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的十年和斯大林的十年,“黃金十年”

(2007-11-21 17:28:54) 下一個

1927-1937,是蔣介石在大陸執政比較穩定的時期,後來有人稱之為“黃金十年”

1927年後,由於江浙、華南兩大財團和蔣介石政權的結合,買辦發展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不但控製了全國的經濟命脈,而且掌握了軍政大權。1927年的蔣政權是個買辦和大地主聯合執政的政權,而1940年汪偽政權已經完全成為徹底的買辦政權了,偽中央政治會議的30位委員大部分是買辦。這時買辦對帝國主義武力掠奪的最好服務就是不抵抗主義和投降,他們得到的利益就是繼續掌權。

抗戰中,國民黨軍工,特別是工業的基礎鋼鐵虛弱得可笑。這是國民黨在抗但這是國民黨在抗戰前對重工業的發展,尤其鋼鐵工業極端不重視造成的直接後果,怨不得別人。即使根據國民黨中央在32年4月提成的每年裝備5師,維持5師的最低計劃,每年僅軍工原料就需要各種規格鋼材2萬7千多噸。而此項鋼材均依賴進口。中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是從1890年創辦漢陽鋼鐵廠開始。這個設有兩座小高爐、兩個小平爐和兩個小轉爐的工廠,建設了4年才投入生產。從那時起,到1948年,50多年時間,中國生產了760多萬噸鋼。而新中國前7年就生產了1433萬噸鋼。實際上,舊中國生產的760多萬噸鋼,倒有600多萬噸鋼是日本侵占中國期間,日本在鞍山、本溪、唐山、大連和上海建立的工廠生產的。國民黨登台的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也就是國民黨所吹噓的黃金十年中的黃金八年鋼產量隻增加了2萬噸。與印度相比人均生鐵是印度的0.8,人均鋼材是印度的1/27。

而這期間唯一建成的大型鋼鐵企業,還是山西軍閥建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而在抗戰發揮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兵工署重慶煉鋼廠)。則是四川軍閥劉湘親手建立,於抗戰後交於國民黨中央的。1937年1月1日劃歸軍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重慶煉鋼廠3噸電爐冶煉出炭素工具鋼4噸(事後國民黨中央歸還劉湘挪借墊付建廠款75萬元)。而國民黨先是實業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區,後是資源委員會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 央煉鋼廠,但都隻是紙上談兵。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漢陽鋼鐵廠在北洋軍閥時期年鋼產量就達到5萬噸。漢陽鋼鐵廠於1925年停止煉鋼,國民黨統治十多年竟然沒有恢複煉鋼。到1938年10月21日武漢失守前夕,隻將漢陽鋼鐵廠30噸馬丁爐2座,35噸及50噸高架起重機2部及鑄錠用模等附屬品拆走,運入四川。更令人發指的是漢冶萍自己不產鋼,但挖出的鐵砂,煉出的生鐵居然大部運往日本八藩鋼鐵廠又鑄成武器,用在中國人的身上。1935年以後,日本在鞍山等地建設的鋼鐵廠陸續投入生產,舊中國 “名義上”的鋼產量(因為大部分在東北,掌握在日本手裏)才逐漸提高。

下表為1927年到本1937年中國鋼產量(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個統計表當中包括滿洲鋼鐵工業產量,因此1934-1935年的鋼產量大躍進之根本原因是包含了日本人所控製的滿洲鋼鐵工業開始投產),請大家自己評價蔣介石。


===================
年份 鋼產量 鐵產量(萬噸)
===================
1927 3.0 43.7
1928 3.0 47.7
1929 2.0 43.6
1930 1.5 49.8
1931 1.5 47.1
1932 2.0 54.8
1933 3.0 60.9
1934 5.0 65.6
1935 25.7 78.7
1936 41.4 81.0
1937 55.6 95.9
===================


光會說美國幹嗎去了?德國幹嗎去了?蘇聯幹嗎去了?怎麽不問問GMD幹嗎去了?光知道怨天尤人,美國,德國,蘇聯又不是GMD的老子,憑什麽給你好處。黃金十年光知道從外國買鋼鐵,經手人得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皆大歡喜。就不知道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結果37年抗戰爆發,北洋軍閥時期能造的炮鋼,槍管鋼,民國又有黃金十年的發展,反而全不能造了,能怨誰。北洋軍閥統治下的1920年全國工礦業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裏指銀元)為22260萬億元,GMD在中國當了十年家,又是繼承,又是吞並。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國工礦業的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裏指銀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虧了不少,變成 20600萬億元了,居然還有人談什麽黃金十年,這麵皮當有一牆之厚。

