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2007版)

(2007-10-09 18:08:49) 下一個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2007版)


以前寫過一文《再探劉備借荊州的真相》。最近又有更進一步的思考。本文就有關“借荊州”問題進行討論,希望能給“借荊州”一個比較全麵的描述。

一、 史書的相關記載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複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三國誌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三國誌程普傳》記載:“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複還領江夏,……。”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誌吳主傳》記載:“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十五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二、 借荊州的實際經過

根據以上相關曆史記載,可以看出,《資治通鑒》和《三國誌魯肅傳、程普傳》均有很明確的說明,而《先主傳》則沒有明確說明。特別是編年史的《資治通鑒》將前後時間記載的很詳盡。由此,我們可以勾畫出“借荊州”的實際過程為:
1、 建安13年12月,周瑜率領的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又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2、 建安14年初,劉備跟隨周瑜在江陵參加圍攻,趁江陵大戰,周瑜無暇南顧之機,要求孫權同意其代為收複南方四郡,孫權同意。於是劉備率部南下收複四郡的地盤。並交給孫權管理。
3、 建安14年底,曹仁放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羨)。
4、 同時或稍晚,劉備借口自己的部隊沒有立足之地,要求周瑜分一些地盤。周瑜同意分南郡的南岸地給劉備使用(借用)。劉備在油口把軍營改建為公安城。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
5、 同月,劉琦死,劉備自封為荊州牧。將公安作為自己的州牧辦公地點。由於劉備兵力逐漸增加實力膨脹,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雙方的友誼,或者說是加以控製。
6、 建安15年底,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借)整個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當然更反對借荊州了。估計此時周瑜正在孫權處匯報攻蜀事宜)。
7、 此後不久,正好周瑜病死,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親劉備的魯肅接任,乃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了。
8、 此後不久,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也就是荊州的5個郡移交(借)給了劉備。
這就是借荊州的全部過程。
這些地方,是關係到孫權江東基地生死的關鍵區域,是孫權的部隊經過一年多欲血奮戰(包括前麵的赤壁大戰和江陵攻堅戰,而劉備隻是利用這個有利的局麵兵不血刃地幫助收複了南方四郡)從曹操手中奪過來的。如此輕鬆的就借給劉備,應當說孫權和魯肅真是很夠意思,很顧全大局。如果這樣的情況都不算借,那麽世界上就沒有“借”這個字了。
所以我完全不同意《細說三國》中的所謂荊州乃漢朝皇帝的荊州,其它人沒有權利將荊州借給別人的說法。因為當時漢獻帝的話還有誰聽?試想:如果被曹操控製的漢帝命令劉備或孫權將荊州借給曹操,他們會聽從嗎?所以《細說三國》在此問題上有明顯的偏見。當然,我這樣說,很多人是不讚成的。我下麵進行證明。

三、 雙方領導對於借荊州的表態

實際上,劉備也是承認借荊州的,並找借口拖延不還:
——《三國誌吳主傳》記載:“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謹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資治通鑒卷六十七》采用了《吳主傳》的記載。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劉備的這種做法,使一向親劉的魯肅也憤怒了。他親自帶兵在益陽與關羽對峙,並單刀赴會,責備關羽以及劉備的不夠意思:
“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三國誌魯肅傳》)
“肅因責數羽以不返三郡,……肅曰:不然,始於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誌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籍手於西川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羽無以答。”(《資治通鑒》)
魯肅在這裏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那就是孫權看到劉備剛遭到慘敗,遠來無立足之地,才把荊州借給其使用。現在劉備已經得到了益州,卻不歸還借的荊州;僅要求先歸還三郡也不同意。
這裏三郡很明顯是借出的荊州的一部分,孫權是在索要整個荊州(指借出的五個郡)不成而退其次要求先還三個郡的。

