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以後對於歐洲人來說核戰的陰雲似乎一去不複返了,然而亞洲的局勢變化卻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中美之間的經濟交流變的更加密切,他們的政治關係卻越來越緊張。長期以來,美國不僅關注著包括核武在內的中國軍事裝備發展,而且更把中國軍力的增長作為修改自己核武戰略方針的理由。鮮為人知的事實是:美國自六十年代開始就已經計劃性地對中國進行核戰布署。
中國的核武
2006年十一月份的美國政治軍事報告裏,共和黨的智囊Kristensen, Norris和McKinzie以<中國的核軍備與美國的核戰準備>一文宣揚中國對美國的核威脅:
1。中國核武更新換代;
2。在未來的幾紀裏中國瞄準美國的核彈頭將成倍的增長;
3。中國正在研製三種新型火箭運用新技術如固體燃料,移動發射架,這將提高中國核武以及運載係統的精確度,增大攻擊範圍;
4。其中有能運載多枚彈頭重返大氣層攻擊不同目標的火箭(MIRV, 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s),這將倍增中國的核打擊能力;
5。從中國新型核動力潛艇(SSBN, Nuclear-Powered 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 發射的新型潛艇運載火箭(SLBM, 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將能覆蓋美國大部分國土;
6。中國在研製可載核彈的新型巡航導彈。
當然中國核軍備的發展不是獨立的,必須結合美國的軍備戰略發展來看。對於中國來說存在著以下這些挑戰: - 美國對台灣在軍事和外交上的支持; - 日本想成為地區強國的企圖; - 印度的軍備發展以及地區性影響; - 本土的國境與海岸線的保護; - 領空與領海的防衛。
美國的所謂攔截導彈的防空係統,也巨大地影響著中國的軍備。
對於中國的軍備,在過去十五年裏情報係統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數據。中央情報局在2001年十二月的報告中稱中國的導彈數量將在2015年翻七倍,將有75到100洲際導彈瞄準美國;2006年2月28日中情局給參議院的報告中則稱中國目前已經擁有超過百枚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
1999的Christoph Cox報告中宣稱中國偷盜了美國的核技術,憑借這些技術中國已能生產各種新型核武器。此報告還稱中國將擁有對除美俄之外的任何一國首次核打擊能力,另外中國正在研製射程12000公裏的新型潛艇洲際導彈。
這些報告是美國修正其核威脅戰略的依據。美國認為中國對美國已經從最低核威脅轉變到了有限核威脅並且正在計劃核戰。中國則聲明不首先使用核武的立場以及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的立場。
由於中國的保密和美國的誇張,對於中國的核武數量和質量沒有可靠的數據。六十年代美國太平洋地區司令部估計中國在1973年將擁有435枚核彈。1984年五角大樓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有137到199枚核彈,同年的中情局報告則說有360枚。1999年的中情局報告對中國在2020年瞄準美國的洲際導彈提供了以下預測: ...20 枚射程13000公裏的東風五型A洲際導彈,20到60核彈頭(如果一導彈多彈頭);
- 80到145枚射程7250公裏東風31型洲際導彈,105到145核彈頭; - 55枚射程11270公裏東風31A型洲際導彈。
總共155到220導彈,180到260核彈頭。而在倫敦的軍事研究係統在2007年隻列出了六枚東風31型洲際導彈,東風31A型洲際導彈則根本沒有成形。
能夠確認的中國洲際核武就是布署在河南洛寧的 20 枚東風五型A洲際導彈。此種導彈的彈頭具有四到五百萬噸當量(廣島原子彈當量為13500噸)。這些導彈在地下發射井裏。東風五型1981年開始服役,原先瞄準蘇聯,九十年代被改進的東風五型A所替代。東風五型A仍然使用液體燃料,這使它的作戰預備時間比較長。美國人的報告稱東風五型A可以載人5至8枚MIRV核彈頭,但沒有明確證明。
對於夏級核動力潛艇所載的核彈,外界所知甚少。
瞄準中國的美國核彈
朝鮮戰爭中杜魯門把載著核彈的B29轟炸機調到關島。在1954,55 和58年的台灣衝突中愛森豪威爾曾考慮動用核武。但在1960年前中國不是美國戰略核打擊計劃中的目標。1960年底美國把中國劃入它的核打擊計劃中。(SIOP: 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主要目標是蘇聯)。 在1961年四月的SIOP-62計劃中中國的78個工業區是打擊對象。1964年中國核彈試驗成功之時,美國在亞洲以在亞洲陸地(關島,南韓,衝繩,菲律賓和台灣)布署了2400枚核彈。