下表為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
外國資本60.7 國家資本31.2 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
外國資本80.3 國家資本9.7 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
外國資本70.4 國家資本11.4 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
外國資本78.4 國家資本5.4 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尤其不能令人忍受的是,1931年918之後,GMD繼續為日本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提供方便,結果37年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砂,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製下的。戰爭爆發,日本資本一撤,中國38、39年的鋼產量一下降到了不足1000噸。這莫非也能怨到美國,德國,蘇聯人的頭上。

這還不算什麽,1943年國統區又出了個怪事情:大後方戰時工業危機。1943年重慶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到了1家。而機器加工業如果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報的說法:機器廠維持經常開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機具約占總數的40%。如果按1944年7月9日新華日報《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參觀團的報告》:四川工業50%到70%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這一方麵缺槍缺炮,另一方麵一不缺原料,二不缺工人。鋼鐵廠、機器加工廠卻大批倒閉,這可稱的上各國戰時所未有的奇跡。沒別的,GMD買辦思想太濃厚,總想找個外國洋爸爸,從來想不到自己紮紮實實辦工業。首先辦工業得不到資金上得支持。像1940年的數據顯示,GMD四行對工業的貸款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數據更糟,43年重慶銀行業對商業的貸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礦業兩的貸款合計還不到其放款量的1%。其次,好不容易中國有了些工業,不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計進行壓榨。非令其倒閉而後快。像生鐵1941稅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業酒精 1943得稅額是1939年得169倍。關卡林立交易不暢更是常事,從GMD陪都重慶到福建要過七八十個關卡,卡卡交錢。所以這條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個西天路的美名。法幣惡性貶值,工礦業名賺實虧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相反鋼鐵和其他現代工業在日占區反而得到相當的發展,918後日占東北的軍事工業提供了侵華日軍武器消耗的40%和彈藥消耗的70%。到1945年已經成為鐵路網密布,煤、鋼、電、石化和軍工發達的“東方魯爾。

這樣一個虛弱無力的國家,這樣一個一味投降的買辦政府,就是一隻待宰殺的肥羊,不被人入侵那才是奇怪。英米日等外國資本家在中國掠奪資源,開血汗工廠,買辦們也能分一瓢湯。代價是壓製民族工業和技術的發展,甘當東西洋人的奴才。買辦也豢養一批右派幫閑文人,鼓吹中國人低劣,不能獨立自主的建設自己的國家,惡毒咒罵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價值觀,鼓吹全盤西化。然而買辦們在這十年裏卻大發橫財,從1928年建立中央銀行開始,到1937年,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已經壟斷了中國的金融業。至今還有人懷念三十年代的上海灘,懷念黃浦江裏的外國兵艦,懷念租界裏手持棍棒的紅頭阿三和安南巡捕。這些人就是買辦和租界文人,那是他們淘金的十年。
  
買辦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賣了農民賣工人,丟了東北丟華北,至於從日本手中收複朝鮮和台灣更是早就丟到爪哇國去了。總之隻要買辦們能苟且偷安,繼續撈錢,一切都可以出賣。唐朝時武則天有個男寵叫張易之,有人在他家門上貼了個紙條上寫:“看你橫行到幾時”,張易之竟狂妄的回貼:“為歡一日已以足”。後來張易之果然被憤怒的羽林軍斬殺了。然而買辦的本事比張易之要大得多。他們一麵把中國當成淘金場,一麵把自己的根紮在大洋彼岸,一有風吹草動,隻要拿上一本護照,再記住瑞士銀行的密碼,就可以一走了之。在美國居住多年的宋美齡,她豪華別墅的每一塊磚都浸透了南京30萬中國人的血,她餘生中的每一天都在向人們證明這樣一個道理——買辦沒有祖國。
  
因為買辦沒有祖國,所以買辦不需要國防。蔣介石時代對海軍的投資還比不上滿清。30年代蔣軍的炮兵實力甚至比不上北洋軍,北洋軍參照德國、日本軍製,1個正規師裏還有1個炮兵團,而1937年的國民黨軍最好的嫡係師裏也隻有1個炮兵營。買辦經濟隻偏重於列強需要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等輕工業,而所有和國防有關的航空、化學、鋼鐵等重工業買辦都不能使買辦獲利。宋子文有句名言:“外國進口的盤尼西林(青黴素)用都用不完,中國何必要自己生產?”
  