當然也有朋友認為,劉備最多隻是借南郡,而不是借荊州。但是這與記載不符:
①——《三國誌吳主傳》記載:“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謹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請注意其中的話: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可是這裏就有問題了:《先主傳》和《吳主傳》都明確記載(見前麵的引用),劉備答應孫權,一旦奪取涼州,立即把荊州都給孫權。難道劉備有病嗎?如果當初僅借了一個南郡,為何要把荊州各郡都給孫權呢?劉備攻占涼州關孫權什麽事情,要把荊州都給孫權?如果隻是一個郡,何用說盡以荊州與吳?說以南郡歸還不是很合理嗎?因此要歸還的絕不僅是一個郡,而是一個州。
②——《三國誌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如果劉備僅借南郡,何必請求都督荊州?隻請求都督南郡,不是孫權更好同意?
③——《三國誌魯肅傳》記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如果劉備已經有四郡,再多一個南郡,何至於驚的曹操落筆於地?很明顯,是劉備此前就沒什麽地盤,這次突然借來數郡,才會讓曹操大驚。因為曹操了解劉備的能力,一旦有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以後就消滅不掉這個勁敵了。
④——《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這裏很明確記載借給劉備的是:荊州數郡。
⑤再有一點,——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吳主傳》孫權對於劉備不還荊州的反應是武力奪取南三郡,可見在孫權的認識裏,劉備應歸還的不僅僅是南郡,還包括南方各郡。
由此可知,在劉備和孫權這兩個雙方的負責人眼裏,借的確實是除曹操占領的和孫權留在手裏的江夏、長沙北部地方以外的所有荊州各郡,而不僅僅是南郡。

四、 劉備收複南方四郡的性質

1、 劉備雖攻占南方四郡,但是沒有所有權。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劉備是在奪取南方四郡一年之後,周瑜才分南郡南岸地給劉備的。這時,如果劉備真的已經擁有四郡的廣大地盤,對南郡的南岸地如此小的地方,周瑜給劉備幹什麽呢?
由於油江口屬於南郡的地盤,劉備要在這裏立足,就必須要求周瑜分一塊地麵給其駐紮。那麽問題就出現了:
① 如果劉備已經占據了麵積廣大的荊州南方四郡,為何還要求周瑜分這麽一小塊地盤給其駐紮呢?要知道南郡的絕大部分地盤都在江北。江南公安一帶隻是沿江的狹長地帶。因此,如果劉備已擁有四郡,周瑜就不可能分南郡南岸地給劉備,劉備也就不可能在公安築城。——既然周瑜確實分這小塊地給劉備,證明劉備是不擁有四郡的。
② 如果劉備已經占據了南方四郡,在這南方四郡中,不乏較大的城鎮:比如,曾經為荊州治所的漢壽,孱陵、益陽等,劉備都可以用來做為辦公地點,為何要臨時在油口把軍營改建為城市做辦公地點呢?——劉備不去這些城市,並不是他喜歡新建小城,也不是公安地位重要必須在這裏,而是其他地方都不屬於他,他不能去。請注意,劉備借來荊州後,很快就不住公安而搬入孱陵城了。
③ 如果劉備已經控製了南方四郡,卻沒有任命任何的郡太守,而隻有諸葛亮督三郡,調其賦稅的記載呢?從以下記載可以看到:劉備的兩個主將,關羽和張飛,竟然都沒有擔任過這四個郡中任何一郡的太守,在借荊州之前,關羽隻是遙領曹操占領的襄陽的太守,而張飛竟然根本就沒有太守職務。試問,如果劉備真有四郡,還要任命太守的話,此二人難道不是首選嗎?
①《關羽傳》: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②《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
③《趙雲傳》: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記載:“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不過《三國誌》正史並沒有此記載,而且趙雲一直是內衛性質的親信將軍,外放做太守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除了《雲別傳》說的太守之外,趙雲一生沒有擔任過太守之類的地方官員。因此《雲別傳》的記載可能有誤)——劉備在借荊州前沒有任命一個自己人做四郡的太守,是因為他沒有這個權力。
所以,結論是劉備雖攻占四郡,但是並不實際擁有,依然是沒有任何地盤的,所以才要求周瑜分一小塊地方給他駐軍,所以才能在南郡江陵縣的公安修築城市。
請注意:此時的公安,位於長江和油江的交匯處,長江南岸,屬於南郡的南岸地區,而不屬於武陵郡的孱陵縣,武陵郡的北界距此確實很近,但依然有7千米左右(約17漢裏)。可參見《中國曆史地圖集東漢分冊》和《三國分冊》。

2、 孫權雖然沒有派兵攻占四郡,卻擁有對四郡的處置權。

① 孫權有隨意分割、處置長沙郡和軍隊進入作戰的權力
——《吳主傳》:十五年,分豫章為鄱陽郡;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
——《黃蓋傳》: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
如果劉備已經擁有了南方四郡,包括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但是在建安十五年,孫權卻自作主張把長沙分出一塊為漢昌郡交給魯肅負責。這劉備能答應嗎?

