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八十年代文化啟蒙
(2008-02-02 16:43:39)
下一個
追憶八十年代文化啟蒙
書評人:實習生楊揚
有人說,那是一個令人心動的浪漫年代
20年的間隔和緩衝,足夠讓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不能還原80年代,但20年的時間,人們獲得的信息量以及視野、閱曆都在大大拓展,這有利於從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曆史
阿城、北島、陳丹青、崔健、劉索拉、田壯壯……這一連串名字和“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第五代導演”等文化現象,共同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藝術的回歸與覺醒。20餘年後的今天,那個以“文化熱”著稱的年代又被熱鬧地提起,三聯書店於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該書對11位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藝術家、學者和批評家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立體地還原和反思那個在中國20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
“遲到的青春期”
查建英心中的上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一個短暫、脆弱卻令人心動的浪漫年代。“我1981年到1987年間赴美讀書,雖然在80年代中隻有四年時間‘在場’,但正因為我體驗過上世紀70年代的封閉,那段時間每每通過書信知道國內有搖滾樂了,或者很多人看薩特等等,便覺得十分激動,更感覺這‘遲到的青春期’彌足珍貴。我近年常常在飯桌旁、朋友間聽到有關那個年代種種人與事的即興回憶。比如大家回憶李陀,他是1939年出生,在80年代卻經常把‘他們那些中年人……’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現在覺得好笑——他那時可不就是個中年人!但這實際上反映了那個年代,大家在精神饑渴之後,發現所有的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這些東西不停地衝擊著我們的腦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從未有過的年輕!我發現大家並沒有淡忘那段曆史。”
“我不找80年代,80年代找到我頭上來了”,查建英對80年代的感情由來已久,但真正展開這一大型深度訪談卻是受洪晃啟發。正如李陀所說,80年代問題複雜又重要,甚至可以開一門“80年代學”的課程。查建英選擇了從“文化熱”這一角度切入:“開始我隻打算找幾個人聊聊,寫一篇關於80年代的文章,但我很快發現這些80年代人經過十幾年沉澱、積累、雲遊世界,人人一腦袋見識。我無法丟掉這麽多珍貴的材料,隨便給讀者端上一盤速成的雜碎。於是,索性增加訪談人數,拓寬角度,集結成書。”
該書的責編吳彬則表示:“查建英和很多人一樣,有‘80年代情結’。畢竟那個時期是不可複製的,那是很多人學術、藝術生命上的黃金時期。而查建英缺失了一部分80年代的記憶,這在她是一種遺憾,但可能更是一種衝擊,使她更想去了解、挖掘、還原那個年代。”
意外收獲:“弄潮兒”背後的故事
查建英曾經的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和《叢林下的冰河》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她也用筆名紮西多長期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這種特殊的學術背景和個人經曆,使她有自信“不看這些被訪對象以前的訪問”,在采訪前她對被訪人能談到什麽程度已有一個大體的預期。談話雙方知識水平的對等,使其演繹成為一場場智慧的激蕩。
查建英最認同阿城在訪談中的觀點:“他講的知識結構與群體焦慮這兩個問題,我覺得講到百年來中國文化問題的根上去了。”陳丹青對當年的反思也相當深刻:“80年代的可憐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慘,還說什麽文藝複興!那是癱瘓病人下床給扶著走走,以為蹦迪啊!”
選取訪談錄的形式,是因為查建英覺得這樣便於保持一定的隨意性以及被訪者的個人風格,而且活潑好讀。訪談也有意外收獲,那就是這些“文化熱”弄潮兒背後豐富的經曆。1984年阿城忽然成名,他寄給陳丹青一份雜誌,他的《棋王》、《孩子王》都發表在上麵。他直接把雜誌寄給在美國的陳丹青,為了省郵費,把其餘書頁都撕掉。陳丹青則記憶猶新:“不久我去美國了,一大早阿城到校門口送我,他要上班,不能和大家一起去機場……那時連擁抱都不會,就那麽扶著胳膊流眼淚。”
現在回顧,正是時機
為什麽當下對上世紀80年代的討論會如此熱烈?吳彬認為,對80年代現象的總結是一個曆史必然:“不僅是因為有些人有‘80年代情結’,更是因為那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年代。那個時代對於之前的年代是爆發期,對於之後的90年代和新世紀又是準備期。《八十年代·訪談錄》引起關注正是因為它是第一本這麽集中地、大篇幅地描繪那個年代圖景的書。”她表示,查建英編寫這本書可能出於偶然的機緣,但這也是基於她前期足夠的準備,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的結果。
查建英則表示,20年的間隔和緩衝足夠讓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不能奢望清晰地還原80年代。但這20年的時間內地國人獲得的信息量以及視野、閱曆都在大大拓展,有利於據此獲得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曆史。”
“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版,沒有愧對書中采訪的老朋友、讀者,也沒有愧對80年代。雖然中國人這十幾年來一直處在令人暈眩的急速變化之中,現在的讀圖時代,人們也可能很難坐定,讀這麽厚,理論性又較強的一本書。”
“但我想總會有人對這本書感興趣,我很慶幸當時做的這個決定。”查建英說。據悉,本書剛上市便已在三聯書店位列銷售榜首,攝影家李曉斌提供的30餘幅珍貴的80年代照片也為該書增色不少。
正如吳彬所說:“書中這些‘文化熱’弄潮兒有敘述的能力、有思想分量,能比較徹底地議論那個年代。這些人雖分屬不同的領域,但氣場互通,相互交織。閱讀本書,讀者也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畫卷。”▲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