買辦也需要軍隊,但這是內戰型的軍隊,專門用於鎮壓人民的軍隊。無論從裝備、編製、教育、訓練都是如此。由於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蔣的200萬軍隊按當時國際通行的標準,隻是一支治安軍,遠遠不能算國防軍。1935年廬山軍官訓練團學的是《剿匪手本》,德國顧問教的是堡壘戰術。這一套對付江西紅軍是有效的,但搬到凇滬戰場上就成了日軍飛機、大炮的活靶子。對紅軍的圍剿動輒出動30萬、50萬、100萬兵力,3000萬軍費。圍剿抗日的19路軍和抗日同盟軍都出動了15萬以上的兵力。而每次用於抗日的中央軍不過幾個師而已,19路軍作戰的經費竟是靠各界捐助的。

對於1927年到1937年這段時間,國民黨逃台之後曾美化為“黃金十年”。在這十年裏,一次次外敵入侵,一年年國土淪喪,沒有一天停止過內戰。雖然軍費一直占政府支出的80%,但是中國軍隊的裝備卻沒有任何實質的進步。中國仍然不能獨立設計和製造國防需要的飛機、坦克、重炮。“黃金十年”竟是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為結局的。

幾乎與蔣介石的“黃金十年”同期,斯大林展開了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

與蔣介石相比,斯大林所接手的攤子絲毫都不優越太多

本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就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據1910年的調查統計,全國正在使用的有一千萬木犁以及二千五百萬木耙,而鐵犁隻有四百二十萬個,鐵耙則不到五十萬個。機械牽引幾乎沒有牲畜。因此,大戰前幾年,俄國穀物每英畝的平均產量僅僅達到德國農夫收獲量的三分之一和法國農夫收獲量的二分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戰前夕,按人口計算,俄國生鐵產量是每年三十公斤,德國是二百零三公斤,英國是二百二十八公斤,美國是三百二十六公斤。煤產量俄國每人為零點二噸,德國是二點八噸,英國是六點三噸,美國是五點三噸,棉花消費量俄國是每人三點一公斤,英國是十九公斤,美國是十四公斤。俄國的電力工業和機器製造工業剛剛創立,而且根本沒有機床工業、化工工廠和汽車製造工廠。在戰爭期間,軍備生產勉強有所增長,基礎工業的生產卻下降了。1914至1917年間,為一千五百萬應征入伍者僅僅製造了總數不超過三百三十萬支步槍。

在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到高潮時期的1913年,俄國當時仍然屬於歐洲最大的農業國。農業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54%,工業收入僅占29%。從1908—1914年,俄國的城市人口隻占居民總數的15%,而同一時期歐洲的英格蘭—威爾士城市人口為78%、挪威77%、德國56.1%、法國41.2%、丹麥38.2%、荷蘭36.9%、意大利26.4%、瑞典22.1%,甚至連匈牙利這個比較落後的農業國也達到18.8%。

從人口和醫療狀況看:20世紀初俄國的周歲嬰兒死亡率為237‰,意大利157‰、荷蘭137‰、挪威65‰、瑞典72‰、西班牙162‰、瑞士123‰、英格蘭—威爾士130%、法國155‰、丹麥105‰……俄國的嬰兒死亡率是全歐洲最高的,以至20世紀初俄國居民平均壽命僅32歲,而美國是49歲、英國45歲、法國47歲、德國48歲……

每千人口擁有的醫生數:美國是1.44個、德國0.5個、日本0.78個、法國0.5個,而俄國僅為0.18個。

從社會結構看,1913年俄國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僅占就業人員比重的16%,而美國占36.9%、德國24.8%、法國28.8%、日本25.8%。

從教育和文化水平看:20世紀初俄國居民中文盲占多數,識字的人僅有21.1%。每千居民受過普通教育的人數美國為197人、德國157.4人、英國142.3人、法國176人、日本143.6人,而俄國僅有66.5人。

上述材料證明,20世紀初俄羅斯在社會和經濟領域顯著落後於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國的失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的失敗,更加證明了俄國的落後。

20年代初期的俄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的破壞,農產品產量隻有1913年的65%,而大工業的產品則隻有10%稍多一點。到1920年底,國家的工業生產的產品極少,生產的隻是最簡單的東西。冶金工業每年隻能供應俄國每個農戶六十四克釘子。假如工業發展此後一直保持這樣的水平,那麽一個農民在1920年買了犁和耙後,一直要到2045年才能指望再一次買到這些東西。七萬多公裏的鐵路停運和一半左右的列車無法使用。三年兄弟殘殺的戰爭奪去了幾百萬人(根據大致的估算,約在七百萬到一千五百萬之間)的生命。除了作戰行動、當局實行的大規模的恐怖行動、盜匪的不法行為的犧牲者外,還要加上死於1918年到1921年的傷寒的兩百萬人以及伏爾加河流域和國家南部其他地區餓死的五百多萬人。


1927年10月1日,斯大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開始實行。為了加快蘇聯經濟的發展,1927年聯共(布)第15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製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1個五年計劃 (1928-1932)的指示。據此,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草擬了兩個“一五”計劃方案。1929年4月,黨的第16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其中的最高指標方案。該方案規定“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在短時間內建立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基礎,把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時還規定了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 ”計劃以4年零3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共建成1500個大企業,建立機床、汽車、拖拉機、發動機、化學、飛機等工業部門。工業產量、工業在工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蘇聯由一個進口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時,工業中的社會主義成份占了99.3%,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為了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國防能力,迅速消滅技術和經濟方麵 的落後現象,聯共中央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斯大林說:“我們 比先進國家落後了 50 以至 100 年。我們應當在 10 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 者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