在1963年的SIOP-63計劃中在關島有12架B-47轟炸機隨時可以對中國出動,另10架可以很快加入。在SIOP-64計劃中B-47被B-52轟炸機接替,20架B-52轟炸機在關島隨機待動,另10架可以很快加入。1966年美國的將對中國和對蘇聯的核戰計劃分開,1972年美國有600枚核彈直接對準中國。
從1964年起潛艇載導彈成為攻擊中國的核威懾,關島作為基地。
中國作為美國的核威脅對象,地位越來越重要。1974年,美國的四個全麵核打擊計劃中,兩個針對中國,十一個選擇性核打擊計劃中,三個針對中國。美國核潛艇對南韓的頻繁訪問,顯示了中國在美國核打擊計劃中的重要性,1976年到1981年,九艘核潛艇對南韓共訪問35次。
從1982年開始美國一步步更新在亞太地區的軍備係統,擁有Trident I C4導彈的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艇被布署到太平洋,和以前的Polaris A3型導彈相比較,Trident I C4的射程從4620公裏提高到7400公裏。Polaris A3能載三枚重返大氣層同一目標彈頭,Trident I C4能載八枚重返大氣層不同目標彈頭,精確度也從0。9公裏提高到0。5公裏。這使關島關島作為前線的指揮基地失去了意義,整個行動可以從美國本土指揮。
SIOP-6(1983)計劃確定對中國的核攻擊既提高核潛艇也通過戰略轟炸機, 1986年的SIOP-6C計劃在數量上有所提高。 1991年布什總統撤出來布置在南韓的核武器,1992成立的“戰略司令部”接管所有戰略核武器。1994年在計劃中擴大了對中國的打擊對象。1996年台海演習的時候,美軍航空母艦Nimitz號和獨立號此水域。1997年克林頓的總統令PDD-60重申了對中國的核威懾。1998年Madeleine Albright聲稱在北京得到確切信息,至少有13枚東風五型導彈對準美國。
今天美國布署在太平洋的核潛艇載有Trident II D-5導彈,相對於Trident I C4它有更遠的射程,也更加精確。
預測中的核戰爭
從美國的各種報告中可以看出,美國用核潛艇載導彈鎖定中國的東風五型A導彈。美國擁有兩千枚隨時可以發動的核彈,它在東亞的優勢是很明顯的。如果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麵核攻擊,那麽它很可能在首次攻擊中摧毀中國大部分的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中國以所餘的有限核武器反擊,目標將是美國的大城市。這就是為什麽布什總統要建立所謂的“導彈防禦係統”。
在這樣一場核戰爭中,美國的策略很可能是用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艇的核彈攻擊中國的東風五A型導彈發射基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布置了兩艘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艇,每艘載有24個導彈(W88),沒個導彈可運載6枚重返大氣層不同目標彈頭。那麽總共有288枚核彈頭。核潛艇很可能布署在夏威夷附近,東風五A型導彈發射基地河南洛寧山中,海拔1800米,兩者相距七千公裏。東風五A型導彈發射基地發射井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十公裏左右。導彈從夏威夷發射,需時30分鍾左右。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將不會發動,因為它必須越過北極通過俄國的領土。
美國的首次攻擊可以摧毀中國的20個東風五型A導彈發射井,核輻射和灰塵將向東方或東南方飄動,大約三千萬人死亡。但是由於河南洛寧東風五型A導彈基地隱藏在一座山峰的後麵,從太平洋方向飛來的導彈很難直接擊中它。如果這些導彈沒有被完全摧毀,它們將加入中國對美國的核反擊。射程13000公裏的東風五型A導彈如果選擇飛越北極的路線,可以攻擊美國的任何一點,如果它不能通過俄國領土,那麽它飛越太平洋可以打擊到美國西海岸。 這樣的一個核反擊,可以使美國一千五百萬人死亡,另外四千五百萬人受傷。 整個美國領土和加拿大東部將被核汙染。
如果美國進行核攻擊,那麽有兩點是最關鍵的: 1。出其不意性; 2。徹底摧毀目標。
如果從太平洋的核潛艇發射核彈,那麽的確是出其不意,但不能保證完全摧毀目標。要同時達到以上兩點,必須從另一方向發動攻擊。 今天美國在理論是已經有了這個能力:從阿富汗美國空軍基地的B-52轟炸機上,可以發射載有核彈頭W80射程3000公裏的巡航導彈;另外一個方法是用Stealth-Bomber B-2A轟炸機從印度洋上的Diego Garcia島出發,通過阿富汗飛到洛寧,扔下五萬噸當量的穿山炸彈B61-11。
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達到出其不意和完全摧毀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對於美國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