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羅斯狂打“伊朗牌”,中國怎麽辦?-ZT

(2007-11-02 03:40:52) 下一個
作者:宋曉軍


    前天,美國佐格爾調查公司顯示,有52%的美國人認為為了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支持政府對伊朗武力打擊,而繼美國政府單方麵對伊朗進行了30年以來最嚴厲的製裁後,美國總統布什、副總統切尼、國務卿賴斯都加重了譴責伊朗的言辭,這些都使得媒體再次關注美國將在明年11月大選前軍事打擊伊朗。而調查也顯示有53%的美國民眾認為明年11月前美國會打擊伊朗。而伊朗以內賈德為首的“強硬派”也做了一些人事調整,準備應付戰爭。


    昨天,俄羅斯外長繼普京訪問伊朗和宣稱美國製裁伊朗是“揮舞的尖刀的瘋子行為”後,再次訪問了伊朗會見了伊朗總統內賈德對伊朗進行了鼓勵。最近,隨著美國堅持在東歐部署反導係統,俄羅斯狂打“伊朗牌”。而隨著美國國會在10月17日授予“藏獨”大佬達賴美國最高榮譽——美國國會金獎後,西方國家也掀起了新一輪以會見達賴支持“藏獨”的潮流,於是網上很多人繼“美國打伊朗、大陸打台灣”討論後,開始討論中國要不要打“伊朗牌”的問題。特別是伊朗的《德黑蘭時報》今天報道稱,伊朗原來與巴基斯坦商談的輸往印度的過境石油管道可能改線輸往中國,以及中國官方反對美國對伊朗的製裁後,這種討論可能會越來越多。因為來自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可能對未來中國“全麵實現小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0月31日《德黑蘭時報》頭版右側第一篇文章“伊朗石油天然氣對巴基斯坦至關重要”中透露,巴基斯坦駐伊朗大使稱,盡管美國製裁伊朗,從伊朗通往巴基斯坦的油氣管線工程不會終止。並稱如果印度不需要這些油氣資源的話,巴基斯坦會把這些資源賣給中國。而且文章還透露,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也參與的這項工程。(報紙中間的照片是內賈德與俄羅斯外長進行會談)現在的問題是,巴基斯坦到中國的石油管線怎麽走?是瓦漢走廊?伊利河穀?這兩個都要通過阿富汗,怎麽弄?還是洪旗拉普山口(這裏我方坡緩巴方坡陡又是迎風麵、地震多難度大,而且一旦油出了問題順著河穀下去將造成巴基斯坦水源嚴重汙染)?還是走海運通過我們給巴基斯坦建的港口繞馬六甲海峽?

    關於美國打伊朗的軍事上的問題,已經討論很多了,認為打與不打的人都有很多理由。從金融角度推測,也有一些,比如1個月前我與《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有一次簡短的談話,他從金融角度分析認為一定會打。但是從伊朗政治生態的角度分析較少,更多的信息都是西方“妖魔化”伊朗的。我的一位朋友是中東問題專家,由於他對以色列了解很多,多次前往以色列,原來他也認為美國一定會打,但是他前不久在伊朗呆了一個月後,認為現在不可能打,原因是現在打伊朗會使伊朗越來越強硬(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激進以色列政治家認為要打)。同時,根據他了解,很多理性的以色列政治家認為也不應該現在打伊朗。其實打不打伊朗以色列的分析十分重要,因為在1979年前巴列維時代,伊朗是以色列最親密的盟友,而且很多以色列人對波斯文化極為尊敬。所以,以色列對伊朗政治問題的看法值得重視,同時俄羅斯狂打“伊朗牌”過程以及伊朗最近的人事變動,都是分析問題的切入點。


    根據以色列情報網站透露,最近俄羅斯普京訪問伊朗時,與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依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談話中俄羅斯送給了伊朗很多“禮物”,包括出售米格-29的發動機、圖-214等大型飛機以及建設布什爾核電站等。而在這些“禮物”背後最關鍵的則是提出了一項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方案。雖然這個方案內容沒有被完全透露,但是可以分析出來,這一定是由俄羅斯主導的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方案。此前俄羅斯提過類似的方案,諸如在俄羅斯境內濃縮鈾、或者有俄羅斯專家組與伊朗共同監督在伊朗境內監督核燃料等等。但據說,這個方案被伊朗總統內賈德拒絕了,因為內賈德堅持認為伊朗是一個聯合國成員國,和平利用核能是伊朗的基本權力,不需要任何使伊朗喪失尊嚴和權力的附加措施。而此舉導致了原來伊朗核談判代表拉尼賈尼的辭職。


