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蔣介石與鄭三發子之考證(圖)

(2010-04-05 07:53:01) 下一個




唐人(嚴慶澎)所著《金陵春夢》是一部長達230萬字的章回小說,全書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寫蔣介石在大陸的大半生,從崛起到覆滅,遁往台灣,另續殘夢為止。八集分別為《鄭三發子》、《十年內戰》、《八年抗戰》、《血肉長城》、《和談前後》、《台灣風雲》、《三大戰役》和《大江東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終於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聲雷鳴,大上海勝利解放;五內如焚,蔣介石澎湖棲身》。既寫蔣介石幾十年中的行事,更寫中國幾十年間的變遷。那麽蔣介石是不是鄭三發子呢?這裏有正反二方麵的考證。

正方——前世因果證明蔣介石就是鄭三發子

這個故事的傳聞始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時,一個來自河南的長得酷似蔣委員長的農民,自稱是他哥哥鄭大發子,前來尋親指認委員長就是他弟弟鄭三發子。這件事情亂得不行,龍顏並未為此犯上而大怒,隻是將鄭大拘禁,好吃好喝招待,然後遣返原 4酥忻芫 罄賜ü 桓魷愀圩骷姨迫俗 吹模跡冀鵒甏好危荊? 詳細交代了何以出生於河南農家的鄭三發子變成了浙江奉化人氏蔣中正,後來成為國民政府總統的人生曆程。也詳細交代了鄭大發子重慶尋親,鄭三發子六親不認,翻臉無情的經過。

這段野史,一直沒有任何正規的渠道得以證實,但是民間說的有鼻子有眼,可謂無風不起浪。我前日在苦思台灣的起源,以及近代史的演變,其中的因果業力關係。特別我自從開啟了蘇聯的前世根源和輪回秘密之後,就著手發掘中國近現代曆史人物的前世和輪回。在了悟了日軍侵華的前世因果之後,我逐漸開始明白蔣介石的輪回因果業力,和理解了他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立場,以及他為什麽最後退守台灣。

為什麽我說輪回業力證明蔣委員長就是傳說中的鄭三發子?我有一陣子一直想不通,為什麽鄭芝龍開發的,鄭家軍堅守的基地台灣島最後會到了蔣委員長手裏,成了他的政權基地和國土?這前世的根源找來找去還是找到福建鄭氏那裏,因為這個台灣最早的起源,也是解釋日本侵華戰爭的關鍵。這樣一來,我就發現蔣委員長前世必然要和福建鄭氏家族有關,和鄭家軍有關,沒準兒就是鄭芝龍的子孫鄭成功,鄭經或者鄭克爽的轉世。

但是他為什麽是浙江奉化蔣家的人呢?我正在困惑,忽然之間想起來以前翻閱<<金陵春夢>>閱讀過第一章關於蔣中正原來是鄭三發子的說法,這一下靈感湊齊了,蔣中正必需是鄭三發子,隻有是鄭三發子他這個和台灣的莫大因緣才能合理解釋的通。所以國民政府撤退台灣,在那裏立國獨立,不受中國大陸中央統治,其前世因緣就是鄭家軍退守台灣,與清政府對抗的前世因果。所以1949年國民黨逃到台灣,建立政權,這個政權其實就是明末清初的鄭家軍的轉世輪回。

鄭三發子會不會是鄭芝龍的轉世呢?不會,我前文說了鄭芝龍是我福建男友的前世,他出生於1967年下半年,而蔣中正逝世於1975 年,在此之後,時間上不對。而且鄭芝龍命理的業緣之地是福建泉州,廈門,北京,鄭三發子蔣中正的命理的業緣之地卻是浙江,南京,重慶和台灣。所以我覺得很大的可能,蔣中正的前世其實就是鄭成功。鄭成功曾經被南明小皇帝封為南伯,是南明朝庭的主力軍,他一度率領鄭家軍打到長江邊,準備渡江北上北伐滿清朝庭,差點逼得滿清政府決定和南明政府劃江而治。南京一度是南明朝庭所在地,所以鄭成功命理裏南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這和蔣中正有了一致之處。

