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日本和德國打仗,誰會贏

(2008-09-23 14:33:19) 下一個
日本和德國打仗,誰會贏

1 一百多年來德國和日本實力對比的分析
當今世界,日本、德國是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強國,我留心了一下,並搜集了一些數據,分析了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兩國實力對比的變化,想和各位一起討論一下。

1870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指揮下,普魯士擊敗了法國,來年的1月18日,一個新的強國——德意誌帝國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成立。當年它的領土約61萬平方公裏,人口4000萬,工業產值占世界13.2%,在英國(32%)和美國(22%)之後,居世界第三位。當時還沒有GDP這個概念,工業產值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最權威的標誌。此時,日本明治維新剛剛開始三年,它的麵積約36萬平方公裏,人口3300萬,它的工業產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世界上的比重接近於零。可以說,這個時候,日本和德國沒有什麽可比性,德國遠遠強於日本。

到了1900年,原本就有一定基礎的德國快速發展,在這一年,德國工業產值占世界16%,依然排在美國(30%),英國(20%)之後,但地位進一步提高。德國本年人口5600萬,居歐洲第二位。日本經過32年的明治維新和甲午戰爭,工業產值占了世界1%,有了一定起色,但依然非常落後。該年日本人口4000萬,麵積37.7萬平方公裏(1879年吞並琉球,改衝繩縣),並有台灣作為殖民地。德國工業產值是日本的16倍,依舊遠遠強於日本。如果按GDP算,則當時世界上主要主要大國所占比重為:美國23.6%,英國18.8%,德國17.9%,俄國8.8%,法國6.8%,日本2.4%,德國是日本的7倍半,因為德國工業發達,國民經濟中工業占的比重相對大,而日本農業占了大頭。但即便如此,日本和德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1913年,一戰爆發的最後一年,德國工業占世界15.7%,超過了英國的14%,僅次於美國的38%,法國為6%,沙俄為4.7%,日本保持不變,1%,雖然日本在1905年戰勝了沙俄,得到了庫頁島的南半部,1910年吞並了朝鮮,但與德國的經濟差距基本不變。本年,德國人口為6700萬,日本約5000萬。

一戰的失敗讓德國損失極大,180萬人戰死沙場,1919年,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失去13%的領土,10%的人口,從此,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裏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剩下的東普魯士與本土互不連接,海外殖民地約330萬平方公裏全部丟失。戰後,德國麵積變為53萬平方公裏,人口6000萬,其工業產值占世界的比重降為9%,以後還要支付大量賠款。可以說,一戰使德國大大削弱,協約國將它洗劫一空,同時也埋下了德意誌的民族仇恨。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和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戰爭期間,日本工業飛速發展,1919年,產值占了世界2%,並委任統治了原屬德國的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這一年,日本人口約5500萬。日德差距明顯縮小,但戰敗的德國仍然強於戰勝國日本。

戰後,在美國資本扶持下,德國經濟開始恢複,1927年和1929年,重新超過英、法,回到了世界第二位。當然,1929-1932年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各國打擊很大,美、英、法、德、日、意都受到了影響。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國經濟又開始恢複(這一點確實要客觀評價元首),1937年,德國占世界工業產值12%,居世界第三,第二為蘇聯,占13.7%(兩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工業),日本為4%,居世界第六位。德日差距進一步縮小, 日本海軍實力超過德國,這是唯一領先的一項。該年,德國人口與日本持平,都是7000萬。

比起一戰,二戰對德國打擊更是毀滅性的。700萬人陣亡,東普魯士劃給蘇聯,改名加裏寧格勒州,奧德河以東10萬多平方公裏割給波蘭,居民全部遷徙到德國其他地區,大量工業設備被戰勝國掠奪,主要是蘇聯。更慘痛的是,剩下的土地被分成兩個德國,東德10.8萬平方公裏,西德24.8萬平方公裏。二戰對日本的打擊也很大,但相對德國卻輕了很多,日本死亡310萬人,吐出了庫葉島南部、朝鮮和台灣,但依然擁有琉球群島,並全國處於美國保護下。

