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關於德、日車的紛爭愈演愈烈,筆者在這裏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來闡述德、日車的區別。可能德國車的粉絲會
有些傷心,不要緊,下次我會用相反的觀點寫一篇文章。其實我覺得,今後國際汽車產業的趨勢是技術聯合,現在通用、PSA都在與豐田合作,德國人就是放不下麵子,他們肯定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下麵是提問時間——
問題:追求駕駛舒適性的人多,還是追求速度快感的人多?
答案:前者。消費者可不會把汽車當賽車開,德國車硬朗的懸架為高速運動所必須,但是。。。請不要虐待消費者了。德國車的發動機沒有日本車安靜,就是因為德國人喜歡聽到路噪聲?這個借口很牽強吧!為了追求風馳電掣的駕駛樂趣,德國人故意把隔音效果做的很差,還是他們根本做不好?
問題:德國車是“性能過剩”,還是“技術過剩”?
答案:前者。德國車最大的優點是發動機性能好,但是買車就為飆車嗎?一萬個消費者裏麵,也找不出一個“二環13郎”來。再看德國車的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日本車和美國車了。以科技攻關為例,混合動力車豐田領先,燃料電池車通用領先,大眾——柴油車領先。。。。有沒有搞錯?現在是21世紀吧!!說德國車“技術過剩”,真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問題:日本企業和德國企業,誰會為當地消費者做改變?
答案:前者。豐田會為美國專門設計車型,大眾卻不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車是頂尖的,豈有改變之理?豐田不斷收集美國消費者的意見,製造出他們喜聞樂見的車,但大眾永遠都是捷達和高爾夫。。。。。他們以為,這樣的車德國人喜歡,美國人就必須喜歡,美國人不喜歡,是因為他們不懂車。特別提醒:大眾對中國消費者也是這種態度。
問題:什麽樣的車身才對安全起決定作用?
答案:和鋼板厚薄無關(請不要用肉眼觀察),但和車架結構及鋼板吸能程度有關。如果車體剛度太硬,車內人員反而容易受傷。插句話,沃爾沃的車現在都是類似豐田的吸能式車身,而且逐漸在向輕量化的路子上走。我的一個朋友在選購豪華車的時候,指著一輛S80向我抱怨,沃爾沃的鐵皮不像以前那麽厚了,心裏還有點犯嘀咕。
要點:高強度鋼板的使用,在保證同樣牢固程度的情況下降低了車重,但所謂高強度是同等強度下更薄,因此在感覺上,日本車較德國車更單薄一些。(請把這句話多讀幾遍,直到理解為止。)
問題:空腔注臘和激光焊接技術是德國車獨有嗎?
答案:目前絕大多數車都是激光焊接和點焊交叉使用,大眾車的激光焊接長度是否為“全國第一長”,還有待商榷。目前以空腔注臘和激光焊接為宣傳賣點的“非德國車”有:華晨駿捷、奇瑞A5、海馬3、標致307、福特福克斯等,不勝枚舉。
問題:鋼板雙麵鍍鋅防鏽工藝、多層噴漆工藝是德國車的專長嗎?
答案:以目前的汽車製造條件,10年以上的防鏽是任何車都應該具備的,大眾自稱車身12年不生鏽,就跟方便麵上注明保證不含防腐劑一樣。
問題:德國車和日本車,哪個碰撞“門”最多?
答案:不分伯仲。德國車:最出名的有貴州“捷達門”事件、帕薩特縱向斷裂事件。日本車:雅閣“婚禮門”事件,地球人都知道。
以下是德國《時代報》記者對奧迪前董事長文德恩的采訪:
記者:從可靠性來講,所有歐洲車都遠遠不及豐田,奧迪也是一樣?
文德恩:我們在感官和設計質量上領先。而且我們大家都在努力改善質量。至於可靠性,我們針對每款在大街上行駛的車型,不斷地完善著奧迪。通過我們的奮鬥,我們又有了進步。
記者:在可靠性上您什麽時候趕上豐田?
文德恩:我們有一個小小的目標,那就是每年將故障率降低一半。在美國進行的最重要的客戶滿意度調研中,我們已經從第15位上升到第8位。今年我們將躋身前5位。
以下是英國頂尖汽車雜誌《Whatcar》的2006年汽車質量排名,本田第1名,大眾第17名
以下是德國“2005年車輛年檢報告”,按故障率由低到高向下排列,自己看吧
問題:我不想看海外的評測數據,我就想知道德國車和日本車,到底誰在中國偷工減料?
答案:請潛入德國車和日本車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用至少半年時間觀察他們是怎麽造車的。
補充:偷工減料的現象在中國應該普遍存在,但未必就是德國人或日本人的授意,關鍵還在於合資公司,它要想節約成本多掙錢,消費者也沒轍。談到這裏,恐怕已不是車係之爭的問題了,任何一個跨國企業,都不希望自己的車因為質量原因受到排擠,冒這個險實在太不值了。但是絕大部分國外的產品,到了中國品質都會縮水。
問題:C-NCAP和J.D.Power都被日係合資企業收買了嗎?怎麽他們成績那麽好?
答案:我拒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有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看——《J.D.Power為何如此迷信日本車?》
討論德國車和日本車孰優孰劣不是重點,它賣不動,自然就會到對手那裏去取經,不需要我們去操心。隻不過,大眾來中國市場早,占有率高,十幾年的口碑啊,不是日本車能輕易攻克的。至於德國車和日本車口口聲聲宣揚的賣點,還是要一分為二去看,那種大家都在使用的技術,拿來做賣點的確有些猥瑣。就像當初捷達王安了個ABS,大家都以為是神物一樣,時間長了,就知道這玩意沒什麽稀奇的。汽車技術在發展,消費者的認知也在發展,為過時的技術做花哨的包裝,隻能瞞住一時,當真相暴露,損失的就是你常年積攢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