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吏治整頓-ZT

(2007-11-15 10:48:00) 下一個

在這個世界上反腐是個永恒的話題,在中國的曆史上擁有清明政治的時期不多,在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出現過那麽幾個屈指可數的清潔政府,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反腐奇招,朱元璋反腐的特色也可為是人類奇跡,以我觀之已然是“前無古人”。

 

曆史是相通的,有其必然的規律可行,每回看到曆史,大凡一個強盛時期的到來,上麵都會有那麽段話告訴我們:“休養生息,吏治整頓”。而每回看到一個王朝的衰弱也有那麽條規律可尋:“土地兼並激烈,財富高度集中,廣大農民“無立錐之居”,貪官汙吏豪紳橫行”。這個就是曆史規律,強盛與衰弱鐵板釘釘地繡刻在曆史的記錄中,就那麽無休無止地輪回著。如果那位不相信,可以去找史書論證,我可保證其主旨雷同。

 

明史開卷寫道:“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朱元璋十七歲時,家中滿門餓絕,隻餘其一人幸免,狀況之慘烈也可為中國曆代帝王之最。正是於此,其對人民的痛苦體念也比曆代帝王深刻。明初的幾場動亂主要集中於官員的叛亂,這個現象與朱元璋的立場與經曆有關,正是年少時期親身體驗貪官汙吏害民的慘烈,所以朱元璋對官員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在以後對官吏的治理中近乎於嚴酷,這樣就難免某些大權在握的官員心生叛意。

 

明太祖朱元璋,與民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明史卷二記載,朱元璋告誡官員道:“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勉之。”

 

明史卷二,還記錄著一段朱元璋對部隊北征時的告誡,意思為要體恤人民痛苦,北征是救人民於水火,不許部隊“違天虐民”,而且對敵人親屬也要保全,如違抗我這個命令,就“罰無赦”。

 

明史卷二之中,其中有一段記載令我感慨萬千,大凡讀過中國近代史的,都知道解放軍打三大戰役的情景,有數百萬老百姓組成獨輪車擔架隊,推著扛著糧米物資支援解放軍上前線。明史中也有那麽一段類似的記錄,朱元璋道:“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五年。荷天眷祐,悉皆戡定。用是命將北征,齊魯之民饋糧給軍,不憚千裏。”看起來“齊魯之民饋糧給軍,不憚千裏”之舉,真是源遠流長。

 

朱元璋之嚴厲多見於其吏治整頓之中,從某些方麵看他偏向於平民百姓,警惕錦衣美食的高官與豪門貴族,通史道:“朱元璋十分重視吏治的整頓,對貪官汙吏的處罰非常嚴酷,嚴禁官吏玩忽職守,庸政害民。高級官員要接受禦史監督,中下級官員定期考核,稱職的升,平常的複任,不稱職的降,品德惡劣的罷官為民。對貪官懲治尤其嚴厲,凡貪贓鈔60以上者,一律梟首示眾,通過吏治整頓,明初確實達到政治清明的效果。”

 


明初的政治清明,就是建立在對官員的嚴厲上,吳晗在《朱元璋傳》的一書中曾經有這樣的描述:“朝廷及各地方官員幾乎被抓捕一空,候補官員接濟不上,把尚在獄中坐監的官員提出來,由獄丁看押著帶腳鐐手銬上堂審案。”朱元璋嚴厲的吏治整頓,弄得朝廷上下官員噤若寒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想當官的人還是爭破腦袋往裏擠,但由於朱元璋考核官吏嚴格,所以還是一度造成了官員緊缺的局麵。

 

當然,這樣的嚴酷治理,新的問題還是會出現,其首先一點就是過於歧視貪官汙吏,通史裏記載著幾個明朝初期的典型反腐過激案例,其中有“空印案”:“明朝規定,每年布政司、府、州、縣官員必須要到戶部審核,凡是錢糧不符,均應駁回原地填造,但省、府、州、縣官員為了貪圖便利,自己預先攜帶有官印的空白文書, 一遇到戶部駁回,不經重新實地調查,就地繼續虛報填寫。朱元璋發現後,覺得弄虛作假之風盛行,各地官員虛報帳目貪汙之風可能盛起,大感不妙,命令全國各地主管空印的官員一律處死。”顯然,未必全部官員都是腐敗分子,就此一項,可見朱元璋製止腐敗分子的手段之嚴厲有點過激。

 

經過這樣的整治,明初的政治清明到如何程度呢?吳晗在《朱元璋傳》一書中曾描述過這樣一件事:追隨朱元璋數十年的一位朝中大臣,七八十歲的高齡還自己帶了頂紙帽,上牆粉刷。此事,剛好被朱元璋突然登門拜訪時撞見,搞得朱元璋唏噓不已。”朱元璋除了自己保持著應有的簡樸之外,朝中官員也概莫能外。朱元璋此人很歧視貪官汙吏,甚至於設局算計貪官汙吏,他趁自己生日之間,故意對收受禮物含糊不清,一旦送禮者上門,那麽就被其抓了個正著。觀看明初曆史幾乎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反腐倡廉書,對普通人民很少有騷擾。而此,也換來了政治清明的成果。

 

在中國曆史上能被稱得上政治清明的時代屈指可數,而明初的洪武時期就這樣被鐵板釘釘地繡刻在了曆史的豐碑上。縱觀中國曆史,隻站在普通人民一邊,硬是與幫助自己統治的官員過不去的領袖非常少見。以我來看,前後隻出現過兩位,前一位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而後一位,恐怕不用我明說,各位也自然心知肚明。



作者:佰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鳥人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