1950年,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下,德國、日本和英、法、意等國,經濟基本恢複。本年,聯邦德國GDP為233億美元,日本為107億美元(用工業產值衡量國力的時代已經過去),西德為日本的2倍,居世界第五位,日本居世界第八位,第六、第七為加拿大和意大利。德日的差距又有縮小,日本開始了全麵趕超西歐的時代。該年,西德人口為4900萬,東德1800萬,日本為8300萬,單從人口上看,兩德加起來也已經落後於日本。

2 一百多年來德國和日本實力對比的分析

六、七十年代,如果說西德經濟是快速發展,那日本就是超高速發展,1966和1967年,它的GDP先後超過英法兩國,1968年,是日本曆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它的GDP超過了聯邦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蘇聯,而這一年,正是明治維新100周年。而在同一時代,盡管西德在本世紀第三次超過英法、但卻開始落後於日本。日本在鋼鐵、汽車、造船、海外純資產等方麵都已遠超德國。隻有兩項德國依然領先,機械製造和對外貿易。
到了本世紀末,由於蘇聯的崩潰,德日兩國的GDP排名都上升了一位,居世界第三、第二位。日本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2000年,日本GDP為4.77萬億美元,占世界14.7%,德國為1.88萬億,占世界6%,日本是德國的2.5倍,人均是德國的1.6倍,日本人口為12700萬,德國為8200萬。德國雖然統一,但東德GDP隻占全德7%,微不足道。可以說,一百多年過去,風水輪流轉了。

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基本在零增長的邊緣,德國略有增長,而歐元不斷升值,日本領先的優勢有所縮小,2005年,日本GDP為4.99萬億美元,德國為2.85萬億美元,日本是德國的1.8倍,人均是德國的1.15倍,但德意誌領先的時代卻很難再出現了。兩國麵積是德國35.7萬平方公裏對日本37.7萬平方公裏,相差不大,但考慮到日本有廣闊的領海,所以還是它占優。

綜觀一百多年來德國逐漸落後於日本的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1.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喪失了許多土地和人口,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想要的“生存空間”不但沒有擴大,反而進一步收縮,失去的土地盛產糧食和工業原料,這是我最替德國感到惋惜的。假如德意誌曆代領導人能堅持俾斯麥的地區守成主義,以德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作保證,用和平的方式崛起,那麽說不定它的麵積還是一戰前的61萬平方公裏,比現在的日本要大不少。人口也應該和它差不多,因為沒了戰爭,兩次大戰的人口損失就免了,被割讓的土地上的人民還是德國人。俾斯麥不是戰爭狂人,因為他知道,普法戰爭後,德國的疆域已經到了歐洲列強能夠容忍的極限,但後世的德國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上,在1941年以前,德國還是可以這麽做的,當時德國擴張到了極限,假如不進攻蘇聯,它其實已經完成了複仇。但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元首個人的野心使人們都失去了理智,使得局勢難以挽回。“國雖大,好戰必忘”,這個教訓太深刻了。

2.二戰中德國的精華被美蘇兩國掠奪一空。二戰前,德國的科技還是世界最強的,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人是美國人的3倍,是德國最先開始研究原子彈的,但在戰前,納粹的反猶太人行動使大批科學人才流亡美國。二戰後,可以搬動的工業設備、精密儀器和大量技術資料落入蘇聯手中,更多的科學家被帶往美國,“肥水流了外人田”,留給德意誌的是一片廢墟,滿目創痍。

3.日本在一戰中實力增強,而二戰的損失沒有德國大。日本在一戰中與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英法德忙於嘶殺,則它們的傳統市場就被日本逐步占領。二戰中,日本雖然也失敗,但相對於德國被四國占領的命運,它由美國單獨占領,避免了被掠奪,本土基本沒怎麽丟失。

記得在《大國崛起》這個欄目中,有這樣一段話“德國人要麽考問世界,要麽就拷打世界”,令人欣慰的是,偉大的日爾曼人終於學會了反思,個人一直都是非常欣賞德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