② 孫權方麵有任命武陵太守以及作戰、駐軍的權力
——《周泰傳》:後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荊州平定,將兵屯岑。(岑位於今湖南澧縣,當時屬於武陵郡地界)因此周泰軍在荊州戰役結束後駐紮武陵郡也是事實。
——《黃蓋傳》: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
這最後一個記載非常關鍵,我們知道,劉備在赤壁戰後很快就拿下了南方四郡,比周瑜拿下南郡快很多。如果劉備已經真正擁有四郡,孫權是不會再任命武陵太守的,也不會讓黃蓋隨意跑到劉備負責地區攻打山賊。
黃蓋死於何時?可參考《三國誌孫瑜傳》和《孫皎傳》。《孫皎傳》記載到:遷都護征虜將軍,代程普督夏口。黃蓋及兄瑜卒,又並其軍。——可見黃蓋與孫瑜大致同時期死亡或略早。而《孫瑜傳》記載:年三十九,建安二十年卒。——而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到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奪回荊州,武陵郡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劉備的管製之下,唯一的可能,就是赤壁之戰後,周瑜死前的兩年時間,由於劉備雖然幫助收複四郡,但是沒有實際管轄權,所以孫權才任命了黃蓋為武陵太守。
有人說黃蓋可能是遙領,這是錯誤的。所謂遙領,是指不實際到任的。而黃蓋不僅到任,並且率領郡兵進行了平叛作戰。必然是實領。

③ 孫權有任命桂陽太守的權力。
——《全琮傳》:孫權為車騎將軍,以柔為長史,徙桂陽太守。
——《張昭傳》:昭複為權長史,授任如前。備表權行車騎將軍,昭為軍師。
這個記載證明,孫權在這個時期還任命過桂陽太守:全柔。那麽全柔到底是在何時擔任的這個太守呢?我們先看全柔擔任太守前的職務,孫權的長史,這個職務雖然官不很大,但是多為孫權最親信之人擔任:比如,全柔的前任是張昭,而接任的是諸葛謹。因此隻要搞清楚其與前後任接任的時間,就可以大致確定全柔擔任太守的時間,因為全柔沒有兼任太守。
——《諸葛謹傳》: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麵。
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建安20年的記載前,諸葛謹接任長史之後,還又擔任過一定時間的中司馬,因此,諸葛謹在建安20年接任全柔的長史職務是可能性很小的。因此全柔可以擔任桂陽太守職務的時間段就大致可以確定為是:建安14年到建安19年之間。問題在於,在這個時間段內,桂陽郡隻有建安14年到15年可能歸孫權管轄,而建安15年底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到建安20年之間,桂陽是不屬於孫權管轄的。
因此,隻能有一個答案:就是全柔大致是在建安14年底接任了長史一職,不久之後就改任桂陽太守直到桂陽借給劉備的建安15年底。
以上證據證明:孫權在赤壁戰後的2年裏,至少對武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有任命太守和派兵作戰以及隨意分割的權力,反觀劉備方麵,除了有調賦稅的記載外,其他權力是根本沒有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大致歸結為:劉備雖然占據了南方四郡,卻是在孫權的授權之下,替孫權去收複的,劉備本人並沒有對四郡的所有權和處置權。這樣,《資治通鑒》和《江表傳》的記載就比較準確了。
這也是為什麽劉備在占據南方四郡之後,還要求周瑜分一小塊地盤給其駐紮和做荊州牧的辦公地。也是後來劉備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去見孫權,請求管理荊州(借荊州)的主要原因。

3、劉備派諸葛亮調三郡賦稅正是其沒有地盤,孫權特許其調賦稅養軍的證據。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很多人多以此做為劉備擁有三郡的證據,其實恰恰相反。我們思考一下:
① 如果劉備真擁有三郡,自然會委任自己的太守以及其他官員,他們自然應負責征調三郡賦稅以及其他物資。何需軍師中郎將去負責?軍師中郎將有征調賦稅的職責嗎?
② 如果劉備真擁有三郡,那麽不僅是賦稅,其他物資,還有兵員、人才等均要調,怎麽能單單隻調賦稅?
③ 我們已經考證:至少桂陽郡此時是孫權派的太守:全柔。而長沙也是由孫權方麵說了算的(可進軍隊和隨意分割)。如果沒有孫權的同意,諸葛亮怎麽能跑過去調賦稅?

