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內賈德在上次美伊劍拔弩張時將同時衛國戰爭中的戰鬥英雄賈法裏提上來當了革命衛隊司令,這次又將賈利利提上來當了核談判代表,這樣,內賈德、賈法裏、賈利利三個經過戰爭洗禮的、有複興大波斯抱負的政治家,簡直就象一個“戰時內閣”,盡管他們上麵還有“老革命”毛拉們時時授意操控,身旁有拉尼賈尼這樣的“蘭血貴族”高幹子弟把著“大局”,但從目前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強硬上看,這個“戰時內閣”至少現在是主流政治力量。在老友也是前輩宋宜昌先生博客裏的“波斯係列”中,描述了伊朗起源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伊朗這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崇尚英雄、崇尚智慧。因此,“戰時內閣”的民意基礎是有的,這也是當初內賈德這個鐵匠的兒子不怕民主選舉的原因。至於智慧上的民意基礎,他們確實給了百姓較高的期望。因為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媒體占主流的原因,很多人知道的都是內賈德對外政策的“狂言”(很多美國媒體在製造打伊朗的輿論),其實內賈德當年競選打敗主張對西方采取溫和政策的“老革命”拉夫桑賈尼上台,就是靠一句“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名言,說穿了就是均貧富。
10月31日《德黑蘭時報》第二版,畫麵上是內賈德與身邊兩位革命衛隊將領,後麵是一位宗教領袖。題目是“總統抨擊美國毫無意義的單邊製裁”。
作為伊朗革命衛隊的推舉上來的總統——內賈德為什麽上來就提均貧富的口號呢?革命衛隊是一個軍事組織,更是一個政治組織。當年在西方和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支持的薩達姆發動的兩伊戰爭中,革命衛隊以其的驍勇善戰確立了軍事上的地位,這裏就包括從平民大學生到戰鬥英雄的內賈德、賈法裏、賈利利。但是在戰後以拉夫桑賈尼、哈塔米兩任總統主導的十幾年經濟建設中,革命衛隊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直到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把伊朗列為重點“邪惡軸心”後,政治影響極大、財力雄厚的拉夫桑賈尼在其兒子(時任德黑蘭地鐵公司總裁)安排下悄悄會見美國商人,革命衛隊才有了機會把一個來首都打工農民工的兒子——內賈德推上總統位置。發展核能是以大學生、年輕人為主的群體最早的主張,也是拉尼賈尼這樣有民族複興情結的“藍血貴族”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抱負(他與一些撈錢的貴族後代不一樣),內賈德要想在國內實現“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餐桌上”均貧富的繼續革命目標,必然要在核問題上聯合這兩股力量。加上一批最原教旨的宗教毛拉們的支持(他們一直認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不徹底,政府也允許他們另設清真寺宣傳他們的理念),內賈德才得以在總統的位置上得以他的運作。
這是不是真實的內賈德呢?
美國前駐伊朗大使威廉·赫·沙利文在其回憶錄《出使伊朗》中這樣描述了內賈德——這個進城農民工兒子的青少年時代:由於1973年石油漲價,僅有300萬城市勞動力的伊朗不得不在巴列維國王宏大的工業化計劃中讓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那些進城的農民工 “眼巴巴地望著為進行投機買賣建起來代價而沽的高樓大廈空著無人住,而自己在德黑蘭南部的貧民區,十幾個人住在一個房間裏,他們看到政府官員和中產階級乘坐著有專職司機駕駛的奔馳車在城裏來來往往,自己卻因為公共交通嚴重不足而拚命擠車。他們的失望和不滿是大量的,而能使他們感到寬慰的事情實在太少了。”
內賈德這個居住在德黑蘭南部貧民區的農民工兒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伊朗高考第97名的成績考入德黑蘭科技大學的。1979年,當宗教領袖霍梅尼在巴黎小公園裏發出伊斯蘭革命號召時,在大學裏的內賈德自然積極投入加入了。因為任何革命都脫不掉均貧富這樣的動員。
當然,這隻是一個理想視角下的內賈德。而以一個審視政治家的視角來看內賈德,他是不是抓住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經濟建設中的貧富差距、伊朗年輕人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象征——利用核能、伊朗傳統文化中對英雄和智慧的崇尚等這些機會,或者說核問題和均貧富隻是他的政治手段而不是目的呢?這個問題確實很難說清楚,伊朗人恐怕隻認結果,而對於伊朗以外的大國而言,可能隻看伊朗能不能給自己提供“打牌”的機會,以及能不能盡快把伊朗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和俄羅斯當下對伊朗截然相反的態度,顯得十分有意思。似乎是在把內賈德從一個政治家或者一個理想主義者加政治家的人,變成一個21世紀的政治偶像和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