基本麵情況看,作為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經濟體,美國經濟並沒有削弱。那麽,為什麽美元卻是如此疲弱走勢?    

 
    譚雅玲: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有一種突出現象,就是唱衰美國經濟。對美元的恐慌主要集中在心理壓力上,對美元利率判斷迷失,美元的貶值、市場的動蕩與美國經濟實際狀況有明顯出入。

    美國試圖通過對其本國和全球金融格局的主導性調整,在不久的將來,使其金融資產獲得更大收益、金融地位得到全麵鞏固和提升,使美元霸權進一步得到強化。具體來看,以下六大策略特別值得關注。

    一是美元“損人利己”的策略。美國通過美元分階段和有步驟的貶值,緩解美國經濟結構壓力,強化全球對美元的依存度。例如,美國敏感的雙赤字問題在美元貶值過程中逐漸化解。美元貶值的利益在自身,傷害在外部,“損人利己”是恰好自我利益的需求。

    二是美元“聲東擊西”的戰術。美國次級債表露之前,全球麵臨的是流動性過剩的憂慮,但事實上並非金融市場和金融體係缺少資金,而是因事態恐慌不敢放資金而導致流動性不足。但發達國家流動性不足的“假象”卻導致全球流動性的困惑和恐慌,形成價格迷失和投資迷失。“聲東擊西”進一步創造了美國需要的調節氛圍和投資調整環境。

    三是美元“一箭雙雕”的策劃。美元貶值策略的施放在於針對歐元和人民幣,美元貶值導致的結果是歐元上漲和人民幣上漲。因此,美元貶值的外部策劃具有很強的針對目標和對手。

    四是“袖手旁觀”的組合。隨著日本、美元先後開始壓我國人民幣升值之後,9月份開始歐洲也開始進入我國人民幣升值輿論之中。雖然當前歐盟強調我國人民幣匯率相對於美元升值、相對於歐元貶值,這隻是事態表現的一個表象,而實質在於美元對歐元以及所有貨幣的快速貶值,實際上人民幣和歐元都同樣是美元貶值的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

    五是美國“自我保護”的需求。美元貶值依然是運用貨幣策略和技巧達到自我保護的經濟利益需求,而並非實體經濟的根本性轉折,值得觀察和思考美國市場經濟把握的經驗和策略。其中,值得思考的是當前美國經濟唱衰的基礎和籌謀。

    六是美國“深謀遠慮”的戰略。研究美國問題和判斷美元價值不能簡單以現價評估美元資產價值,而需要綜合各個層麵和各種問題把握對美元資產的處置。價格表麵的簡單處理必然將導致戰略與策略的失誤或利潤損失。

    我認為,在挑戰歐元心理極限設定長遠對應歐元的策略,歐元上漲並非樂觀,而卻充滿“陰謀”,是一場“災難”的開始。而美元則得到自我嗬護、休整、調節的利益,美元“借題發揮”的手筆再度強化了美元“魅力”,美元價格縮水,但美元價值依存,麵對國際市場價格的全麵上漲,美元報價的美元需求依然難以脫離美元持有,這樣的“遠見卓識”是任何一個貨幣體和經濟體不能做到的,而美元和美國可以做到。從國際金融競爭角度看,美元戰略、策略應用的針對性更是歐元最大的風險。     

    不能不防的警訊:三大動向與三種可能

    主持人:從你的表述看,美國的經濟政策,特別是美國的金融政策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國際金融市場會有怎樣的表現?有哪些變化呢?     

    譚雅玲:國際金融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取決於當前已經變化的三個基本因素,即國際金融新動向的表現為價格、金融、經濟已經轉為製度、資源和投資的變化。這三個基本因素不僅是當前並且更是未來對國際資本格局和趨勢具有重要影響的焦點。

    新動向一:價格風險已經逐漸轉變為製度風險——由美國房地產市場連接次級債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風險,就是將金融市場風險轉化為金融監管製度風險,是從價格表現的風險轉變為金融信用風險,市場恐慌導致金融機構的信用失控。其中,不僅僅是簡單的美國貨幣政策調整,而是對於信心心理的傷害。伴隨外匯儲備資產隨短期價格下跌的恐慌,導致匯率機製的改變加快,資產價值的擔憂變為匯率製度的變化。因此,價格變量引起的製度性改變將會引起可能更大信用危機。