    作為“藍血貴族”的高幹子弟拉尼賈尼(他父親是伊朗前議長),雖然是伊朗發展核能的堅定支持者(2003年就是他的母校——伊朗最好的工科院校沙裏夫學院的500名大學生最早向政府寫公開信要求開發核能的),但他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按照中國人說法就是有“大局觀”,因此他傾向於與俄羅斯合作。但是內賈德拒絕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方案後,他隻好辭職了。隨後西方媒體就此大做文章,稱內賈德危險的“邊緣政策”已經使其更加孤立。而以色列的分析其實更深一層,他們是在探討伊朗的元老派毛拉們為什麽會容忍內賈德長期的“邊緣政策”。從表麵上看,普京訪問伊朗示好是支持伊朗,而實際上恰恰是內賈德的“邊緣政策”為遭受西方再次“圍堵”俄羅斯提供了一個戰略支撐點,至少是雙方都是“雪中送碳”。而昨天被西方媒體稱為“突訪”的俄外長訪問伊朗,在崇尚大智慧的伊朗國內很可能再次為內賈德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支持。


    而內賈德的“邊緣政策”能玩多久?他為什麽在關鍵時刻更換了革命衛隊司令和核談判代表?這個兩個新人與他一樣,都是兩伊戰爭中、或者伊朗人稱的“八年衛國戰爭”中的戰鬥英雄,這三個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家到底會把伊朗帶向何方?他們的曆史主動性有多大?他們為什麽不懼怕與美國開戰?伊朗國內的政治走勢在美國強力製裁下如何走?俄羅斯下一步怎樣打“伊朗牌”?這些都與中國打不打“伊朗牌”、怎樣打“伊朗牌”?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上次說到伊朗總統內賈德的人事變動,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新上任的核談判代表賈利利。賈利利在普京訪問伊朗致使美國總統大怒隨口說出“第三次世界大戰”上任後,西方媒體一致認為伊朗在核談判中因賈利利的上任變得強硬。這是為什麽呢?在伊朗的搏客集群中,有一些賈利利的“粉絲”。在他們眼裏,賈利利不僅是一個英雄,在八年衛國戰爭中失去了右腳,而且英語、阿拉伯語都很好(此前他是伊朗負責歐、美事務的副外長)。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粉絲”透露,賈利利喜歡讀亨廷頓的書,並在講話時稱亨氏在其著作中將伊朗列為未來能影響世界的國家的前列,在英格蘭之前。

    此前,內賈德在上次美伊劍拔弩張時將同時衛國戰爭中的戰鬥英雄賈法裏提上來當了革命衛隊司令,這次又將賈利利提上來當了核談判代表,這樣,內賈德、賈法裏、賈利利三個經過戰爭洗禮的、有複興大波斯抱負的政治家,簡直就象一個“戰時內閣”,盡管他們上麵還有“老革命”毛拉們時時授意操控,身旁有拉尼賈尼這樣的“蘭血貴族”高幹子弟把著“大局”,但從目前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強硬上看,這個“戰時內閣”至少現在是主流政治力量。在老友也是前輩宋宜昌先生博客裏的“波斯係列”中,描述了伊朗起源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伊朗這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崇尚英雄、崇尚智慧。因此,“戰時內閣”的民意基礎是有的,這也是當初內賈德這個鐵匠的兒子不怕民主選舉的原因。至於智慧上的民意基礎,他們確實給了百姓較高的期望。因為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媒體占主流的原因,很多人知道的都是內賈德對外政策的“狂言”(很多美國媒體在製造打伊朗的輿論),其實內賈德當年競選打敗主張對西方采取溫和政策的“老革命”拉夫桑賈尼上台,就是靠一句“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名言,說穿了就是均貧富。

        

    10月31日《德黑蘭時報》第二版,畫麵上是內賈德與身邊兩位革命衛隊將領,後麵是一位宗教領袖。題目是“總統抨擊美國毫無意義的單邊製裁”。

    作為伊朗革命衛隊的推舉上來的總統——內賈德為什麽上來就提均貧富的口號呢?革命衛隊是一個軍事組織,更是一個政治組織。當年在西方和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支持的薩達姆發動的兩伊戰爭中,革命衛隊以其的驍勇善戰確立了軍事上的地位,這裏就包括從平民大學生到戰鬥英雄的內賈德、賈法裏、賈利利。但是在戰後以拉夫桑賈尼、哈塔米兩任總統主導的十幾年經濟建設中,革命衛隊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直到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把伊朗列為重點“邪惡軸心”後,政治影響極大、財力雄厚的拉夫桑賈尼在其兒子(時任德黑蘭地鐵公司總裁)安排下悄悄會見美國商人,革命衛隊才有了機會把一個來首都打工農民工的兒子——內賈德推上總統位置。發展核能是以大學生、年輕人為主的群體最早的主張,也是拉尼賈尼這樣有民族複興情結的“藍血貴族”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抱負(他與一些撈錢的貴族後代不一樣),內賈德要想在國內實現“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餐桌上”均貧富的繼續革命目標,必然要在核問題上聯合這兩股力量。加上一批最原教旨的宗教毛拉們的支持(他們一直認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不徹底,政府也允許他們另設清真寺宣傳他們的理念),內賈德才得以在總統的位置上得以他的運作。

    這是不是真實的內賈德呢?

