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封城,隨手記下我喜歡的《清平樂》中的句子和感悟。
第十一集
居高位愈久,明哲保身之心愈盛
皇後之慮:德不正,謀不足,慮不周。
第十二集
進諫就是盡職。
第十三集
言路暢通才能朝政清明
第十四集
關於元生不能免罪
其一,律例不可虛設
其二,若是對他沒有絲毫責罰,那豈不是朝廷公然允許販夫走卒可以以暴伸冤,用法手段挾持朝廷官員,國法綱紀何在?
第十五集
身擔監察百官之重責,又殊得官家信任,於是一言一行,不但被用來做斷事依據,更被用來揣測官家心思好惡,怎敢不謹言慎行。
畏是出自於敬
京東西路的地震其實中書處置得尚算中規中矩,賑災安置流民亦是循舊製,並無故意拖延亦無從中貪賄。至於應對拖遝,左支右絀,是才能魄力之不足。更何況,陳相王相主持中書日短,國事全局看得不透徹,賑災又使不動層層官吏,如此局麵,並非意外。-晏殊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有人過之,有人不及
宴殊評朝堂:過猶不及
呂夷簡之卓絕政見,手段魄力。夏竦長袖善舞,成事之能。範仲淹浩然正氣,不為外物所動的赤子之心。韓琦洞悉人心的智慧,富弼權衡利弊的周全,蘇舜卿,歐陽修,蔡襄的才華。。。。。。 官家的朝堂人才濟濟,臣隻見勃勃之生機呀!-晏殊
(每個人對人對己的道德標準都不同,用人者應該有肚量,能看人之長,用人之長)
為人臣各有所長,亦有所短或過或不及 然而因時就勢 選人任用。 甚至裁長補短之權,始終在官家手裏。-晏殊
所謂用人唯親 打壓異己。若說誌相同者為親,誌不同者為異 那麽誰為宰執,也難免這八字。
農固國,商富國。
隻要能利國愛民,萬法皆是祖宗之法。但任何法度,都要在天時地利人和時,方能順天應時
君子和而不同,俱為國事,爭辯起來極易失了禮數,失之刻薄,若成風氣,倒失了體麵。
鷓鴣天 夏竦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隻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第十六集
君子和而不同,俱為國事。爭辯起來極易失了禮數,失之刻薄,若成風氣,倒失了體麵。
第十七集
能有一位令天下士人景仰的聖人能夠引領以天下為己任的士風假以時日,真可以起到移風易俗的功效,何其珍貴?何必置其於火上?孔孟是聖人吧?試問他們何曾身居要職?何曾手握實權?何曾左右過一國之政事呢?
第十八集
朕少年時,諸位鴻儒為朕講經,論治國之道。講到孟子曾勸誡粱惠王道,天下百姓無不盼能有不嗜殺不好戰的君王,若真有這樣的仁君,萬民歸心,天下大統。-官家
諸位俱都是孔孟門生,有不少儒學大家。此時朕倒是想問問:亞聖說的那句話,說得到底對還是不對?若是不對,諸位在勸諫朕,為政要寬仁之時,為何常提?若是對,那麽朕不願見烽煙起,白骨堆,不願輕起戰端,卻為何未能使得黨項族人歸心?反是養了豺狼?-官家
天下的百姓當然想要安居樂業,不起戰火。他們喜歡不愛殺人的君王,但是說到底,他們需要的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君王。他們隻會歸附於能讓嗜殺者懼怕並臣服的君王,而絕不會歸附於對嗜殺者退讓的君王。- 晏殊
朕不敢打,怕輸,怕虛耗民力,戶戶哀鳴。萬骨枯之後,卻沒有一將成名,隻有慘敗的屈辱。-官家
第十九,二十集
這兩集用YouTube看到的評論:
看來無論年代、種族、年齡,男人腦裏欽佩睿智的女人,心裏愛戴賢惠的女人‘,嘴裏奉承漂亮的女人,懷裏依然最想的還是擁著風騷的女人……
皇後和張女格局的巨大落差給人帶來了嚴重的不適。。。鴻鵠與燕雀確實不適合同框
可見親賢臣遠小人太難做到了。賢臣太多讓皇帝憋屈,比如皇後和許多大臣,小人如張邲涵才能讓皇帝心裏舒服一點
第二十集
這申時的太陽與午時的太陽,未時的太陽顏色大小光芒都不相同,那麽從此地看,與從在湖上看,在屋頂上看也不盡相同。太陽都是同一個太陽,但是我們看的時辰不同地方不同,看到眼裏的樣子便也不同。那麽吟詠的詩句,寫的文章便也不同。不同卻不能說誰是不對的。-皇後和宗實探討文章的對錯
娘娘不讓徽柔抓鳥入籠強送至福寧殿,卻教她風箏傳書徽柔在風箏上給鶯兒寫的就是她自己對官家的敬愛。這敬愛之情沒有過度而成任性恣情,不徒增宮人的勞力,不騷擾飛鳥在天地間的自由,是止乎於禮的孺慕之情。-宗實
(這段曹皇後與宗實的對話非常好,講出了對情的不同理解。真應該給學古文的小朋友們好好看看。宗實和皇後看徽柔她們放風箏那段居然淚目了,好有愛和智慧的一段對話。)
明君仁厚才有諍臣。
茂則不知姑娘今後是什麽,也沒有猜測過。茂則從小侍奉官家,當官家是親王時,便行親王禮。官家是太子時,便行太子的禮。在官家登基前一個時辰,茂則也沒以陛下的禮節去伺候當時的東宮太子。-茂則麵對張娘子的挑釁說的
隻願你永遠不要碰到那個讓你不甘心的人。-茂則
(茂則對懷吉的警示,可惜自己並沒有做到。)