    新動向二:金融產品風險轉為資源價格風險——由於美元利率、美元匯率以及美國股市引起的美元資產價值發生了恐慌和悲觀,美元主導的價值以及美國引導的國際金融信用發生了問題。而金融風險與資源風險連接的避險交替,使得市場和政策麵陷於更為複雜和更為敏感階段。此時,金融信用風險避險心理自然轉為資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特別是黃金價格保值與避險功能推高價格走向739美元的28年新高。資源戰略應對將擴大甚至導致金融風險轉移資源價格風險最終演變為危機。

    新動向三:經濟全球化轉為投資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資本流動速度與效益使得投資板塊的關聯度更加密切,價格連接收益、收益連接區域、區域連接政策使得流動性過剩形成投資全球化的新格局。價格博弈與收益風險競爭形成投資全球化的溢價效應,投資全球化的特點集中於價格高漲與價格收益攀比的溢價蔓延和擴大,對衝基金規模與影響是主要的平台。

    未來國際金融新動向將因美元匯率、美元利率,特別是美國金融戰略的深入乃至策劃而發生三種可能趨勢。

    可能一:伊朗戰爭爆發轉移美國經濟壓力,全麵收複美元利益和份額。麵對當前美國次級債的困局,美國或許可以抵擋過關,或許將難以避免經濟衰退的風險。因此,美國處於自身經濟以及貨幣霸權的需要,最終將會以伊朗戰爭作為協調自我和控製外部的手段加以運用。而伊朗對美國的挑釁已經通過石油歐元報價、歐元儲備增加、美元儲備減少以及建議OPEC石油歐元報價而不斷刺激和傷及美國霸權心理,美國將有可能會打擊伊朗。

    未來美國股市和美元匯率將收益全球流動性的美元利益,美國經濟壓力通過外部消化,並引起全球金融資產組合的混亂和恐慌。未來美國以“強”控製和主宰全球經濟金融的局麵凸顯當前的美國風險壓力。當前不穩定憂慮是美國戰略和技術休整的一種預備,但美國經濟前景對世界經濟趨勢和格局的影響依然突出,主導與實力影響難以替代。

    這不僅必然影響國際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調整,並將導致石油價格的變數,導致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美元將以伊朗作為示範展現美元霸權的不可挑戰,重新樹立美元絕對霸權的地位和影響。

    可能二:石油暴漲會衝擊世界經濟和加劇通貨膨脹,美元霸權因連接石油金融而強大。由於戰爭、投機等因素會刺激和拉動石油價格暴漲,並會惡化經濟基礎環境的通貨膨脹壓力,利率協調與通貨膨脹都可能會麵臨恐慌性調整,投機將推波助瀾地提高石油市場收益。

    國際石油價格表麵上不隻是在與美元價格之間緊密關聯,實際上是美元綜合戰略的一個調控手段。相對而言,美國的主動性較為充裕,石油報價體係的美元優勢、石油報價機製的美國定價優勢、石油資源壟斷的國際政治利益以及國際關係競爭,將會繼續體現美國石油戰略和策略對石油價格的主導。

    我們應該看到,盡管石油本身對經濟層麵的影響已經有限,但石油價格的高企將會滲入國際資本流動方式、地緣政治和投資產品組合等因素,將會進一步凸顯其潛在的市場風險。盡管國際石油價格將繼續麵臨較大的上漲可能,但國際石油價格的均衡點將會繼續在70美元左右相對高點維持。

    另外,全球資金的富餘甚至有泛濫的可能,全球股市的節節上升已經表明,越來越多的資金正通過股市向實體經濟配置,這也將必然會刺激全球通脹加速上漲的可能,未來全球性通脹存在突然加快的可能,並意味著這輪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到了終結的時候,金融危機也將難以避免。此時,美國將通過石油美元收益和展現石油金融的美元魅力和勢力。