我們再來看一下蔣中正的政治發家過程,他早期主要的功績就是領導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讓我來理一下這裏的前世今生的因果關係:如果蔣中正的前世就是鄭成功(我自己覺得是這樣),那麽他的蔣家軍(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其實就是鄭家軍的轉世,所以到了這一世蔣家軍如果追查老底的話其實應該也叫鄭家軍不叫蔣家軍,應該叫鄭家王朝不叫蔣家王朝,因為蔣中正的真實身份是鄭三發子,他的前世是鄭芝龍的日本混血兒子福鬆(日本名)。

蔣中正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就是鄭成功領導南明鄭家軍北伐滿清政府。鄭成功是堅決忠於南明政府的武裝力量,也是最後一支支持南明勢力打南明旗幟的軍隊,他自己"國恨家仇",與滿清是死敵。鄭成功一度和他的戰友計劃北伐,但是後來沒有實現,所以到了這一世,他主要的願望,北伐滿清勢力,消滅滿清朝廷,這個時機終於成熟了。他變身為蔣中正,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順利地殲滅了滿清殘餘力量和複辟滿清王朝的企圖。也就是說,最終推翻滿清的國民革命軍和國民政府的領袖人物蔣中正,包括孫中山在內,其實都是南明政府和主要力量的輪回轉世。當年南明遭到清政府地殘酷絞殺,現在被南明力量轉世來滅掉,正是因果的業力在起作用,符合果報邏輯。

鄭成功一生反清複明,後來創立天地會,將這個精神的火種延續下去。滿清統治漢人近三百年,這個民族仇恨一直沒有熄滅,這個民族複興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天地會變成民間的幫會組織,隱蔽地和滿清勢力鬥爭,後來成為同盟會的最早前身。國民革命的先驅們包括孫中山,黃興等都是同盟會的成員,他們貫徹的就是天地會的反清複明宗旨。當然因為時代前進了,他們再搞明朝朝廷沒有號召力了,所以他們與時俱進,提升版本,搞資本主義民主革命,建立國民政府。其實換湯不換藥,整來搞去還是那幫人,主旨還是漢人複興,推翻異族的統治。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光緒皇帝其實是滿清的"叛徒",他變法依靠的那些君子們像康有為大概都是跟同盟會有關的,光緒之所以如此,也是為了擺脫受控製的地位,所以才投靠民間勢力。戊戌變法象征著天地會試圖攢掇傀儡皇帝實行倒清政變,它失敗在袁世凱手上因為光緒看錯了人,袁世凱是滿清保守黨,跟康有為梁啟超不是一黨的,跟他自己也不是一黨。孫中山有了這個前車之鑒依然沒有接受教訓,隻想避免戰爭而讓位給袁世凱,這個決定是非常不策略和糊塗的。這樣革命的果實輕而易舉的就被人家篡奪了,估計孫中山是悔恨交加,活活給氣死的。當然要不如此就不會製造機會給蔣介石北伐,蔣後來可能還當不上國民政府的大總統呢。

這樣推理,蔣委員長在日本侵略伊始,便奉行不抵抗政策,之中又日本政府秘密聯絡,一係列傷害中國人民的行徑和他那時的立場就看得很清楚了。從前世因果來看,假定說我現在證據確鑿蔣中正前世就是鄭成功,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啊,怎麽會轉世做出賣中國人的漢奸行徑的呢?鄭成功當年是抵抗荷蘭海盜入侵的英雄,但是他本人是中日混血,其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日本是他的娘舅家,日本人是他的舅舅和舅媽。前文我說到,日本侵華主要的業力是因為當年中國的滿清政府絞殺鄭家軍和鄭氏一門,特別是血淋淋地殘酷奸殺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這樣的話,日本人就是蔣委員長前世的娘舅,他們這次侵略中國就是替田川氏複仇來的,

所以你看蔣委員長丟下滿城的南京市民不管,任日軍破城後屠城,尤其日本獸兵奸殺中國婦女,血腥殘忍,令人發指,不管蔣中正主觀意願上是否同意這樣,現實上他就是和日軍裏應外和,這點上絕對沒有冤枉他,前世今世證據確鑿,罪責賴也賴不掉。我且不想因此評價蔣中正的人格或者對錯,這麽說吧,每個人的作為都有自己的業力因果,他是在按照他自己靈魂輪回的邏輯來行動的,不存在對錯問題。他該當英雄的時候就是英雄,他該當漢奸的時候就是漢奸,時勢造就,因果所成。