因此,這個《諸葛亮傳》的記載,並不能證明劉備確實擁有三郡,而隻證明劉備有權調三郡賦稅。那麽什麽情況下,劉備不擁有三郡,卻能調其賦稅呢?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劉備沒有自己地盤,上萬軍隊要養活,怎麽辦?孫權批準,劉備可以調用這三郡的賦稅,以充軍實,但是其他物資和兵員等依然不許劉備染指。
那麽劉備為何派諸葛亮去調賦稅?因為劉備親信中,隻有諸葛亮與東吳方麵相對熟悉,還有兄弟在東吳當官,比較好與對方的地方官員協調征調賦稅事宜。

以上證明,劉備雖然攻占四郡,但是確實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歸於孫權,孫權可以委任太守和派駐軍隊以及進行分割等處置。劉備何時才真正擁有四郡?當周瑜死後,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劉備的請求終於得到了孫權的同意,但這是有條件的:

①孫權保留江夏郡(除曹操占領的部分),因為這是屏蔽江東上遊的關鍵;
②孫權保留從長沙郡中分出一塊,主要是郡北部長江沿岸地區,以便於控製長江和保護江夏郡的前沿陣地;
②在劉備從敵人手裏奪取了新根據地之後,歸還孫權。(當時主要是打算從曹操手裏奪取,益州是孫權也打算奪取的。但是借出荊州後,孫權已經對奪取益州不抱多大希望了)

因此,劉備借到的地盤包括:南郡的大部分(少部分在曹操手裏)、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的南方大部分。後來劉備又分南郡西部為宜都郡。

五、劉備軍團在赤壁和江陵大戰中的貢獻有多少?

有朋友認為,劉備主力參加了赤壁之戰,出了大力,所以荊州自然有劉備的份。其實不然。
① 劉備基本沒有派部隊參加赤壁之戰,而僅僅是帶領少數親兵跟隨周瑜參加。關羽有關此事的談話可以為證:“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吳書》)也就是:劉備隻身(親身)參加了赤壁之戰,其他人和部隊一概不提。
② 劉備的所有帶兵大將,包括關羽、張飛、趙雲等均沒有參加赤壁之戰的任何記載,像這樣偉大的勝利,如果參加的話,那在個人傳記裏一定會有記載的,哪怕是一筆而已。可惜沒有,連諸葛亮也沒有參加的記載。同時,孫權方麵基本所有參戰的將軍在個人傳記裏都有記載。
——《關羽傳》: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
孫權方麵就不一一引用了,基本所有人都有記載,大家自己看。
③ 《江表傳》記載:“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係瑜,蓋為進退之計也。”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孫盛認為這是吳人的專美之辭,但是看劉備的一生,這是很正常的表現,也與個人傳記裏兩將軍未有參戰的記載相一致)。
④ 在江陵攻城作戰中,劉備出力否。隻能說很少。《吳錄》曰: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這是劉備參加江陵作戰的唯一記錄。劉備要求留下張飛的壹千人跟隨周瑜攻城,讓周瑜另派兩千人由其帶領從夏水去切斷曹仁後路。但是從結果看劉備沒有完成此任務,一年後由關羽擔任了此任務,還是沒有完成。總之是劉備方麵在江陵戰役中出了壹千人馬參戰。而周瑜的部隊至少有三萬。同時,這個記載還旁證了《江表傳》關於關張2000人跟隨在後的兵力數字:張飛有千人,那麽關羽也是千人,正好是2000人。
⑤ 劉備當時的實際兵力。由於劉備在當陽被曹操精銳騎兵追擊而潰敗,陸軍基本損失殆盡,而關羽的水軍到底有多少人馬呢?唯一的記載是諸葛亮對孫權的談話。
當時孫權非常懷疑劉備的殘餘實力,問諸葛亮: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諸葛亮傳》)諸葛亮為了打消孫權的疑慮,答複道:“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向孫權吹噓劉備兵力時,關羽水軍加上打散逃回的士兵有萬人。而實際兵力估計會少於此數。而魯肅因為親自跟隨劉備從當陽撤退到夏口,很清楚地知道:“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誌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吳書》)——也就是說,劉備從當陽帶回的陸軍隻有不到一校的人馬,漢代一校是不到800人。而從關羽隻有數百艘各類大小船隻看,其兵力大致在2000人。
⑥ 另有兩個記載此時期劉備部隊兵力的數據:
——《吳錄》: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
——《江表傳》:“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係瑜,”
可見,劉備最親信的兩員統兵大將,不過每人帶兵壹千而已。劉備總兵力能有多少呢?
再看諸葛亮的原話——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諸葛亮傳》)。要知道,如果劉備加劉琦有兩萬兵,麵對曹操的進攻,就隻能說是事情危急了,要求求救於孫權。而周瑜不過帶三萬人(可能還不滿三萬),卻信心十足地要擊敗曹操,兩相比較,很可能孫劉雙方在江夏實際兵力的差距不止壹萬。因此劉備軍估計隻有數千人而已,而劉琦軍是不會完全聽命於兵力如此少的劉備的。