    美國前駐伊朗大使威廉·赫·沙利文在其回憶錄《出使伊朗》中這樣描述了內賈德——這個進城農民工兒子的青少年時代:由於1973年石油漲價,僅有300萬城市勞動力的伊朗不得不在巴列維國王宏大的工業化計劃中讓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那些進城的農民工 “眼巴巴地望著為進行投機買賣建起來代價而沽的高樓大廈空著無人住,而自己在德黑蘭南部的貧民區,十幾個人住在一個房間裏,他們看到政府官員和中產階級乘坐著有專職司機駕駛的奔馳車在城裏來來往往,自己卻因為公共交通嚴重不足而拚命擠車。他們的失望和不滿是大量的,而能使他們感到寬慰的事情實在太少了。”

    內賈德這個居住在德黑蘭南部貧民區的農民工兒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伊朗高考第97名的成績考入德黑蘭科技大學的。1979年,當宗教領袖霍梅尼在巴黎小公園裏發出伊斯蘭革命號召時,在大學裏的內賈德自然積極投入加入了。因為任何革命都脫不掉均貧富這樣的動員。

    當然,這隻是一個理想視角下的內賈德。而以一個審視政治家的視角來看內賈德,他是不是抓住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經濟建設中的貧富差距、伊朗年輕人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象征——利用核能、伊朗傳統文化中對英雄和智慧的崇尚等這些機會,或者說核問題和均貧富隻是他的政治手段而不是目的呢?這個問題確實很難說清楚,伊朗人恐怕隻認結果,而對於伊朗以外的大國而言,可能隻看伊朗能不能給自己提供“打牌”的機會,以及能不能盡快把伊朗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和俄羅斯當下對伊朗截然相反的態度,顯得十分有意思。似乎是在把內賈德從一個政治家或者一個理想主義者加政治家的人,變成一個21世紀的政治偶像和政治明星。

    在國際關係中,最難的就是真正了解對方國家內部的真實情況,而國家、特別是大國外交政策的微妙變化,卻恰恰是其國內情況的反映。如果說伊朗內賈德試圖用堅持在核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在國內推行“把石油收入放回百姓餐桌上”的均貧富政策的話,那無疑是在伊朗進行一場土改式的底層革命,而這必然遭到國內無數即得利益集團的抵製,所以美國現在將製裁對象對準了革命衛隊,同時最新的軍事打擊計劃中的目標也是革命衛隊。說穿了,就是以孤立支持內賈德的革命衛隊,造成伊朗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對此內賈德隻能推行更為強硬的“邊緣政策”,因為越是臨近戰爭,政府進行戰爭動員前提就是必須將利益向廣大民眾傾斜,此時國內的即得利益集團除了等待內賈德出現重大紕漏,而不能在民族大義麵前阻止內賈德將利益向底層民眾傾斜的政策。而普京最近狂打“伊朗牌”,實際上也是在與美國擺開一個對抗的架勢,進而將國內的資源向發展軍工傾斜,以補償原蘇聯解體後軍工產業停滯、惡化的狀況(俄羅斯軍工發展現在是第一副總理主抓)。

    也就是說,俄羅斯與伊朗之間的相互“雪中送碳”,都有解決國內問題的因素。即壓製國內的“右傾依附”政策,或要均貧富或要加速發展軍工。
    如果這樣理解俄羅斯狂打“伊朗牌”背後的東西,中國的問題就很清楚了。當年我們為了給人民勒褲帶優先發展軍重工業進行生活補償,削減了一些包括軍工在內的投資大、工期長的大項目而上“短、平、快”的小項目,以及促進農業、輕工發展,達到全麵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收到理想化的較為平均、公正的分配效果。具體的說就是反映分配差距的吉尼係數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0.23上升到了現在的0.46。而其中前10年節支的3000億左右的軍費開支,並未用作軍轉民技術改造和裝備技術升級投資,而是彌補的了政府赤字。結果人員實在減不下去了,就減裝備采購研製和訓練費,預算內軍費不足就隻能讓軍隊經商。這對中國國防建設的負麵影響還是很大的。以建造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先進水麵艦艇的產業基礎為例,由於分配差距過大,造成的低端產能過剩、為消化勞動力而盲目引進競爭對手(韓國、日本)的資金以消弱我方造船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都是一些負麵影響的延續。

    但是從工業化進度和內部遇到的問題來看,中國比伊朗和俄羅斯調整的空間和時間都要大一些、多一些。因此在調整分配差距和加速補償軍工發展滯後的損失上,也許中國還不需要狂打“伊朗牌”或“俄羅斯牌”以製造外部緊張來調整國內的利益格局和資源傾斜方向。也就是說,如果能真正落實和諧社會、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寓軍於民這些政策指向,讓我們的軍工產業都補好航天產業發展的“課”,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中國比伊朗和俄羅斯應對危機的時間可能會更充裕一些。但是,時間也不多了,有些事情如果隻說不做,恐怕到時真的要狂打“XX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