近年來很多人認為中共譴責蔣委員長不抗日是冤枉他,是汙蔑,從前世因果我們就看的很清楚,蔣委員長是沒有任何抵抗日軍殘害中國人的業力的,在這裏他其實是起到一個幫助他們的作用,因為他和日本人一樣有個共同的業-為田川氏向中國人複仇。因為他的政府的立場,作為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中共借這個機會壯大起來,積極抗日,將蔣家王朝驅趕到台灣島 - 那是鄭成功和鄭家軍最後的負隅頑抗的堡壘。

中共和蘇共有共業一起聯合起來抵抗打擊日本侵略軍,從蘇聯來說,斯大林前世是康熙皇帝,消滅鄭家軍是他幹的,現在鄭家的日本親戚來殺人放火地報仇,解鈴還須係鈴人,斯大林當然要派他的紅軍出兵東北打敗日本人(況且他前世是康熙的時候還被鄭芝龍的轉世雍正毒死滅族,這個仇分了好幾回才算相互報完)。至於他順帶把外蒙古搶走了,也是業力所致,因為他更早的前世就是蒙古帝國的太祖鐵木真,蒙古獨立一直是他奮鬥的目標。所以不論蔣介石政府與不與斯大林做交易,毛澤東是否在斯大林的壓力下妥協,中國不得不讓外蒙古獨立是不可避免的,斯大林的蘇聯紅軍與日本交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前世因果造成的。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仇恨算是告一回合了,後來中國政府放棄對日本經濟索賠當時看來是犯傻,中國人吃虧了,從整體業力來說,中國政府避免進一步的造業,為中國未來不再因為新的業力而蒙受損失,這樣做是明智的。我發現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要想不在吃虧之後報複報仇是很難的,大約是人的本性吧。哈哈,我自己也很難做到這麽大度,有時還在琢磨,怎麽讓那個以前對不起我的小子難看,怎麽出這口惡氣。從個人來說也就是人際關係以後會搞得不那麽好,還是小業,要是關係到一個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這樣的大業造成的結果就不得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有時即便是個人的業力,因為這個人特殊的作用位置,進而會擴大到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比如奸殺一個田川氏造成的後果導致中國這麽多婦女被奸殺,也是一個人的別業決定眾生共業的例子。

這場戰爭的實質其實還是中國曆史上的一直延續不斷的夷夏之爭,鄭氏代表的是東夷的一支,由夷而商而秦而唐而明而民國,一般在曆史上以漢族正宗而自居。但是漢族的概念應該來源於劉邦的漢朝,其實劉邦前世是黃帝部落的陳豐氏,跟夏族的姒姓祖先同屬黃帝部落,而且相互通婚,兩支之間有聯盟。所以這個漢族的概念後來是被東夷後裔的商部落一支人馬盜用了,原因就是漢族人並不奉劉邦為祖先,而是奉商部落贏姓祖先伯益的轉世秦始皇贏政為祖先。故而劉邦在曆史上轉世,他的立場往往不是和贏政的轉世是一致的,雖然他也是漢人,但是卻和對方的立場往往是敵對的,他在秦末就起兵抗秦。而他今世就在沛縣起兵抗日,參加共產黨,又跟國民黨軍隊打仗。歸跟到底,他是一個通夏的"漢人"。

滿清女真人的政權是關外的夏族後裔,滿清原名叫後金,繼承的就是匈奴,遼,金,西夏,蒙古這一脈。這個鬥爭的起源還是最早追溯到炎黃二帝的華夏之爭,兩大民族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從這個曆史現象可以初步判斷,毛澤東和他的中國共產黨,前世的業力是和夏族有共業,有聯盟。這個夏族後裔輪回到最後,特別是其代表人物成吉思汗征服俄羅斯和東歐之後,就以沙俄東歐和部分亞洲為廣大基地,蘇聯就是夏族一支成功建立的政權,是蒙古帝國的翻版和輪回。