六、江夏郡在赤壁之戰前後的局勢

有朋友認為,是劉備用江夏郡與孫權交換的南郡。其實不然。
在劉表死後,劉琮投降曹操,荊州的地盤基本上都跟隨投降了。隻有江夏郡的中間小部分還在劉琦和劉備手裏。根據如下:
——當年初,孫權攻占夏口,消滅黃祖兵團,後來雖然放棄了夏口,但是一直控製著江夏郡的長江南岸地區。因此,即使赤壁之戰前,劉琦控製的江夏也隻有北半部分。表現有:
①任命胡綜為鄂長,——策薨,權為討虜將軍,以綜為金曹從事,從討黃祖,拜鄂長。(《胡綜傳》)
②派遣黃祖舊將甘寧帶兵駐紮於當口,也就是夏口的長江對岸。(位於今湖北武漢一帶《三國誌辭詞典》)
——而江夏郡的北部地區,也早已歸屬曹操,不屬於劉琦管轄。證據有:
①曹操收降荊州擊潰劉備之後,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負責江夏江北各地。
②曹操早在發動荊州戰役前,就已經派遣張遼拿下了江夏郡若幹地盤(自然是北部),《張遼傳》:“以遼為蕩寇將軍。複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因此,劉琦所控製的江夏郡實際範圍不大,甚至隻有夏口周圍地區。就是這僅有的一小塊根據地,其實劉備也沒有掌握,因為在赤壁戰前,劉備為了表示投奔孫權、促使孫權出兵和躲避曹軍的鋒芒,已經主動放棄了夏口,而逃奔到了孫權的控製區——樊口。因此,孫權在打跑曹仁之後,就任命程普領江夏太守了。此時劉備還沒有借到荊州呢。
為什麽這樣說呢?有很多曆史證據能夠證明,雖然目前大多數曆史學家都不認同這一點。
——《三國誌程昱傳》: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權果多與備兵,以禦太祖。
這個是最有力的一個證據,證明在赤壁之戰前,劉備(自然會帶領其部隊)已經奔逃到了吳的地盤。試想,如果劉備依然留在夏口自己的地盤上,就不能出現奔吳的記載;而且曹操的謀臣們也沒有可能在那裏討論孫權是否會殺劉備,至少劉備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有軍隊)孫權是難以殺他的。
——《襄陽奢舊記 蔡瑁傳》記載:會王師已臨其郊,琮舉州請罪,琦遂奔於江南。
這個記載也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劉備的盟軍劉琦軍的動向。我們都知道,劉琦駐守的夏口是在江北,而孫權的駐軍地點當口和劉備奔逃到的落腳點樊口則在江南。因此,這個記載證明,劉琦也率軍離開了唯一的根據地夏口,跟隨劉備逃奔到了孫權的地盤上——江南某地。
因此,上述兩個記載就證明了《江表傳》的相關記載,也是對當前某些人認為《江表傳》是孤證、是專美之詞不可信的有力反駁。
——《江表傳》:“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江表傳》: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
這兩處記載,都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劉備奔吳後的落腳點在樊口一帶,並在這裏等待孫權主力開來救援自己。