    可能三:美元貨幣政策引起混亂對持有美元資產的恐慌,美元霸權以弱顯強獲取收益的金融戰略。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戰略和策略的前瞻優勢和逐漸成熟較為突出,不僅實現著美國貨幣政策的主旨——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周期的擴大,而且有所強化美國金融戰略策略的效率和影響,強勢美元貨幣政策的靈活有效。美國經濟全球化利益主旨其在貨幣政策目標上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強實力為首選,其使用的手段或政策就是充分發揮美元主導的金融市場優勢,設計有利於美國經濟和美元利益的經濟政策、金融政策和貿易政策組合。

    未來美國以“強”控製和主宰全球經濟金融的局麵凸顯當前的美國風險壓力,不穩定憂慮是戰略和技術休整的一種預備,但美國經濟前景對世界經濟趨勢和格局的影響依然突出,主導與實力影響將難以替代。
 

 

美元貶值:美式遊戲讓全世界“買單” 


2007年12月03日 09:49:42  來源:上海證券報 

    石油、黃金,這些具有指標意義的生產資料與投資品,今年都漲勢驚人!何以如此?與幕後的推手有關,這就是美元。除此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價、房價也一鼓足氣地往上竄,似乎牛氣十足,好不熱鬧。與誰有關?也與美元有關。

    而美元是副什麽模樣呢?美元今年“熊”得厲害,不僅讓全世界為之困惑,而且明顯
與美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不符。盡管今年年中美國爆出了所謂的“次貸危機”,並且因此搞得全球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各地區間的經濟矛盾也由此變得十分複雜,但美國自己卻是漁翁得利,多項經濟指標還是比較正麵的。

    怎麽來看美元“熊像”呢?一方麵,美元對主要貨幣持續大幅走軟;另一方麵,美國經濟基本麵並沒有實質性變壞跡象,反而仍被世界經濟論壇的《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評為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經濟體。如此悖論,作何解釋?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美國在玩一場主導全球經濟、金融市場格局大調整的遊戲,一場轉嫁其國內調整成本,讓全世界為它“買單”的美式遊戲。

    所言一針見血,不無道理。

    問題是,在這場與國際經濟金融大鱷的博弈中,我們處在什麽位置?我們有什麽尷尬?我們需要拿出什麽辦法,來應付這種無法回避的局麵?這是很關鍵的。顯然,在改革開放29年的發展曆程中,我們盡管取得了經濟持續發展的良好業績,綜合國力有顯著增強,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明顯改善,但是作為全世界的“打工者”,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小的。

    也就是說,在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我們也是美式遊戲的“買單”者之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也許這是發展的成本,必須支付的“學費”。但要付多少,尤其是接下來怎麽付,付了以後又能得到什麽?這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在這個大變局時代,對美元尤其是美元戰略,多一份思考是一點也不為過的。(亞夫)

 


美媒體:美元貶值反映出美國經濟結構問題 

2007年12月03日 08:22:4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誌日前刊登題為《美元下跌誰獲益?》的文章指出,美元貶值反映出美國經濟結構問題。

    文章作者阿拉丁資本管理公司合夥人、研究部主任斯科特·麥克唐納指出,2001年以來,美元兌其他主要國際貨幣匯率下跌了30%以上。美元很可能繼續貶值,這給美國帶來了難題。美國要麽通過減少借債消
費和增加儲蓄來整頓經濟,要麽忍受購買力和影響力下降帶來的後果。

    文章說,美元疲軟反映了美國大炮和黃油都要的經濟模式麵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美國保持著一支開支巨大的先進軍事力量,其活動範圍已延伸到全球許多地方。同時,政府政策集中於維持消費開支,目前美消費開支占到其GDP的70%以上。

    然而,從曆史上看,平衡這兩個目標是困難的。考慮到伊拉克戰爭以及在阿富汗和非洲的其他軍事任務每天要花費30億到50億美元,軍事部門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美經濟中的消費部分也出現了問題,包括家庭債台高築和住房市場暴跌。如今,信貸危機波及到的領域不僅包括保險業和抵押貸款相關部門,也擴大到了銀行和經紀公司。

    美國的經濟問題可能將加速美元貶值。如今,美國及其貿易夥伴麵臨的挑戰是,如何避免美元更劇烈的貶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