反方——純屬訛傳的“鄭三發子”或“拖油瓶”

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凡是領袖群倫、創下經天緯地之業的人物,其身世、家族、籍貫等項無一不是明明白白地為世人所知曉。因為他們是“偉人”,既使罪惡昭彰,並不“偉大”,至少也是“大人物”,是青史留名的——無論是美名抑或惡名。舉凡這樣的人物,他們的出身,他們的父母乃至更上一代祖先的情況,都是後代史家考據研究的興趣所在,那是想隱瞞也隱瞞不成的。但是,在中國現代史上鼎鼎大名、統治中國大陸達20餘年,在中國現代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表演”了近半個世紀的蔣介石,其身世居然至今眾說紛壇,這實在是一大奇觀!

如今刊行於世的有關蔣介石的傳記文字浩如煙海,海峽兩岸的史學家、政治家,包括許多曾經隨侍蔣介石多年、對許多事件有過親身經曆的世紀老人,他們言及曆中重大事件、言及蔣介石政治手腕的毒辣時都能“保持一致”,都可以據實以言。卻惟獨在談到蔣介石本人的身世時莫衷一是,各說各的理。而且,每一種說法都貌似真實卻又經不起推敲。筆者以為,造成這種混亂局麵的催一原因就隻有一條:蔣介石這個人“不夠偉大”(此語係前“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內政部次長”、 “立法院”秘書長吳尚鷹所言,語見吳尚鷹所著《談蔣介石這個人》),對自己的身世隱晦而不敢實言。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世人對這個“大人物”的身世家族仍有諸多說法。

其實,蔣介石之所以“隱晦不言”自己的身世,主要是因為他的生母王采玉是孀居後再嫁的。公允地說,蔣介石這個人是侍母極孝的,他深愛自己的母親,不願披露母親曾經再嫁的真實經曆。正是由於這一可以理解的原因,才出現了迄今流傳於世的有關蔣介石身世的種種傳聞。

傳聞中,最廣泛也是最能使人深信不疑的是“鄭三發子”說。此說源於唐人(嚴慶澎)所著《金陵春夢》。這是一部旨在揭發蔣介石真麵目的大書。唐人為寫這部書,廣征博引,用力至勤,其立言有根有據,活龍活現,一時被世人疑為正史。唐人的子女們也說:“充實、豐富和補充有關這方麵的資料,以提高《金陵春夢》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植,是父親這幾年來的奮鬥目標。父親也為此耗盡了心血。他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地搜集各方麵的資料。他的資料之多也是驚人的,兩米高的文件櫃,足足裝了三大櫃。”有如此豐富的史料為據,唐人遂以小說筆法對蔣介石的身世進行了具體而翔實的描述,且指說蔣介石並不姓蔣,而是姓鄭,說蔣介石的祖籍並非浙江奉化,而是河南許州(今許昌)繁城鎮後鄭莊。

按照唐人的說法,蔣介石的生父姓鄭,共有兄弟三人,蔣排行第三,故名“鄭三發子”。他的母親早年帶著他嫁給浙江奉化人蔣肇聰,“鄭三發子”遂改姓更名為蔣中正。據說這“中正”還隱含“宋鄭”或“中州鄭家”之意。這種說法曾經風靡一時,而且,事實上也確曾有過一位名叫鄭紹發的老農、祖籍河南許州繁城鎮後鄭莊,此人曾在40年代輾轉來到陪都重莊,自稱是“鄭三發子”——蔣委員長的大哥,前來兄弟相認。關於這一史實,沈醉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曾有敘述:

