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改革和宏觀調控的第三種思路

(2007-11-04 16:05:16) 下一個
作者:蔡定創

提要:人民幣已具有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的條件,采用調控幣值的方法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貨幣的改革.

成為不爭的事實是,中國日益增長的外匯儲備已成為國民福利損失的黑洞。損失發生在二個方麵:一是美元貶值所造成的幣值損失;二是外匯資金對國內的閑置所造成的生產力的損失。現有的宏觀調控對此可謂是束手無策,成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也不是治本之策。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大,依附於美元經濟將越來越成為發展的桎梏。要想真正成為經濟大國,必須拋棄弱者思維,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貨幣的改造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途。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我認為其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1、中國的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很快將與美國比肩(以按購買力平價估算能更準確反映一國實際的生產能力)。較大的經濟總量是支持人民幣獨成一體的基礎。

  2、我國目前已有1.3萬億外匯儲備,完全能抵抗人民幣自由兌換後外資可能發動的金融衝擊戰。

  3、我國的資產雖然已基本完成證券化,但股市中占絕對控股地位的是國有股東,銀行體係也仍是由國家股東牢牢掌控,隻要策略得當,具有很強的抗攻擊能力。

 

  現在要考慮的是人民幣國際貨幣化的實現途征。學界曾有“亞元”一說,即人民幣不直接走國際貨幣化之路,通過“亞元”來實現。筆者認為此路反而會更為艱難。所謂“亞元”是來自歐元的啟發,但亞洲的情況與歐洲完全不同。歐洲多小國,隻有整合的總量才能與美元經濟相抗衡,但老牌英國憑借昔日的霸主地位就是不參與整合,可見利益整合之艱難。而亞洲在政治方麵比之歐洲可謂四分五裂,而經濟上也有日元的相對強勢獨成一體,“亞元”之路將十分遙遠。而人民幣有中國經濟快速而相對穩定的發展作為支持,成為國際貨幣體係中的獨立一極,條件已經成熟。

 

關於人民幣的匯改之路,曾有過二種思路爭議:第一種是開放匯價一次性升值到位;第二種是有控製的小歩慢行。當前實行的是第二條路。此路看似穩健、風險小,但卻是目標距離最長、所付成本最高、國民福利損失最大的路子。麵對1.3萬億並繼續加速增長的、不斷貶值的美元外匯,宏觀調控陷於兩難境地,一係列矛盾化解困難。對當前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的生產與消費結構性失衡問題,在宏觀調控方麵更是缺乏手段,僅有的利率、匯率、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調控生產與消費結構無能為力。

改善我們的調控,創新發展思路,對於充分挖掘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已是很迫切的需要。

 

首先我們必須創新手段破解美元的貶值戰略。為此,我提出除上麵二條路線之外的第三條匯改與宏觀調控新思路: 1、用財政和赤字財政的手段直接調控幣值,從而調控匯率;2、用從財政和赤字財政中所獲得的手段調控資本積累與勞動者消費比值,徹底解決內需不足,生產與消費結構失衡這個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給我國經濟加注新動力。

 

財政手段本來就包括了赤字財政,這裏並列是為了引起特別的重視。過去我們談赤字而色變,當前也是將降低物價作為很重要的調控目標。用赤字財政作為調控手段很多人想都不敢想。實際上財政政策的調控手段才是十分靈活而且特別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例如,稅收的增減、公共財政的投向、赤字財政的運用、生產性國債與消費性國債的運用等等,都有著很好的調節生產與消費比率的功然。

 

用赤字財政調控貨幣幣值不是我的新發明,其祖師爺是老美。美國一直是通過赤字財政實現對美元幣值的調節。例如2004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為4130億美元,2006年為4230億美元,財政赤字占GDP比率高達2.5%3%其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可謂得心應手。

 

為了將人民幣盡快地改造成國際貨幣,一種選擇是將人民幣在很短的目標時間內快速貶值到與美元實際幣值相對應,然後開放匯率與兌換。開放後的人民幣如果要繼續盯住美元,不是采用現在的這種由央行收購美元的調控辦法,而是采用調控赤字財政數量的辦法,保持與美元等同的貶值速率。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輕而易舉地實現調控目標,保持與美元幣值與匯率的穩定,而且,美元貶值戰略對我無作用,赤字財政的錢,實際上是美元貶值戰略中我們本來要向美國輸送的錢。

 

如果我們實行與美元等値的貶值速率,以2006年美元赤字2.82%的同比率計算,假如2007年我國GDP24萬億,則財政赤字的量可為6768億元人民幣。增加這麽大一筆錢用於擴大內需,消費失衡問題就有較大改善。國民經濟就能獲得新的均衡發展平台。

  

赤字財政必然引發CPI值提高,但這種提高不是等比的。

假設生產與消費平衡狀態時,由赤字財政引發CPI值提高的比率為1 ;那麽在消費與生產失衡、需求不足條件下,因為由赤字財政所增加的需求假設全由過剩的生產力所提供,則由赤字財政引發CPI值提高的比率則為0 。當然,既使在假設情況下,也會因為如下原因引起物價上漲:1、受資源束縛的產品物價會上漲;2、因生產投資周期因素會在新增投資周期未完成前引起物價上漲,但周期完成後會趨向於03、所增加的消費需求的產品在生產部門之間分布的不均衡,在均衡獲得之前也會引起物價上漲,但均衡完成後也會趨向於0。因此,當經過生產時間的均衡後,CPI值的增加主要地與資源性產品的占比相關。假設資源性產品占比為25%,那麽赤字財政每增加一個點,所引發CPI值增加僅比0.25個點略高,或者說因赤字財政引發CPI值每增加一個點,GDP值可能增加達四個點。

上述這個原理說明CPI值隻是經濟運行的觀察窗口,不能作為調控目標。赤字財政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對CPI值的影響是不同的。赤字財政在適當條件下的運用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

 

因此,我們必須改革當前的宏觀調控模式,學會運用財政政策作為主要手段調控經濟,化被動為主動,促使國民經濟均衡、高速、健康的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