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五代時期就發明了利用熱空氣升空的“孔明燈”來進行軍事聯絡。18世紀末,法國人蒙哥爾費兄弟倆在“孔明燈”的啟發下,成功研製了載人熱氣球,這標誌著人類征服天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此後氣球更是被廣泛應用於戰爭,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及1894年意奧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的中國,在西學東漸、維新變法和洋務運動的多重影響下,現代航空隨之開始萌動。
1905年,受當時航空思想啟發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從日本購進兩個“山田”式偵察氣球。該型氣球為橢圓形,直徑約3米、長有10餘米,下係巨纜,固定在大絞盤上由士兵搖軸旋轉升降。氣球下懸吊籃。人在吊籃中被氣球帶上天空後,對遠方即可進行瞭望觀察,還可以居高臨下指揮地麵部隊的行動。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偵察氣球可以說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先進裝備。氣球運抵湖北後不久,張之洞即借檢閱新軍、新械之機,命令在校閱場內進行氣球放飛表演,在國內開創了氣球航空的先河。
沒過多久,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各地新軍相繼成立了氣球偵察隊。1908年4月,湖北陸軍第8鎮率先成立氣球偵察隊,工兵營營長王永泉兼隊長,並聘有日籍教練,配備“山田”式氣球一具。同年5、6月,江蘇陸軍第9鎮氣球偵察隊、直隸陸軍第4鎮氣球偵察隊相繼宣告成立,分別由工兵營營長鄧質儀、高凝辰兼任隊長,各裝備“山田”式氣球一具。由此中國最原始的空軍誕生了。
為了加強氣球軍事應用的理論指導,1909年,清廷軍谘處、海軍處、陸軍部正式頒布了《陸軍氣球預備法》,製定了向國外購買氣球、培養氣球應用人才、各省新軍組織氣球偵察隊等規定。同年2月,陸軍大學堂甚至編印了一本《氣球學》,講授一些氣球升空的原理,並教授士卒如何來進行操控氣球,為氣球偵察隊訓練提供專門教材。
1908年10月,自“河間秋操”、“彰德秋操”之後,清廷又在安徽太湖籌劃了“太湖秋操”。清廷對這一重大的軍事活動極為重視,派陸軍部右侍郎蔭昌、兩江總督端方為檢閱大臣,以檢閱南洋地區包括湖北第8鎮、江蘇第9鎮、安徽第31混成協等各鎮新軍編練成效。這次演訓中的一大特色是首次使用新式裝備——氣球。清陸軍第8鎮、第9鎮新成立的氣球偵察隊奉命參加操練,施放偵察氣球。
為了確保演練順利,氣球偵察隊進行先期操演。演練當天,秋高氣爽。觀閱將佐、官員雲集校場,誰都想一飽眼福,看一看人是怎麽飛上天的。在當時人能夠飛上天空,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隻見令旗一揮,氣球冉冉升起,飄至空中。吊籃中的傳令兵按照將佐的指示,不斷地揮舞著令旗,指揮各部。
隨著各種顏色的旗幟的揮動和不斷組合,各鎮中的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整齊、有序地變換著進攻、撤退、設伏等各種戰術隊形。一時間,塵土飛揚,殺聲陣陣,引來四下一片叫絕聲……實施如此大規模兵力的指揮、協調,靠以往地麵令旗調度是難以實現的。此後,清廷更加注重研究氣球的發展與應用。
1910年2月,清廷派人員出國進行軍事考察。為了親身體驗現代科技的發展情況,獲取實戰經驗,考察團成員徐元甫、田凱亭還特意乘坐日本的軍用偵察氣球升空,並實施了無地麵係留的空中飄行,成為最早乘坐自由氣球飛行的中國人。
清氣球偵察隊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較快,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一直未能參加過實戰,沒有發揮出真正作用。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各國爭相發展航空。麵對千載難逢的曆史契機,清廷卻死抱教條,墨守成規,錯過了實現空中軍事活動由氣球向機翼的轉變。大清氣球偵察隊不久便悄無聲息地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中國空軍的再次成軍也因此而推遲了若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