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為什麽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3)

(2009-02-19 15:00:05) 下一個
3) 古希臘城邦政體
政體形式肯定對許多東西產生影響,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古希臘除了後期被希臘的附屬國馬其頓征服 (但是國王亞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他的帝國隨即又很快分裂,被部下瓜分) 而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外,其餘時間都基本上由一些獨立的城邦 (City-States) 組成,包括之前的邁錫尼時代,都是這個形式,比如那時的斯巴達城邦隻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城邦而已,而在古希臘後期,它已經很強大了,能將強大的雅典給拉下馬。這些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而且各邦長期獨立自治;有的城邦的政體是貴族製 (這個大體上相當於狹義上的精英政治),有的則是民主製 (以雅典為代表),或者君主製 (以斯巴達為代表),或者寡頭製,等,其中雅典的民主製對後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政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隻是那時強大的雅典在伯羅奔尼撒“內戰”之中敗給了斯巴達而已,加上隨後的羅馬和北非霸主迦太基的大戰,比較儒雅和崇尚商務的迦太基也被羅馬擊敗,民主之路繞了個大彎彎而已。

直覺上,中央集權的政體在某些實事上會俱備更高的辦事效率,但是整體上集權社會應該會阻礙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而且更致命的,集權和極權因為要維持已有的秩序 (即使它不合理),所以會扼殺新思想的萌芽、對已有的舊文化的挑戰和衝突,而這正是文化能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而在城邦體製下,由於不同的城邦不但行政上相互獨立,政體上也可能很不一樣,這種城邦之間的爭霸能導致文化之間的競爭,從而推動文化上的進步,包括自然科學方麵所需要的理性和獨立思維。在古希臘後期,有些自然科學的成果,盡管隻是些很 naive 的,已經運用到戰爭上去了,例如阿基米德在保衛家鄉敘拉古王國的戰爭中,據說就用杠杆原理等製造出一些機械裝置,或者光學原理製造出一些光學裝置 (盡管這點很難以考證),將入侵的羅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也許,在一個地域的文明早期,當一方的實力不足以出類拔萃到征服到它的“鄰居”,乃至形成帝國與中央集權之前,出現城邦政體是比較自然的。當然也並不總是這樣的,比較有特例的是古埃及和中國,而其他主要文明早期都經曆了城邦體製的時期,並且在那些時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讓我們略微看看這些文明。

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大家知道,是中東的蘇美爾 (Sumer) 文明。蘇美爾文明給咱們留下的謎太多了,因為沒有人能解釋他們怎麽能“突然”有那樣高度發達的文明,乃至在古巴比倫王國消滅蘇美爾文明後,在古巴比倫王國的鼎盛時期,其文明高度仍然不能和蘇美爾文明相提並論。蘇美爾文明初期,也就是公元前 4500 年之後,他們就以小城邦的形式存在著,這有些類似於我們的春秋時代,盡管蘇美爾的城邦更小。他們一直沒有統一,直到大約 3000 BC 前,隨著城邦之間的相互吞並,最終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這大約和我們的戰國七雄類似,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被巴比倫征服後,蘇美爾文明部分被中東閃米特人繼承下來,但是蘇美爾人本身卻是逐步被人遺忘。蘇美爾人並不像隨後的中東閃族人那樣信奉一神論,他們基本上信奉多神,但是他們和古希臘不一樣,那就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宗教。也許因為這個禁錮,再加上蘇美爾文明本身在當時太孤立,缺乏足夠的外部交流 (因為它比其他地區發達很多),所以還不至於會興起自然科學吧?

再看古印度文明。印度曆史錯綜複雜,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並成為印度主人前,神秘的古印度文明就存在著,不過卻神秘地消失。其曆史大體上和古埃及相當,或者略晚一些。在印度河下遊和三角洲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帶,比較疏散但是也均衡地分布著古印度文明一些大的城邦,最大的城邦大約有5、6個,其中以摩亨佐*達羅 (Moenjo-daro) 以及哈拉帕 (Harappa) 最為著名。現在對古印度文明知之不多,所以沒有啥好說的。

埃及文明也許是個例外,因為它沒有經曆過城邦混戰的年代。這可能和埃及所處的比較孤立的地理位置有關 (中國也一樣,更加遊離於世界的發展中心),它的西北是地中海,南麵和西麵是沙漠,和中東和小亞細亞有紅海這個天然屏障。在上埃及和下埃及統一後,盡管它也曾經曆過內亂,但是它基本上一直以中央集權的王國形式存在,直到被波斯帝國所滅亡。埃及信奉多神,神的作用雖然似乎比宙斯厲害一些,但是卻遠不如耶和華,因此宗教對埃及人的禁錮也就不那樣明顯。因為出於對尼羅河的測量等的需要,古埃及在天文和數學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古希臘產生了現代科學的框架之前,應該說 (至少我覺得),在世界上的所有的文明之中,對數學和天文知識掌握最多的,是古埃及,比如說他們在我們的夏朝時代就知道計算圓錐的體積。但是隨後,也許因為是宗教的束縛,以及中央集權的巨大限製,埃及文明 (特別是文化) 逐步在衰落,以至沒有出現像亞裏斯多德、阿基米德等那樣的文化巨人,因此自然科學最終沒有在古埃及產生,不能不令人遺憾。當然,古老燦爛的埃及文明最終基本上被伊斯蘭帝國的阿拉伯文明取代,消失了,幸虧之前的希臘馬其頓的附屬國托勒密國王在埃及亞曆山大建都,在希臘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一些埃及文化,否則古老的埃及文明會難以在今日見到蹤跡----除了他們的曆史遺跡。