為了盡快地解決技術問題, 適應飛速發展的需要,國家和工廠興辦了許多高等和中等的技術學校。到1933 年,約有 20 方學生在高等技術院校攻讀,90 萬學生在中等技術學校學習,同時工廠辦的學校和專業訓練班每年訓練 100 萬工人。這些學校和訓練 班,緩和了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國還開展了一個掃盲運 動。在這個文盲充斥的國度裏,1929 年,8 歲至 50 歲的人口中,文盲人數下 降到 48.9%。1930 年 1 月,建立起各個地方的委員會來引導這一運動,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 18.8%。

在文化領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擴大識字率方麵的進展,蘇聯當時可以說創造了世界奇跡。僅在1933—1937年就開辦了兩萬多所新學校,相當於沙皇俄國二百年間開辦學校的總和。在1918—1928年受到中等教育,或者受過完全和不完全的普通和職業教育的人有73.8萬人(每年約6.7萬人),在1929—1932年達到57.7萬人(每年約14.4萬人),1933—1937年達到110.9萬人(每年約22.2萬人),1938—1940年達到140.5萬人(每年約46.8萬人)。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在培養大學專業人員方麵,從一個歐洲最落後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在1937—1938年,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大學人數的總和(如1940年,蘇聯大學生人數為81.2萬,英國4.4萬、德國4.97萬、法國7.65萬、意大利12.7萬、日本24.5萬,這幾個國家合計才54.22萬人)。

俄羅斯著名學者弗·丹尼洛夫論證了蘇聯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現代化成就。他說:“俄國革命前的現代化進程僅僅是注重經濟的增長。蘇聯時期的現代化與之不一樣,在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體製。國家保證了有計劃的發展經濟、科學和文化,實行了普遍就業、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實際上的免費住宅、休假製及其他社會保障。”

職工的技術進步了,生產效 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 年 1 月 斯大林向中央委員會報告說,蘇聯由從前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上發展 較快的工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僅用 4 年零 3 個月的時間就於 1932 年完成 了。產業工人的數目增加了 1 倍,從 1100 萬增加到2200 萬;生產量也增加了 1 倍。斯大林報告說:“我們從前沒有鋼鐵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拖拉機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機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汽車製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他接著談到航空工業、農業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以及其他,並且說,“我們不僅創立了這些工業部門,而且它們的規模使歐洲工業相形見絀。”

僅僅在1932年,蘇聯的一五計劃提前完成之時,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指標同當時的蔣介石政權相比就已經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了。我們不采用計劃數據而采用實際數據,比如說,發電量135億度,生鐵620萬噸,鋼592.7萬噸,煤6400萬噸,汽車2.4萬輛,拖拉機4.9萬台。

2006年版的俄羅斯一本高校教科書寫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總產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2002年版的《蘇聯國家曆史》一書寫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在4年3個月完成了,有1500個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大型企業建成了。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2.7倍”。阿列克謝耶夫院士說道:“由於兩個五年計劃的結果(1929—1937),蘇聯在向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生產水平較之1913年增長了8.2倍。革命前的俄國工業產值僅占世界份額的2.6%,而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產值已經達到全世界的13.7%,1937年工業產值已經占到整個國民經濟的77.4%,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工人和職工僅占國內居民總數的17.6%,到1939年已占到50.2%。工業化急劇改變了城鄉居民結構。1926年在城市生活的人口為18%,1938年初即達到30%。在1929—1940年間農村居民年均縮減19.6百萬(36%),而工業和建築業人口則年均增加8.9百萬”。他特別強調指出:“這些數字確切證明了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確切證明了俄羅斯在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在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蘇聯的黨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工作中也發生過一些失誤,然而在曆史上還沒有過這樣迅速這樣偉大的進展。蘇聯人民認為,如果步伐不是這樣迅速,不但社會主義建設將會推遲,而且國家 的生存也會處在危險之中。因為在 1933 年,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從中國東北向 蘇聯邊境尋釁,而納粹德國已公開提出占有烏克蘭的要求。蘇聯人民認為, 如果沒有他們那迅速提高的經濟力量,他們可能會遭到來自東西兩麵的入侵。斯大林在報告中說:“我們不得不鞭策我們的國家,因為它落後了 100 年,並因落後而麵臨亡國的危險。否則我們會在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處於手無寸鐵的狀況。”

不可否認蘇聯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但它畢竟成功了;何況,如果沒有事先付出的這些代價,怎麽能保證日後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那將付出什麽代價?那是亡國滅種的代價!

作者:Bury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