當時在重慶曾經鬧得滿城風雨,許多人都聽到過的一件新聞:蔣介石的親哥哥鄭紹發從河南家鄉到重慶找蔣介石,而蔣介石不認親兄的醜事,便是由戴笠一手來替他處理的。蔣介石隨母下嫁到蔣家當“施油瓶”之前,他母親所生的大兒子仍然留在河南鄭家。幾十年後,他的大哥弄清了這一底細,想到重慶見見這位當了委員長的同胞弟弟,敘一下骨肉之情。蔣介石哪肯承認有一個異姓的鄉下上老兒是自己的親哥哥,不但不接見,並立刻叫戴笠來替他處理這一件大不違的“冒充領袖親兄案”。當戴笠派特務把這位老頭抓去親自進行了一番詢問之後。不用說,一看麵孔身材,完全像是一母所生,而所答的一切都是確確實實有根有據。這樣,當然不敢公開嚴辦,而一向標榜奉母至孝的蔣介石,也不便無端地叫部下殺害骨肉。最後隻好聽從戴笠貢獻的兩全之策,將這位哥哥交戴笠軟禁在軍統局望龍門兩湖會館的看守所裏,不久又移住在磁器口絲廠,不準外人和他接近,免得被外國記者知道了宣揚出去。我多次去看過這個老頭,他一談起這件事,便滔滔不絕地叫冤,希望蔣介石不承認就算了,快點讓他回家去。以後戴笠便禁止軍統特務去和這個人談話,怕不留心傳開出來,便把他送往息烽軟禁了幾年。抗戰勝利後,還是把他送回去了。

沈醉先生以親曆親見者的身份所作的敘述,當是確鑿無疑的。但既使如此,也還不能證明唐人所說的是事實或史實。綜觀沈醉先生的描述,隻能說明當時確曾有一個叫鄭紹發的人稱是蔣介石的大哥,而且此人長得與蔣介石極為相像。但鄭紹發是否確係蔣介石的大哥,就再也無從考據了——天下人相貌相似的巧事很多,當初的“蔣委員長”名揚天下,則難免有人以相貌酷肖之利而行“冒稱領袖兄長”之事,這也是極有可能的。

至於蔣介石係“拖油瓶”,從理論上講倒有幾分令人相信,也隻有這樣解釋,才能使蔣介石本人對自己身世的這一部分一直諱莫如深的作法容易被理解。這也是蔣介石個人經曆的一個悲劇,也許正是這種身世經曆,導致了蔣介石其後政治生涯中的“異秉”。孟絕子在《蔣介石的爹》中說:蔣介石小時候逃荒討飯的貧賤境況,像朱元璋,“拖油瓶”的境況,像秦始皇。貧賤而又兼“拖油瓶”在蔣介石內心中所織成的情結,則遠比朱元璋或秦始皇嚴重,因此反彈出來的力量也比較大。蔣介石一生,緊抓絕對權力的心理比秦始皇朱元璋強烈,殺人的毅力比二人堅強,愛好 “神聖”、“偉大”、“民族救星”……等尊號的心情比二人熱烈,把政權交給兒子的意誌比二人堅定。

這種心理分析,倒可成為一家之言,然而也絕對不可采信。

關於《金陵春夢》所說蔣介石是“鄭三發子”,史料根據不足,殊不可信。蔣介石的身世之所以給後人以撲朔迷離的感覺,主要是因為他對生母王太夫人曾經再嫁的事實諱莫如深,瞞得太緊。比如,在蔣介石的多次自敘中,都隻承認他的生母是“年二十三來歸吾先父肅庵公”,而按照當時浙東鄉間的民俗,女孩子一般是十六歲左右就要出嫁,王太夫人直到二十三歲才嫁給蔣肅庵,則多半不是初嫁。另據張明鎬先生所著《蔣介石在溪口》考訂,蔣介石的生母王采玉是“先嫁給本地人某某為妻,夫亡,在娘家茹素念佛,度其寡居生活。那時王氏隻有二十二歲。她的哥哥王賢炬王賢裕都勸她改嫁,庶能終身有靠。”在這種情形下,年輕的寡婦王采玉經其堂兄王賢棟(當時在蔣介石父親的店鋪裏當帳房先生)介紹,才嫁給了新喪妻的蔣肅庵。又據楊樹標先生說,王采玉初嫁是嫁給了溪口曹家田一戶姓俞的,俞氏 36歲時去世;石友三《關於蔣氏宗族》中則又考訂王采玉“早適曹家田竺某為妻……” 由上述考證可知,王采玉“先適”俞家也好,初嫁竺姓也罷,總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王采玉家是師縣人,無論初嫁是俞家還是竺家,反正嫁的是曹家田,而不是河南鄭家。因此,“鄭三發子”說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訛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