咱們中國也許有些例外,或者更多的是和古埃及相似。考古結果表明,商朝的文明高度比夏時代 (盡管夏朝是否存在還不確定,這裏以夏文化的代表---二裏頭文化為準)發達很多,似乎其中有個斷層 (比如說甲骨文的突然成熟),所以,按照文明 (civilization) 的通用標準和定義,咱們的文明始於商代,二裏頭是不算的,隻能算文化 (culturalization)。但是和蘇美爾、古印度、邁錫尼等文明不同,商朝一開始就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盡管商的核心區域並不非常大 (但是已經不小了),咱們並沒有經曆過城邦爭霸的時代,而是像古埃及一樣直接進入了中央集權的時代,隨後西周滅商,周朝也是個帝國,疆域大得很。大家也許會奇怪,從商朝到東周春秋時期,前後不是已經一千年嗎?這一千年之間為啥很少見到咱們的文化有多繁榮,而在春秋時代突然達到一個頂峰呢?這其中也許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按照我的理解),其一就是商朝和西周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政體嚴重阻礙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而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大小諸侯國的並存和競爭,給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衝突,也帶來了積極的交流;其二,大家看到,我們的文化其實是始於周朝而不是商朝,盡管商朝有完整的甲骨文和不俗的青銅器,但是也就止於此而已,因為西周滅商,雖然不能說是種族滅絕 (例如紂王的兒子一度被周王允許代管殷商民眾),但是也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從商朝繼承下來的,也基本上就是甲骨文和青銅器而已。這個有些類似於古巴比倫人征服蘇美爾人一樣。因此說,西周時代我們的文化並不怎麽繁榮,所以才有春秋百家爭鳴的盛世。你看咱們的春秋時代文化的繁榮,你就不能不承認分權的城邦體製和集權的中央體製相比,更能促進文化的繁榮,盡管這有代價,例如征戰等。秦漢統一後,你看我們文化上是不是還有很繁榮的時代?大唐?大唐文化的燦爛更像將既有的文化推向極致,而缺乏添加新鮮的內容。地理上中國與世隔絕呀,東麵和南麵是海洋,南麵狹窄的地域也是蠻夷之地,北麵是沒有人要的西伯利亞,和埃及西麵和南麵的撒哈拉沙漠差不多,西部是青藏高原和戈壁苦寒之地。我們打敗了匈奴和突厥,將他們趕跑了,又將那些入侵我們的人同化了,所以,自秦漢後,我們每幾百幾十年的改朝換代隻是江山易主而已,文化上卻是一脈相承的,它沒有機會得到外來的挑戰和競爭,因此千百年來它就那樣存在著。而在中東,在地中海,不同的文化攪和在一起,鬥得死去活來,嗬嗬。

後邁錫尼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在文化上的繁榮也許是有天時地利的。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國力上雖然不足以和新巴比倫王國和波斯帝國相比,但是它是地中海的航海和貿易中心,那時各主要文明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埃及、之前的克裏特/邁錫尼、中東和小亞細亞文明的精華,很容易傳播到古希臘,加上古希臘很少受神話和宗教的束縛,諸多城邦和不同的政體也促成了文化的競爭,所以古希臘數百年曆史中產生了極其輝煌燦爛的文化,包括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本框架。

我舉個具體的例子 (盡管我並不一定是說這樣做就很合理),就是美國怎麽樣通過某些形式主義來人為地促使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流,來維持其社會和文化上的 diversity (多元化)。這種對 diversity 的追求有時到了很教條很公式化的程度。例如像東北部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州,例如像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的郊縣一帶,嚴格說來農業是已經消失了,農業基本上不創造產值。但是呢,縣政府一般得維持森林、農田的比例,也就是說,某片地的森林是不能砍伐的,是不能建造住房和商業房的,某片農田是必須種上莊稼的,例如玉米、小麥。當然,種植玉米、小麥不賺什麽錢,怎麽辦呢?這沒有關係的,農夫們每年的任務就是種植玉米和麥子,秋天時你喜歡收割就收割,不喜歡收割也沒關係,將它們推倒埋在地裏就是,然後去縣政府或者州政府領取你的薪水。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例子很荒唐,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幹的。但是類似的住房政策,這種對 diversity 的追求,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很荒唐了,而是會體會出其中的道理。美國沒有什麽戶口管理製度,你住哪裏就算哪裏的人,拿個有你尊姓大名的電話或者水電賬單就可以換駕照。美國的公立學校都是嚴格按照社區來劃分的,你住在高中A校區的學生絕對不能去高中B上學,你掏很多錢買名額也不成。同樣的房子,在好學區可以賣 50萬,在差學區說不定就隻能賣20萬,所以說,如果政府完全不加控製,那麽很顯然,像那些比較有錢的、注重教育的亞洲人和白人就會住到好學區、價格貴的學區,因為除了教育好外,那裏也安全,設施也好,道路也平坦;而那些做低級工作的、不重視教育的墨西哥/南美籍貫的或者黑人,就會住到窮人區,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兩極分化。怎麽辦呢?所以縣政府就想個辦法,你這個區啥的,除了建造 single family house (獨門獨院的房子,通常有一片草地或者樹林) 外,你還得保證一定比例的 town house (連棟屋,一般幾戶人家工享一棟大建築,每戶人家也有獨立的土地權和上下兩層樓,外加地下室,或者車庫。顯然,這樣的房子占地麵積小,所以也便宜) 以及一定比例的公寓 (apartment,國內的小區基本上都是 apartment,這樣的房子主要供出租用,一般隻有一層,居住麵積也不大,從 50 到 150 平方米不等,當然也有很大的供買賣的商品房)。顯然,在居住麵積差不多的情況下,如果 single family house 值50萬,那麽 town house 可能就值 40 萬,apartment 值 30 萬。所以,有些好學區也能住進去不少窮人,因為他/她可以住 town house 或者 apartment,對不對?


(The En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