因此,鐵的事實證明:劉備和劉琦已經主動放棄了最後的根據地——江夏的夏口,奔逃到了孫權的控製區內尋求保護。故此,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劉琦實際上已經成為沒有任何根據地而率軍投奔孫權的軍閥首領。這其實才是很多擁劉者不願承認劉備奔吳,進駐樊口這個事實的關鍵!
當然,有很多學者,舉例出很多記載,證明劉備確實在夏口駐紮過。但是,他們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因而出現了錯誤的推論:
劉備確實在赤壁戰前到達夏口,並駐紮了一段時間。這個沒有人反對。但是在夏口駐紮過是否就表明他們一直駐紮在那裏呢?從上麵列舉的四個證據看,不是這樣的。事實是,劉備駐紮在夏口一段時間後在最後關頭離開了夏口。這與《三國誌》很多記載劉備在夏口駐紮過的證據一點也不矛盾。
劉備從赤壁之戰後,主要在南郡和公安駐紮。因此,江夏實際上是周瑜在戰前就已經占領的,戰後孫權很自然就自己任命了太守加以管理。因此根本不存在什麽孫權用南郡換江夏郡的問題。

七、劉備進駐樊口後的身份問題。
這個問題也很關鍵。如果劉備是與孫權平起平坐的獨立同盟盟主,自然可以自行攻占地盤,並擁有之。但是如果劉備僅僅是孫權的部屬,那麽其所攻占的地方,就是在孫權的旗幟下去攻占的,自然所有圈也歸屬孫權,而不能歸屬於部屬所有。
實際上,從劉備奔吳開始,劉備就已經失去了與孫權平起平坐的同盟盟主資格,而變成了孫權的名義部屬。雖然這個部屬帶有很強的獨立性(因有自己的軍隊),但是投奔而來的身份已經無法改變了。因為劉備雖然還有一定的軍隊,但是他已經沒有了割據軍閥勢力所必須的地盤。就如同當年劉備帶著一些部隊從徐州小沛去投奔曹操和從豫州汝南投奔劉表的情況一樣。
看看魯肅是怎麽勸說劉備投奔孫權的吧!
——《江表傳》:孫權遣魯肅吊劉表二子,並令與備相結。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肅故進前,與備相遇於當陽,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雲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從這裏可以看到,此時的劉備,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打算去投奔偏遠的蒼梧太守吳巨。注意是“欲往投之”。連一個小小的蒼梧太守,劉備都已經是打算去“投之”而不是同盟,自然更沒有資格去與孫權這樣強大割據軍閥談平等的同盟了。魯肅呢:
——先誇讚了孫權一番: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再建議劉備投奔過去: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注意其中的用詞:自結於東。
——最後來個比較法:而雲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吳巨隻是個普通人物,位於偏遠小郡,都是快要被別人兼並的了,還能去投奔嗎?含義是:要投奔,不如投奔占據江東六郡、強大的孫權。
再來看看劉備到東吳後,東吳人物是怎麽看待他身份的:
——《周瑜傳》: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周瑜傳》: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周瑜傳》: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納。
這裏都是《三國誌》正史的記載,可見,在東吳方麵看來:
① 劉備目前是“屈為人用者”,但是“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② 劉備目前是“池中物”,但是如果借荊州土地給他,則“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
③ 劉備目前是孫權廣攬的英雄,對劉備采取措施,擔心影響後麵繼續廣攬英雄。

八、總結一下
根據劉備的請求、行動和後來雙方的應答內容,我們應可以知道:
劉備確實是向孫權借用了荊州的五個郡(其中兩個不是完整的)的地盤,做為自己發展的基地。
劉備在借用時,承諾以後得到新基地後,全部歸還所借的地盤。
由於劉備在最重要、最關鍵的赤壁大戰和南郡攻守戰中基本沒有出力,所以在後麵分配地盤時隻能請求孫權借給一些供自己立足、發展,比較被動。
當時,劉備自身殘餘兵力不大,劉備不願冒險投入決戰,而想讓周瑜上前抵擋。因此在戰後分配利益時,劉備實在是沒有什麽資本、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雖然魯肅一開始是計劃商談雙方結盟的,但是在劉備於當陽慘敗之後,實力大損,結果最後實際上等於是劉備放棄了最後的根據地而投到孫權的保護傘之下,隻是還保留著少許獨立性。正如周瑜認為的:“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也就是說,如果不借荊州給劉備,劉備就是孫權手裏的“池中物”。可見在周瑜等人眼中劉備並不是同盟中的平等盟主的地位,而是投奔過來一個軍閥頭目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